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士毅
“新蟬叫,荔枝熟”。伴隨悅耳的夏日蟬鳴,南國名果荔枝又熟了。
荔枝為我國南方特有的珍貴果樹,早在公元前已人工栽培,《漢書》載:“漢初南越王尉陀以之備方物,于是荔枝始通中國(此處‘中國指‘中原)”。唐代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說它“實如丹,夏熟”。相傳唐代楊貴妃喜食荔枝,玄宗命人自嶺南七日快馬送至長安,故亦稱荔枝為妃子笑,一首千古絕句寫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荔枝,四季常綠,果色悅目,宋代楊萬里的詠荔枝詩:“一點胭脂染蒂旁,忽然紅遍綠衣裳。紫瓊骨骼丁香瘦,白掃肌膚午暑涼。”分明是一幅荔枝成熟時的風俗畫,清新而迷人。白居易的《荔枝樓對酒》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詩人一邊喝酒,一邊賞荔枝,可謂怡然自得。
我國荔枝不但產量冠世界,而且不少珍品的取名飽含趣聞軼事。福建荔枝中,有一品種因其果型細長,色澤深紅,綿軟醇香,閩人將其比作窈窕美貌的少女,傳說閩王弱女十八娘,喜食此種荔枝,遂以“十八娘”命名。廣東荔枝早在六月采摘結束,而廣西桂北的“冬荔”在十月才開始上市,難怪民間流傳著“兩廣真多怪,荔枝分冬夏”的諺語。
荔枝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荔枝肉中含蛋白質8克、脂肪5克、碳水化合物16克、鐵1毫克、維生素C30毫克。此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葉酸、蘋果酸等成分,無怪乎民間視荔枝為健身佳口。
荔枝果實殼如紅繒,膜似紫綃,肉若脂玉,素有“紅顆珍珠”、“果中皇后”之稱,難怪漢代王逸說它“卓絕類而無儔,超眾果而獨貴。”唐代張九齡在《荔枝賦》中直言:“百果之中,無一可比。”唐代白居易別出心裁地將荔枝風味比擬為:“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潤勝蓮生水,鮮逾桔得襦。”宋代蘇東坡品嘗了荔枝后,脫口贊曰:“海山仙上絳羅襦,紅砂中單白玉膚”,以至發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之感嘆。粵劇《荔枝頌》更唱出了荔枝的不凡身價:“賣荔枝,身外是張花紅被,輕紗薄錦玉田兒,入口甘美,齒頰留香世上稀……”
荔枝果肉白如脂玉,多汁爽口,甘甜芳香,鮮食幾顆,甜透心底,香生嘴邊,有“漿液甘酸如醴酪”之感。荔枝干制品肉質嫩糯,清香甘甜。荔枝罐頭香甜味美,風味誘人。荔枝酒色澤棕紅,味甜醇厚。荔枝亦可入肴,如以鮮荔枝肉、豬腿肉為主料炸制而成的佳肴“荔枝肉”,外酥里嫩,色艷味佳。荔枝風味如此不凡,無怪乎古時北方有人為飽荔枝口福,連家也隨之南遷,正如清代陶稚云寫道:“知道荔枝郎愛食,妾家移住荔枝灣”。
荔枝既是佳果,又為良藥。祖國醫學認為荔枝有生津、益血、理氣、止痛之功用,主治煩渴、呃逆、胃痛、瘰癘、疔腫、牙痛及外傷出血。《食療本草》說它能“益智、健氣”。《醫林纂要》認為它可“補肺、寧心、健脾、開胃。”《泉州本草》稱它“壯陽益氣、補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產后水腫、脾虛下血、咽喉腫痛、呃逆等癥。”《本草綱目》載:“常食荔枝,能補腦健身,治療瘰疬療腫、開胃益脾。”不過,荔枝雖味美,但陰虛火旺者宜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