完顏紹元
宋代制度,凡有入仕資格而候選于組織部門(吏部)的“選人”,都要填寫一份類似“干部履歷”的文書,通稱“腳色”,即做官的“根腳”之意。如果是現職官員任期已滿,要調任升遷,或因替父母服喪期滿要起復銷假,聽候組織部門重新分派工作,則還要在填表時附上推薦人的姓名、職務和薦語,以及過去的獎懲記錄等。歐陽修曾說:“國家緩急要人使用,臨時只看腳色點差。”足見“腳色”關系仕途之重要。緣此,“腳色”造假作弊者大有人在。
年齡造假
最常見的是年齡造假,俗稱“舉子減年,任子增年”,就是靠讀書走科舉入仕者會出現“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靠拼爹走“蔭補”入仕者會童顏鶴齡,甘羅早發。
先說科舉入仕者為什么自減年齡。據洪邁《容齋隨筆》稱,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一旦科場及第,自有富貴人家爭相說親,選婿當然是年紀越輕越好,故希望及早傍上“白富美”的“鳳凰男”們,多在辦理應試手續時先將年齡減去;其二,宋太祖時期留下來的制度,凡應試規定次數以上而未能及第、年在60以內的舉人,可以別作一甲奏名,從寬賜給出身,并授官職,通稱“特奏名”或“恩科”。要滿足這些條件很困難,往往是一生潦倒場屋,總算在應試次數上達標了,但年齡已過60了。想到可能會有這么一天,于是從剛開始填寫“腳色”時就減年,為日后爭取優待留下余地,最終得搶在檔案年齡還未到60時,弄一個官做。
至于眾多通過“蔭補”便可直接入仕的官二代為何愛增報年齡,道理更簡單:制度規定,蔭補出身者必須年滿25歲方可注官。所以為求及早吃上一份官薪,很多人便在填寫“腳色”時將出生年月提前。徽宗時,宰相王黼的兒子王閎孚年僅14即任四品銜的殿閣待制,大家背后以“胡孫(即小猴子)待制”相稱。
由于年齡造假漸成普遍現象,以至官場上竟有了“官年”(履歷年齡)和“實年”(實際年齡)的講法,而且并不忌諱。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再乞引年致仕奏狀》云:“官年雖六十有六,而實年已及七十。”原來彼時政策,年滿70才可辦理退休手續并享受相應待遇,只想早點致仕的老先生不得已,便把履歷上的造假主動交代出來。
偽造學歷
宋代以專收七品以上京朝官子孫的國子監為最高學府,品學上等者直接取旨授官,中下等者候選于殿試或省試。從入仕著眼,國子生既是榮耀的學歷,亦為體面的出身,遂成履歷造假的大熱門;又由于做國子生是官員子弟的特權,所以學歷造假十之七八又同身份造假密切相關。
身份與學歷假假最嚴重時還數南宋初期:經過靖康變亂后,“省部文字散失不存”,所以南渡后的宋朝必須重建各種人事檔案。在此過程中,“老吏”即資深職員的作用非常重要,登記選人是否經過省試,甚或是否有選人資格,往往憑他們的回憶坐實。據王明清《揮麈錄》稱:有個叫劉士祥的禮部老吏,趁機“大為奸利”,“士子之桀黠者相與表里”,一方掏錢,一方作偽,“因而僥幸、遂獲推恩者,不知其數”。
此外尚有功過造假。奏功或記過,俱為履歷內容,亦是官員候選時或平轉遷升或降秩貶職的重要參考,同樣可以弄虛作假。最常見的是靠關系虛報功績,填注履歷,“有素身冒名即為郎、大夫者”。
屢禁不絕
吏胥當道、舞文弄法是宋代官場的普遍現象,選人用人同樣如此。以《宋史·選舉志》對川、陜、閩、廣等地區官佐選任的描述為例。因為地處偏遠,中央把這些地區的中下層職位銓選委托各路轉運司辦理,即選人只需在轉運司考試合格并報吏部批復,即可任授空缺職務。但轉運司的領導們多以籌集軍政供饋、完成財經指標為要政,往往把這項工作交給主管文書的吏胥全程辦理,對相關與分管、主管官員來說,所謂審查復核簽署等道道設防,不過依樣抄錄而已。于是吏胥乃得趁機,只要會鉆門路肯花錢,假亦可真,各色偽冒俱能文飭過關。反之,若自恃條件過硬,不肯出錢行賄,那么真亦可假:他們會在申報吏部的文書中做手腳,包括故意在轉抄履歷時“脫漏言詞,隱落節目”。這種公文到吏部,“必致退卻”,重新辦理,一個來回,半年時間過去了。
宋朝向有禁止履歷造假涂改的律令,明確規定選人的“家狀并署年及舉數、場第、鄉貫,不得增損移易”,并有種種防范措施。比如針對身份冒假,“乃命諸郡關防,于投卷之初,責鄉鄰核實,嚴治虛偽之罪、縱容之罰”,就是從選人遞送“腳色”時即通過“鄉鄰核實”來審核虛實。惟恐平頭百姓不敢質疑指認,還懸賞鼓勵檢舉,“有勢家行賂、假手濫名,諭有司立賞格,聽人捕告”。又如針對學歷冒假,出臺過由有司移文學校“核實引保”,以及“一姓結為一保,每保不過十人,責立罪罰,當官畫押,遞相委保”,即一個姓氏的選人編為一保,每保不超過十人,集體商定出如有履歷造假甘愿受罰的誓書,當著官府畫押,互相擔保等辦法。
盡管一再強調“嚴治虛偽之罪、縱容之罰”,但相應的懲罰措施不足以威懾。首先,年齡上允許玩點花樣幾乎已成為上下默認的潛規則,正如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所嘲諷:“‘實年‘官年之字,形于制書,播告中外,是君臣上下公相為欺也!”而對于學歷或身份造假,原則上是“冒牒之官,按劾鐫秩;受牒之入,駁放殿舉;保官亦與連坐”,即履歷造假者被檢舉揭發,經審查核實,是在職官員的處以降低官秩,是等候選取的取消殿舉資格,具名擔保的連坐。而且即便是這樣輕微的責罰,還有但書:“或一時失于參照,誤牒他族,許自陳悔牒一次。”就是如果一時填寫疏忽,弄錯身份,還允許自行陳述改正一次。簡言之,可能要承擔的后果并不嚴重,至多就是行政降一級或罰“停賽”一次,而且還可以疏忽為借口寫一份檢討完事。如此輕易的代價,難怪履歷造假始終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