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秋
摘 要:詩歌《山雨欲來》描繪了在兩山丘陵之間一座村莊接受強烈山雨洗禮前的壓抑灰暗,以及雨水洗刷后的明亮光彩兩幅場景,塑造了一系列反差明確的意象,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這些受到壓抑的形象恰好反映了作者本我的糾結折磨,但最終仍是戰勝超我成功占領上風。本文擬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這一文學批評方法來解讀詩歌中以“山雨”為代表的意象的象征意義,找出詩歌的主旨內涵及其富有感染力的原因。
關鍵詞:山雨欲來;精神分析;意象;象征;本我;超我;自我
解讀詩歌大意
摘錄《山雨欲來》原文如下:
我行走在丘陵,兩座山之間有什么
孤單地懸著?天慢慢暗下來
接著又是哪里來的光暈輝映著它們的肩膀?
那此匍匐在它腳下的村莊卑微地
點起幽暗的燈火,生命壓得多么低
像黃昏的寧靜壓住的,快喘不過氣
又像早前的一陣烏云,籠住人生中慣有的灰暗
但好在天已慢慢升高,透出如黎明的光亮
這么多年,這是我第一次看見被孤寂壓低的村莊
是我第一次看見它的屈辱,在被雨水
1 洗涮之前有著黎明的模樣
作者劍男,原名盧雄飛,1966年1月出生于湖北通城,是一名詩人,并任職于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該詩共11句,是作者的一首關于秋天的舊作。詩歌內容根據情緒表達的色彩差異可分兩個板塊:從開頭至“籠住人生慣有的灰暗”描繪了山雨降臨前的場景,位于高聳丘陵間的小小村莊顯得渺小而脆弱,仿佛無法抵抗打擊般茍延殘喘,一如生命在自然或社會的不可抗苦難前變得難有作為;第二段從“但好在天已慢慢升高”至結尾,描繪了經受雨水洗刷后的村莊顯出光彩的模樣,顯示出作者心態的變化,即對生命與自由寶貴價值的贊賞與追求。
詩歌創作是詩人投入個人生活經歷與全部思想的一項活動,在寫作過程中既有有意識的觀察、回憶、構思,也有無意識精神力量的介入,所以成型的詩歌既有理性的一面,也充滿著無意識的感性。在詩中作者擁有人類對未知而強大事物懼怕的的本能情緒,在感知事物時內心活動中表現出了犀利的直覺性和被壓制的渴望等,呈現出了明確而又強烈的無意識活動的特征。為了表達宣泄內心的情感沖動,作者選擇將它們訴諸于筆端,正如弗洛伊德所說:藝術家就如一個精神病患,從一個他所不滿意的現實中退縮下來,鉆進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創造的世界。那么,作者為什么借要用“山雨”來表現他的主題呢?以下將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進行解讀。
2 詩歌中本我、超我、自我的分類闡述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學說提出人格包括本我、超我、自我三部分。其中,本我完全存在于潛意識中,源于人類本能,追尋快樂和滿足;超我代表社會道德準則,克制著本能沖動;自我代表理性,受外界環境作用,遵從現實生活。根據對詩歌的解析可初步總結,在詩中本我是對生命與自由的追求,超我是經受強大的苦難而選擇匍匐在其腳下,自我是面對現實與理想的矛盾而痛苦糾結的情緒。本我和超我二者基本處于對立狀態,超我是自我壓制,本我則是遵從本心,從這一點來說,因為“這么多年”習慣于匍匐在“丘陵”的腳下,作者的超我始終占據上風,不敢做出反抗。
西方二十世紀之交的很多作家受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學影響很大,認為在創作中一個作家應具備以下素質:非理性的情感體驗,強烈的直覺意識,誠摯的內心,以及能夠直言表達自我感受的悟性,這正符合詩歌帶給讀者的情感體驗,憂傷、倔強、悲憫、緩慢……。之所以作者會出現這樣的情感傾向,就是因為生命本身具有強大的力量,是生命深處的力量使得人類能夠歷經時間長河與沿路波折代代傳承。《山雨欲來》的主人公不斷經歷著壓抑、痛苦、沖突、希望等一系列心理變化,是個內心十分矛盾的人物,為了更好地表現心理斗爭,作者創造出許多色彩黯淡的意象,例如“幽暗的燈火”、“籠住人生灰暗的烏云”等,并希望通過追求“黎明的光亮”來求得新生,他的吶喊充分地展示了無法抗拒的本我力量,試圖讓本我戰勝超我。
3 分析具體意象的象征意義
(一)“山雨”的內涵
