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鳴
摘 要:意大利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拉布里奧拉于1896年完成著作《關于歷史唯物主義》,批判了當時資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與理解上的誤區,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唯物史觀。拉布里奧拉認為,社會在最初形成到不斷改變的過程中,構建了歷史的整體性,人類通過實踐發明創造與自身生活相適應的生存環境。這從本質上把握住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實質,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馬克思主義者,對于我們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新的思路。
關鍵詞:拉布里奧拉;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哲學
相較于第二國際時期的其他馬克思主義者而言,拉布里奧拉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更為客觀。拉布里奧拉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理解是一種理性的自覺和充滿創造性的闡發,同時也對唯物史觀的哲學基礎進行了充分的論證,始終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作是一個社會有機體。
1 拉布里奧拉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背景
拉布里奧拉出生在一個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中學校長,從小在哲學、歷史等學科上就有較好的基礎。在斯巴芬達的影響下,他認真學習哲學經典著作并積極撰寫總結文章,但16至18世紀意大利的發展仍然落后法、英等西歐國家,拉布里奧拉在意大利政治變革中逐漸轉變政治立場,結合工人運動在意大利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最終轉變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政治信仰。這樣的歷史背景為其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寬廣的視野與前提。
2 拉布里奧拉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
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對于歷史唯物主義作出了不同的闡釋,受實證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其觀點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機械論和簡單化傾向。同時期的意大利理論家拉布里奧拉對于歷史唯物主義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一)從人的角度
人的社會性。在批判實證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過程中,拉布里奧拉首先闡明作為科學社會主義者,我們的研究始終要立足于現實。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人在從事某種活動時,他們需要借助自然界的物質條件,還需要一定的工具、技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即便是精神活動,無論是個人、民族還是國家的也必須依賴一定的社會環境才能順利進行,因為人類的思想也同樣源于社會生活。在拉布里奧拉看來這些都體現了人的社會性,人無法離開社會而單獨進行活動。
人的歷史性。拉布里奧拉認為,人處在一個永恒的創造過程之中,能夠從事與動物生存斗爭不同的創造性活動,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創造人的社會環境。人類歷史的進步也是在人類所創造的環境中發生的進步。但是他并不否定自然環境對人的生活的必要性,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為了創造社會環境,必須依靠自然環境提供的物質和條件,盡管后期出現了技術,但是絕不能消除自然界的不可替代的力量,直到今天我們的社會生活仍然需要有賴于自然。
所以在拉布里奧拉看來,人作為“社會的”和“歷史的”存在物,是能動與受動的統一,即人類通過自身活動改造自然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外部自然。
(二)從歷史的角度
從拉布里奧拉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把握和闡釋來看,他認為“歷史”有兩層內涵,一方面指的是作為思維方式的歷史,另一方面指的是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 。
在探討作為思維方式的歷史時,與大多數第二國際理論家一樣,他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意義。它所包含的理論是源于對事物的客觀研究而非唯心史觀中以推理為基礎,否則不能理解歷史過程的客觀本質和內在規律。應該在具體的歷史環境和視野中去揭示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發展過程,并從中去理解歷史。
在探討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時。他認為歷史是由人創造的,現實的人是歷史的主體。人類既不是在想象的發展中創造歷史,也不可能按照事先規定的路線發展。歷史是“社會的歷史”,并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人類活動中不斷產生和發展的。拉布里奧拉認為歷史是一個整體,是由社會的經濟結構、道德、宗教及其它社會意識形式構成的,各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歷史以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為先導,依賴于經濟結構的種種條件,這一觀點與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拉布里奧拉認為,不存在一個單一的主體支配著整個歷史的進程,現實的歷史進程也不可能是單一的情景,它總是朝著不同方向發展。
(三)從實踐的角度
拉布里奧拉認為真理的道路就是從生活到思想,從實踐到理論,作為實踐的歷史唯物主義既結束了唯心主義也結束了庸俗唯物主義,而且不需要任何其他哲學流派作補充,它具有自我充足性。實踐首先指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質,其次指的是實踐本身是唯物主義的。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哲學探索中,實踐這一范疇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一方面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實踐功能,另一方面通過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能動本質。在這一點上拉布里奧拉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是與其相似的,他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質,他認為無論是人還是歷史的生成過程都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都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而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包括思維活動都可以通過實踐得到解釋。拉布里奧拉對實踐哲學的論述對后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3 歷史意義與當代啟示
(一)歷史意義
盡管社會主義傳統在意大利非常薄弱,而且當時意大利的經濟發展形勢也不利于革命思潮的傳播,但是拉布里奧拉始終認為意大利是完全可能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他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不斷研習,撰寫著作,成為最先在意大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也為后來意大利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產生深遠的影響并奠定堅實的基礎,從后來葛蘭西、陶里亞蒂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葛蘭西認真研讀拉布里奧拉的著作,提出了“實踐學說”的觀點以及關于上層建筑的論述,這都是拉布里奧拉思想的進一步深化。
拉布里奧拉為了解開當時第二國際諸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的種種誤解,他堅定地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性質,針對當時理論和實踐的分離,他重提馬克思的實踐概念,能夠深刻 領悟歷史唯物主義的本真精神。盡管在當時并沒有受到重視,但絲毫掩蓋不了它的歷史意義和理論價值。
(二)當代啟示
拉布里奧拉是一個嚴肅的馬克思主義者,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主義熱情。從《關于歷史唯物主義》中我們就可看出,他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都是使用自己的語言體系進行組織和論述。因此理解馬克思主義需要注意理論的內化和精神上的創新,需要將原文的理論精神通過理解者以創新的方式再現,而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和套用。
拉布里奧拉提出“歷史地研究”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方法對我們當今研究歷史唯物主義也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他通過對馬恩文本的深入解讀,力求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更深刻地把握整個馬克思主義。這對于今天我們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極大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柳·阿·尼基奇切.拉布里奧拉傳[M].人民出版社,1987.
[2]田時綱.馬克思主義在意大利的最初傳播者——安東尼奧·拉布里奧拉[J].教學與研究,1984,02:77-82.
[3]葉汝賢.唯物史觀發展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4]盧明.拉布里奧拉唯物史觀形成的思想軌跡[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4:24-30.
[5]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M].李智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呂宏山.論拉布里奧拉的馬克思主義觀[J].天津社會科學,2016,03: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