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紅
摘 要: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貧富程度差距日益拉大,低收入群體面臨較大的生活困難,政府通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決了困難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困難。這項惠民措施實行以來,解決了各類困難群體的實際生活困難,緩解了他們看病難、看病貴的困難。清波路社區的低保救助工作在實踐運行中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也深切地體會到,要真正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必須切實做到社會服務管理創新。
關鍵詞:規范管理;社區低保求助
1 社區基本情況
葛洲壩街道清波路社區位于葛洲壩城區城鄉接合部北面,轄區面積約0.155平方公里,現有居民1943戶,4395人,其中有近400戶居民家庭沒有固定工作單位,也就沒有固定的收入。因此,低收入家庭、困難家庭較多,社區現有41戶享受低保,享受人口49人,月發放低保金額19904元。幾年來,在葛洲壩基地管理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宜昌市民政局及葛洲壩低保辦公室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和《宜昌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堅持以構建社區保障網為著眼點,以規范管理為立足點,以提升服務為切入點,不斷完善運行機制,積極拓寬救助領域,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維護了社會穩定。
2 主要做法
(一)抓住“四個到位”,夯實低保工作基礎
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是黨和政府為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是一項“民心工程”。為此,我們始終把實施城市低保制度放在社區工作的重要位置來抓,努力夯實低保工作基礎。
1、組織領導到位。幾年來,社區黨支部非常重視低保工作,把它當做社區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每年都要召開兩次專題會議研究低保工作。并成立了由社區支部書記負總責,分管人員具體負責,各居民委委主任分工負責的“三級”組織,保證了低保工作的正常開展和有序運行。
2、制度建設到位。我們嚴格按照上級文件精神和低保工作程序,完善規范了低保“三級審批制、家庭備案制、檔案管理制、明查暗訪制、低保工作人員職責”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確保了低保工作制度的有效落實。
3、政策宣傳到位。通過設立低保政策宣傳欄,發放服務指南,把低保政策宣傳到樓院、進家庭,努力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4、評議監管到位。為進一步規范社區低保工作審批程序,規避低保工作中存在的虛假保障、暗箱操作,我們建立健全了社區低保評議小組,負責對申請對象進行資格初步審查和認定,經民政部門審批確定后進行張榜公示,接受社區群眾的監督,從而形成了全方位的監管網絡,提高了低保審批的透明度。
(二)規范“四項管理”,推進低保陽光操作
低保工作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涉及千家萬戶,影響面廣。為確保低保初審工作“公平、公正、公開”運行,我們著重在嚴格初審、分類施保、規范檔案、動態管理上下功夫,大力推進低保陽光操作。
一是嚴格程序管理。堅持嚴把申請入口關。對在本轄區居住的低保申請人,由社區工作人員兩人以上共同入戶調查,逐戶查訪,采取“報、聽、查、看、記”的方法,確定初審對象。
二是推行分類管理。我們嚴格按照民政部門確定的“應保盡保、特困重保、超標退保、陽光施保”的原則,根據低保對象的年齡、健康狀況、家庭收入等情況,把低保家庭分為ABC三種類型進行管理。A類對象為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和撫(扶)養人的“三無”人員,70周歲以上且子女完全無能力贍養的困難老人,重度殘疾人員,大病重病患者;B類為喪偶、夫妻離異且子女未成年的單親家庭、因病因殘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困難家庭,C類為A、B類以外的其他低保對象,推行分類管理的方法 ,使社區對低保對象的管理更加科學,更加合理。
三是規范檔案管理。按照葛洲壩低保辦公室和民政部門的統一要求,我們利用近一個月的時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強了對低保檔案的軟硬件設施建設,配備了低保檔案柜、電腦、打印機等檔案設施,統一填寫了《受理低保申請登記名冊》《社區對申請低保待遇人員基本情況調查表》、《享受低保人員名冊》等表冊,同時對低保對象建立了規范化的檔案,包括申請書、身份證(戶口)復印件、入戶調查表、殘疾證復印件、特困證復印件、病歷復印件、社區初審會議記錄等相關材料,做到一戶一檔,戶戶有檔可查。同時,認真做好材料軟件的微機錄入工作,實現了低保檔案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
四是實施動態管理。規范最低生活保障的準入和退出機制,配合民政部門對低保對象每半年審核一次,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人員有進有退、補助水平有升有降”。2016年新增對象4戶6人,停發對象6戶8人,真正體現了最低生活保障公平公正。
(三)、構建“五個平臺”,提升低保服務水平
1、搭建愛心救助平臺。針對社區低保戶的基本情況和實際需要,社區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開展了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的送溫暖、獻愛心活動。
2、構建助學扶困平臺。社區內貧困家庭孩子的上學難問題,一直是社區黨支部關注的問題,社區黨支部及黨員更是想千方,設百計,多方籌措資金,力求徹底解決貧困家庭子女的上學難問題。單親家庭譚春林的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優秀,高考以600多分的高分考取了武漢科技大學,因父母離異,奶奶常年有病,家族生活困難,無力支付學費,社區主動出面為他爭取了金秋助學獎金,及時得為他解決了燃眉之急,使他們能夠安心學習。
3、完善醫療救助平臺。僅去年一年,就為特困戶減免醫藥費2346元,免收醫藥費520元,方便了居民就近醫治,實現了小病不出社區,康復不離家中。
4、建立住房和再就業援助平臺。從08年開始,我市啟動了特困低保戶住房救助機制,我們配合房產管理部門做好了廉租房申請審核工作,對申報的低保困難家庭進行調查、認定、審核,目前已有9戶低保困難家庭享受到了政府發放的廉租房補貼資金。
5、構建志愿服務平臺。一是組織低保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動員低保對象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清理污冰積雪、清除城市“牛皮癬”和居民區垃圾;參與社會治安巡邏、宣傳防火防盜;幫助“三無”病殘人員洗縫漿補、打掃衛生。二是推出“三聲”零距離服務,即愛心敲門聲,志愿者成員每星期兩次上門了解病殘低保、孤寡老人的近況;節假日慰問聲,傳統佳節進行慰問,開展“送溫暖”活動;特殊日子關懷聲,在低保老人患病或天氣變化時,志愿者成員上門問寒問暖,親情陪伴,志愿服務活動改善了社區人際關系,促進了社區和諧。
3 幾點啟示
社區低保救助工作雖然面臨很多難點,但作為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有信心、能力和責任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群眾工作,解決工作難點,踐行為民服務的宗旨。
一是要認真學習低保政策法規。群眾的誤解很多是因為他們對政策不夠了解,對政策理解存在片面性。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學習低保政策法規,宣傳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同時,耐心細致為居民解答政策疑問,最大限度避免因政策理解不到位引發的不穩定因素,著力完善機制,提升社會的整體和諧度。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低保救助信息平臺。人戶分離情況較為常見,建立整個集團統一的低保轉入傳出機制,為符合條件遷移戶口的低保家庭轉入新的戶籍地提供條件,避免出現低保遷移空檔,影響低保戶遷移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低保工作的扎實開展。
三是要進一步在工作中扎實細致的開展工作,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工作的難題,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