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增加了民事訴訟的數量,而且也帶來了很多復雜的新問題,訴訟權利的濫用、不誠信訴訟行為的頻發都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當前立法對保護第三人權益的救濟力度相對較低,因此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第58條第3款增加第三人撤銷之訴程序旨在防止虛假訴訟和惡意訴訟,保護第三人權益,雖然該條增加為保護案外人起到劃時代意義,但在該制度設立以來,由于時間短,自身制度規定不完備,導致實務和理論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本片論文分析該制度設立完善。
關鍵詞:第三人撤銷之訴;再審;制度構建
無權利即無救濟,無救濟則無權利。依《民事訴訟法》相關理論,規定事前救濟和事后救濟,在生效的判決作出之前利害關系人發現審判損害自己的利益向發現提出參與訴訟的申請,甚至在生效判決作出之后提出再審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雖有立法保護第三人或案外人權益,但救濟力度弱,導致第三人無法在當前法律體系中得到保護。
1 第三人撤銷之訴理論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概述
在以前民訴法體系中,前置程序保障和后置程序保障是保障第三人權益有效手段。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制度即為前置保障程序,而后置程序保障則包含執行異議、執行異議之訴和案外人再審制度。隨著新《民事訴訟法》的修訂,新民訴法第58條第3款又新加入規定即“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即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該條款的加入為民訴法體系進步開辟出一個嶄新的道路,總體而言,所謂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即案外的第三人為維護自身合法的民事權益,因不能歸結于自身的原因沒能參與到他人正在進行訴訟中,但有明確證據證明該訴訟所產生的生效的裁判、調解書內容損害自身權益,故案外第三人向作出生效判決的法院提出撤銷該錯誤生效裁判或調解書的訴訟制度。
(二)第三人撤銷之訴適用
1、主體為第三人。但是第三人概念模糊,因此需要很好界定第三人概念,筆者認為該制度不能單獨適用,從綜合民訴法第58條規定,法條規定的前提即“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即只有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最為重要的即判定司法實踐中第三人的性質,是否適格,如該項制度因審查不嚴被案外人任意提起而致被濫用,既有損原訴當事人合法權益,也影響司法公信力,擾亂正常的司法秩序。因此,新民訴法關于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的提出主體有嚴格規定,并不是生效裁判書之外的當事人都能作為該訴訟的主體向法院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這樣不僅有違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法理基礎,而且沖擊了生效裁判書既判力,乃至擾亂整個司法秩序。
2、程序上要求合法的“第三人”根據不能歸責于自身的原因未參加正在進行的訴訟中,具體是由我國民訴法司法解釋也做出相關限定,即應符合《民訴法司法解釋》第295條關于無過錯事由,除此之外,我國法律對訴訟時效也有規定,防止爛訴,故新民訴法把該訴訟的時效規定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6個月是一個不變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
3、實體對象要件是撤銷有證據證明的已經生效的部分或者全部錯誤的裁判、調解書。
2 第三人撤銷之訴定性
作為嶄新制度,有關該制度如何定性成為學者研究的熱議,獨立訴訟?再審?筆者就國外有關法律規定和臺灣地區立法對該訴訟定性進行分析。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本訴
所謂第三人撤銷之訴就是與本訴具有一定關聯的訴訟,第三人撤銷訴訟目的在于撤銷或變更本訴所產生的錯誤的裁判、調解書。概括說,事前救濟即案外人的權利,案外第三人能向法院提出參與正在進行的訴訟的權利,而從加入訴訟的時間角度,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種事后救濟途徑,在程序上的關聯性是由本訴程序的影響,但二者之前存在本質上的區別,不僅在當事人、使用條件、管轄法院等方面存在區別,而且在法學理論上有違判決的既判力和安定性,兩種訴訟最終目的即維護雙方當事人的權利,保障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定。
(二)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再審
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救濟性質上與再審相似,是事后的救濟,在抑制日益頻繁的虛假訴訟背景下,二者目的在于防止生效裁判之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受侵害而設立的。二者在適用對象、適用主體、以及最終法律效果都有相對重合,但兩者之間也存在本質區別,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個獨立訴訟,本質是新的訴訟,是對案外第三人合法權益的首次救濟,相當于本訴的性質,然而再審制度是本訴后續救濟,是本訴的延續,即一種特殊的救濟程序;在適用主體方面,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規定時相對較明確的,限定為兩種“第三人”,即有獨三和無獨三,反而再審制度在適用主體上未準確規定,是一個法律漏洞之處,但根據相關的《解釋》有“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標的物主張權利”的規定,訴訟法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相應案外第三人申請再審程度適用主體主要為物權人但不僅僅是所有權人;在程序方面,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個新訴,它適用第一審程序普通程序,甚至有二審等程序,而再審程序是本訴的延伸,僅適用審判監督程序,沒有自己獨立的程序;另外在兩種訴訟適用條件法律也分別用不同條款明確規定。
當前,理論界就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性質仍眾說紛紜,筆者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是本訴之外第三人對生效錯誤裁判的一種自我救濟程序,是第三人的權利。再審糾錯程序,更是對本訴的繼續審理;而根據新的事實證據第三人有權向做出判決的法院申請撤銷原生效裁判,它是一個獨立新訴訟。《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態度是第三人撤銷之訴和再審程序并列為特別上訴程序,而我國臺灣民法典則把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再審的特別程序。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主要是因為法律明確規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事由,并不適用再審理由,同時在程序上第三人撤銷之訴向做出生效判決的法院申請,該盤踞既可上訴,又可再審,主體資格是法律明確限定,不包括遺漏必要共同訴訟的人。
3 第三人撤銷之訴構建
(一)規范適用條件,確定準確的司法定位
從制度制定法理基礎出發,我們應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初衷致力于維護案外第三人自身合法權益,即要同時尋求程序上保障又要實現實體權利救濟的雙重意義,扼制虛假訴訟,保障第三人合法權益,故該制度救濟程序上的創新和發展,但當前我國民事訴訟法體系中并沒有準確定性,在我國臺灣地區法律明文規定,所以準確司法定位對于該制度的發展尤其重要,張衛平認為:“從本質上講,第三人撤銷之訴……應屬于再審的范疇,其實質上就是再審主體范圍對第三人的開放。”但我們應看到兩種訴訟還存在本質區別,保障該制度能實現設立價值。
(二)明確制度范圍
第三人撤銷之訴存在于新《民事訴訟法》當事人一章中,這種制度設置布局并未凸顯該制度的創新性,畢竟第三人撤銷之訴是新訴,作為保障第三人權益的新途徑,應充分發揮該制度設立的獨立價值,因此筆者認為調整該制度位置,將其獨立一章,置于訴訟程序中關于救濟程序之后,既能區別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其他訴訟的不同,又能發揮該制度獨特的價值,從而使我國權益救濟體系系統化,有利于維護司法穩定行。
4 結語
完善第三人撤銷之訴并非簡單的司法構建程序,需要學者深入探析制度設立的法理,使其融入訴訟法體系中,因此除上述兩點完善建議外,還需管轄、適用范圍、審判程序、法律效果等多方面契合,才可能最大程度體現制度初衷,實現程序和實體正義。
參考文獻
[1]楊海燕.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5.
[2]劉君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建構[J].法學.2014.
作者簡介
田燕(1992-),女,漢,山東濱州,法學碩士,主要從事訴訟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