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軍
作為最后一家啟動上市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廣發銀行的IPO進程備受關注,也波折最多。雖已籌備6年,但眼看城商行、農商行紛紛上市,廣發銀行卻仍需等待
用“一波三折,好事多磨”來形容廣發銀行的上市之路再貼切不過了。近日,有報道稱,廣東證監局發布的最新一期《廣東轄區已報備擬上市公司輔導工作進度表》顯示,由中信證券輔導IPO的廣發銀行目前狀態為“暫時中止”。
目前,國內12家股份制銀行中,僅有廣發銀行、恒豐銀行和渤海銀行還未上市。除廣發銀行之外,另外兩家的上市時間已逐漸明晰。而且從去年A股重啟銀行業IPO開始,一些資本規模排名不如廣發銀行的城商行、農商行已經紛紛踏入資本市場,而籌備上市六年的廣發銀行卻多次“求而不得”。
對此,廣發銀行相關負責人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其注意到監管機構發布的表格中,該行狀態為“暫時中止”而非“終止”。不過廣發銀行上市的熱情并未被打消,該負責人表示,將擇機啟動上市工作,重新提交輔導備案申請。
廣發銀行方面并未給出此次被按下上市“暫停鍵”的原因。但據業內人士分析,這或與去年中國人壽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這一重大股權結構變化,以及銀行高層的大規模變動有關。
坎坷上市路
據公開資料顯示,廣發銀行自2011年啟動上市項目,并在2013年股東大會審議批準了相關議案。但因為當時A股暫停IPO,同年底有消息傳出廣發銀行計劃赴港上市,先登陸港股,再回歸A股。廣發銀行當時回應,股東大會已批準關于發行A股或H股的議案,并授權董事會決定具體的發行方式和時間。
按照廣發銀行的計劃,其原本應該于2014年8月完成港股IPO,但也未能如愿。隨著A股IPO再次開閘,其又將重點放在了A股上。2015年年中,廣發銀行再次表達了上市的愿望。
久久不能如愿,上市也成為廣發銀行高層的心結。任職7年的該行前董事長董建岳在2016年8月離開時不無遺憾地表示:“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外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更主要的是我個人能力所限,有一些工作的成效尚未達到我預期的目標,有些工作存在疏漏,還有很多工作在推進的過程中,特別是IPO,幾經努力,使出洪荒之力,也未達成。每想到這些我都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愧疚”。
而對于此次IPO的“暫時中止”,廣發銀行方面也給予了較為積極的回應。其相關負責人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本行一直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各項準備工作,總體接近可申報狀態。2016年,本行發生中國人壽受讓花旗集團與IBM信貸所持股權的重大股權變更事項,公司治理、發展戰略、組織架構和業務經營均在相應地做優化調整。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指導意見,本行在有條不紊繼續推進上市準備的同時,暫未繼續進行上市輔導。本行也留意到,監管機構發布的表格中,本行狀態為‘暫時中止而非‘終止”。
同時,上述負責人還表示,公開上市是銀行建立長效資本補充機制、夯實持續發展基礎的重要途徑和必由之路。該行正集中精力加快改革發展,將在綜合考慮內外部環境與需求的基礎上,“擇機啟動上市工作”,重新提交輔導備案申請,建立資本補充長效機制。如有相關信息,將按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要求及時通知或披露。
亟須資本補血
作為內地最早組建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廣發銀行總體實力尚可。Wind資訊數據顯示,該行2016年總資產達20,476億元,在全國商業銀行中排名第16位,高于去年在A股市場上市的上海銀行、江蘇銀行以及在香港上市的浙商銀行。不過其凈利潤尚不足百億元,和上述3家相比則略遜一籌。
對于市場比較關心的不良貸款率問題,根據公司年報數據顯示,廣發銀行2016年的不良貸款余額為155.88億元,較年初增長25.98%;不良貸款率1.59%,較年初上升0.16個百分點。雖然已經連續4年上升,但是廣發銀行1.59%的不良貸款率,仍低于已經上市的江陰銀行(2.41%)、張家港行(1.96%)和吳江銀行(1.78%)的同期數據。
此外,眾所周知,銀行發展對資本的需求是巨大的,而規模擴張也讓廣發銀行資本充足率承壓。2016年廣發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0.54%,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7.75%,兩項指標同比分別下滑了0.89、0.27個百分點,也迫近銀監局對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不低于10%的標準線。
可見,單從經營發展層面上看,廣發銀行不僅不存在上市障礙,反而更顯示出亟需上市的緊迫性。對此,廣發銀行方面表示,為進一步拓寬資本補充渠道,今年已啟動規模300億元的增資擴股工作,夯實資本基礎。
進入“國壽時代”
事實上,造成廣發銀行“暫時中止”IPO審核的原因并不難猜測。去年該行大股東易主,管理層變動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或許是中止審核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廣發銀行自2006年進行重組之后,花旗集團、中國人壽、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及中信信托為其四大主要股東,各持20%股份,這一穩定的股權結構持續了10年。到2016年2月,中國人壽收購了花旗集團以及IBM Credit所持有的廣發銀行23.69%的股份,再加上此前已持有的該行20%的股份,中國人壽共計持有廣發銀行已發行股份的43.69%,成為廣發銀行單一最大股東。
伴隨著大股東的變動,廣發銀行原董事長董建岳、原行長利明獻、出身花旗的兩位副行長羅杰和周衛華一起離職。國壽全面接管,具體來看,中國人壽董事長楊明生就任廣發銀行董事長,中國人壽副總裁劉家德就任廣發銀行行長,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尹矣就任廣發銀行副行長。至此,廣發銀行進入“國壽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壽入主后的第一份年報,即2016年年報里,廣發銀行只字未提上市事宜。有市場人士猜測,或許大股東國壽對廣發銀行的上市并不十分迫切,不過這一說法并未得到廣發銀行的回應。
目前廣發銀行的上市時間表并不清晰。但類比同處華南、同樣是壽險為大股東的平安銀行的發展模式,國壽的加入似乎也給廣發銀行的未來發展增加了不少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