詩歌名為《山雨欲來》,作者也正是行走在丘陵之間時萌芽了創作靈感,觀察體悟這一切皆是因為望著黑云低壓風雨降至,內心觸動,郁結而思。“山”和“雨”都象征著大自然不可抵抗的權威力量,人在巨物前顯得渺小而脆弱。因此這讓村莊卑微、讓生命窒息的丘陵不僅為詩歌蒙上了一層灰色逼仄的神秘色彩,同時被賦予了壓迫者的象征意義,它所象征的是壓抑人心、施予苦難的人生境地。作者寫的是他內心卑微壓抑的情緒體驗,這是面對大自然、面對一切不可抗力時人心本能的一種恐懼敬畏之情,是一種隱秘而真實的原始沖動,也可說是情緒,人類性格的部分性格也由此構成。這種情緒波動的急轉直下來得毫無預兆,實際上就是本我中對強大不可抗力的畏懼所導致的。當面對強壓,人會失去本來的價值判斷,謙卑地匍匐其下,這是人類難以控制的求樂避苦傾向的一種自然結果,當面對對丘陵之間可能到來的疾風驟雨時般的苦難時,人的內心會缺乏抗爭勇氣和沖勁,而被迫“匍匐”、“喘息”以及忍受“屈辱”。
(二)“山雨”是情緒變化的誘因
一般來說,本我和超我能夠相互協調,但有時處于某個臨界點,二者也會失衡進入矛盾狀態,一方占據高位。在詩中,一開始作者的超我明顯處于上風,我們可以發現這其中作者最為強烈的情感變化,例如孤單、卑微、灰暗……始終是圍繞山雨欲來的低沉而產生的,而這些最終并沒有打垮作者,反而是激發了作者內心本我的抗爭,去尋覓黎明時的光亮,即生命與自由。此外,欲來的山雨和黎明的光亮在時間上正好是對立的,在黃昏至深夜,作者人格中超我的一面一直呈現出匍匐于苦難之下的姿態,而當眼中心中皆有光亮之后,本我便看清了“雨水洗刷后的村莊”,即生命本不因懂得謙虛和一味承受壓迫而高尚,它也因憧憬希望心懷感恩而光彩。可以說,這場悄然而至的山雨,不僅是作者超我情緒最大化的誘導因素,也是本我情緒斗爭成功的契機。
(三)“山雨”是對本我的外部扼制
值得注意的是,詩歌中所描寫的村莊并沒有變化,改變的是天氣,由山雨降臨前的灰暗色調變為雨水洗刷后的明亮色調。因此,山雨及黑夜象征的就是自然與社會對本我的外部扼制。這座村莊屈辱地匍匐在高聳的丘陵之間,點著讓人喘不過氣的燈火,影影綽綽的黑暗無處不在,似乎是時刻想把苦難和壓迫的控制性影響力強加給作者,這種外部扼制因素對作者本我的影響力主要表現在其對山雨的恐懼上,如詩中提到的“烏云籠住人生慣有的灰暗”,而這種人類本能的恐懼恰好來自于“自我”中理智的成分。“自我是焦慮的所在地,它所面臨的潛在危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超我,本我以及外部世界”“自我重視處于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緩和兩者間的矛盾,促使本我遵守社會準則”在詩歌中,受到山雨壓迫的村莊所象征的外部遏制力量始終給作者的精神帶來強大的壓力,最初一段時間,外部遏制的威懾力量在其人格中占于上風,直到主人公超我的強大理智打破了束縛,才最終觸摸到生命的本真。
綜上所述,《山雨欲來》作者意識的內在矛盾幻化成了“山雨”“丘陵”“村莊”等諸多意象,將恐懼和矛盾具體化,這些具體的事物,不管是對營造低氣壓的詩歌情境氛圍方面,還是挖掘詩歌中心主旨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而從意識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出發,緊緊抓住壓迫與生命這兩個基本概念,利用“山雨”前后村莊的變化說明了生命的力量是無法抗拒的,人性永遠有它的自然性,人類永遠都對自由和諧的生命抱有憧憬,崇尚本我的真實與美好,并最終指向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對苦難壓迫的斗爭以及對自由生命的追求這一主題,這也是本詩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魏天無.劍男:活著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評劍男的<山雨欲來>》[J].文學教育,2016.10.007
[2]西格蒙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84.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教學參考書.[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
[4]西格蒙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