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有著悠久的母教傳統,歷來重視母親對子女點養育作用。《韓詩外傳》記載:“賢母使子賢也”,說的是賢良的母親重視,使孩子長大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戰國時期的孟母,就是母教文化點典范。她以自身的智慧,啟發教育了一代圣賢,為我們留下了諸多教子的佳話。
關鍵詞:孟母教子;家風
“國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概念,中華文化是家國文化,國和家緊密相連。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始終堅守著“家國一體”的觀念,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建設在儒家入世鏈條中居于基礎地位,“家國天下”的情懷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釋1)他認為,要平治天下,就必須國家有道,家風純樸。沒有家風的熏習,家族發展就無從談起。
說到家風家教,縱觀歷史上,那些有建樹、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親思想之熏陶,從而也成就了他們的人生。這些母親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中國的“四大賢母”,她們分別是:孟母、陶母、歐母、岳母。就是這樣四位偉大的母親,她們的事跡被廣為傳頌,她們的兒子成為一代圣賢或者國家的棟梁,影響中華兒女一生,并成為學習的典范。
鄒城是孟子故里,也是孟母教子的源頭所在。孟母位居“四大賢母”之首。她的兒子孟子是歷史上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僅次于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圣”。孟母教子,不僅僅是照顧孟子的日常起居,而是不厭其煩以“言教”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
孟母含辛茹苦,克勤克儉,堅守志節的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約禮等方面對孟子諄諄教誨,數十年如一日。給后人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在孟廟東路碑林中,有一通碑刻,是被《明史》載為“三不要”(注釋2)清官(不要官、不要命、不要錢)的監察御史鐘化民在萬歷十八年拜謁孟廟時所撰寫,內容為:“子之圣即母之圣,妻之圣即夫之圣,不有三遷之教,孰開浩然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他認為孟母堪稱家風家訓的典范。那么,孟氏家風帶給我們哪些有益的啟示呢?
1 孟母教子,必教子有方
首先孟母注重“熏陶”教育。重視環境對子女成長的重要性。為此,她不辭辛苦,三遷其居,把家從墳地旁遷至鬧市中,最終定居在學宮旁,為孟子選擇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也為孟子以后學儒習禮、追隨孔子成為一代亞圣創造了外部條件。其次孟母注重“警示”教育。孟子讀書中道而輟,正在織布的孟母揮刀割斷了辛苦織就的布,并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智,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批評孟子的半途而廢,孟子自此“旦夕勤學不息”,每日伏案苦讀,常常廢寢忘食,有時竟連母親進屋送飯都毫無察覺。正是由于對這種“學貴有恒”治學精神的切身體悟,才有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注釋2)的千古名句,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砥礪恒心,戰勝磨難,最終走向成功。
2 孟母教子,必有道義
孟子中年居于齊國講學時,其主張并不為國君所用。有心到其他國家去一展政治抱負,可又念及母親年事已高,禁不起旅途的奔波勞累,進退兩難,內心充滿了矛盾。一天,孟子回到家中倚柱嘆息。孟母得知了孟子的隱憂,對他說:“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在孟子眼里,侍奉母親,讓母親能夠享受天倫之樂,是第一位的責任;而在孟母眼里,兒子宣揚自己的主張、實現自己的抱負,是對國家的責任。孟母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良好的家風融化在孟子的心靈和血液之中,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處理“小家”與“大家”的關系,也正是這一良好的家風成就了一代圣賢。
3 孟母教子,必有齊家之道
有一天孟子回到家中看到夫人田氏在房間里面踞坐著,認為很不合乎禮儀,于是產生了休妻的念頭。孟母得知緣由后問孟子:“你怎么知道妻子踞坐著?”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就是你沒禮貌,不是婦人沒禮貌。將要進屋的時候,先問屋中有誰在里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里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為的是不讓人沒準備。現在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進屋沒有聲響,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踞坐著的樣子。這是你沒禮貌,并非是你妻子沒禮貌!”孟子認識到自己錯了,不敢休妻。這就是孟子不敢去婦的故事。
4 孟母教子,必有人生目標
鐘化民在拜祭孟母時題寫的《祭孟母文》中說到:“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青紫”為為古時公卿綬帶之色,因借指高官顯爵。亦指顯貴之服。這句話的意思是普通人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夠入仕為官,享受俸祿。而孟母卻希望孟子能夠像孔子一樣有仁有禮有義,成為一個道德崇高的人!孟母就是這樣,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啟發教育孟子,最終成就了一代圣賢。千百年來,孟母文化深深影響了鄒城這片土地,受儒家思想和孟母教子的熏習,在鄒魯的文化傳統中,尤重教子之風。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讓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注釋3)家風是民風社風的根基,傳承好的家風,必然帶動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世道人心的問題。而人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家教,成于家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建設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至關重要,這就是孟母教子帶給后人的啟示。
注釋
[1]《孟子·離婁上/告子下/滕文公上》
[2]《明史》列傳
[3]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春節團拜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
作者簡介
孟醒(1982-),女,漢,山東省棗莊市,研究方向:歷史,古漢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