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
對于凈利潤只有不到3000萬的大洋泊車來說,已經觸及“上市紅線”,且7000萬元的債務不是小數目,為何不在項目初期就做出回款風險等各種應對計劃,令公司避免出現這些問題?
隨著停車用地越來越緊張的問題,立體車庫開始更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立體車庫的生產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迅猛增長。據行業協會統計,截至2016年底,取得停車設備制造許可資質的企業逾500家,而在2017年還至少有超過100家新的企業申請證書進入該行業。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環境下,一家名為大洋泊車的立體車庫生產企業開始了IPO沖擊之路。這家公司早在2014年就已接受上市輔導,但因資質不夠未能繼續。2016年,大洋泊車攜帶更多資本卷土重來,其中還包括知名組合“羽泉”成員胡海泉的海泉基金(占股2.6%)。
然而這次沖擊IPO之路,大洋泊車仍帶著諸多如應收賬款高、欠款客戶多、營收不穩定等財務“傷病”,在這樣的情況下,它能否上市成功呢?近日《投資者報》記者聯系公司相關負責人,其未做出更多答復。
營收受制約因素多
據大洋泊車2017年6月最新發布的招股書顯示,2014年至2016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4.3億元、3.06億元及3.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05萬元、1983萬元及2914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分別為470萬元、991萬元及2772萬元。
可以看出,2014年公司雖然營收最多,但凈利潤最低,而2015年營收同比下滑近30%,凈利潤沒有減少。公司營收不夠穩定,且營收、凈利潤不同步,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從成本來看,公司的生產成本有80%由以鋼材為主的直接材料構成,然而近幾年,鋼材價格波動巨大,大洋泊車的生產成本也隨著鋼材產業鏈的價格波動而起伏不定。2015年鋼材價格平均跌幅逾30%,令大洋泊車成本大幅降低,在營收下降近30%的情況下依舊保持了凈利潤增長,但這一利好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2016年鋼材價格回暖,鋼板均價同比上漲16%,這也使大洋泊車的生產成本又漲了上來。
鋼材價格的不穩定,也相當于給大洋泊車的成本埋了一個雷。有業內人士稱,“現在產品銷售價格已經快跟鋼材價格差不多了,利潤變得越來越微薄。”
除了生產端不夠穩定,大洋泊車的銷售這一頭也為其未來發展增添了一縷迷霧。細看其招股說明書就可發現,對于大洋泊車來說,大部分客戶是房地產公司,近三年,其房地產客戶占比均在50%以上,來源于房地產行業客戶的收入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1%、57%和54%。且報告期內各年度的前五大客戶中,房地產企業均占四個。
這也就是說,房地產客戶的生死存亡直接關系著大洋泊車的發展。公司表示,“自2015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的疲軟等原因導致了部分客戶訂單推遲或取消,這也令公司2015年營收下滑30%。”而且,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房地產業在政府的嚴格監管下,傳出利空的消息,大洋泊車若不能拓展出更多房地產業之外的客戶,將存在很大隱患。
此外,大洋泊車營收、凈利潤不同步,還有一大原因是在報告期這幾年,其享受了豐厚的政府補助。據招股書披露,2014~2016年大洋泊車計入營業外收入的政府補助分別為288萬元、1214萬元和233萬元,占當年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為30%、51%和6.9%。公司對此曾解釋稱,“雖然2015年受政府補助影響,公司在營收下滑的情況下凈利潤并未減少,但公司對政府補助的依賴已經逐漸減小,未來將更多地依靠自身經營增長業績。”
不過,就目前大洋泊車的凈利潤來看,直至2016年,才達到2914萬元。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沖擊IPO的公司而言,3000萬元的凈利潤可謂是一條“隱形紅線”,相比之下,大洋泊車顯得有些實力不夠,其能否順利上市并不樂觀。
房地產客戶回款難
除了經營方面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對于大洋泊車來說,還有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就是高昂的應收賬款和收不回來的債。
截至招股書發布,大洋泊車的各家債主合計欠款金額已經超過7000萬元,都已遠遠超過其近三年扣非凈利潤總和。
這也令大洋泊車身陷各種追債官司中。據招股書,僅僅單筆涉及資金在100萬元以上的合同糾紛訴訟,大洋泊車就面臨25起,涉及金額高達8000余萬元。其中,有20起糾紛(涉及金額約7000萬元)大洋泊車是以“討債人”的身份出現。大洋泊車近三年的扣非凈利潤總計不過4000多萬元,手握的白條卻超過了7000萬元。
細看這些欠款客戶,有18家是房地產公司,其中,綠地集團蕪湖置業有限公司的欠款金額最高,為2464萬元。而對于占比最重的房地產客戶為什么不還錢,對此公司在招股書中的解釋是,“受公司房地產客戶資金杠桿較高、建設周期長以及政府、市政基礎配套等項目審計時間長、審批環節多等影響,導致公司回款速度慢。”
但也有業內人士擔憂,“對于凈利潤只有不到3000萬的大洋泊車來說,這些債務畢竟不是小數目,為何不在項目初期就做出回款風險等各種應對計劃,令公司避免出現這些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大洋泊車在產業鏈中的弱勢地位,以及風險管控能力方面的不足。”
而對于大洋泊車來說,除了已經對簿公堂的8000多萬元,還有愈加高昂的應收賬款沒有收回。據招股說明書,2016年,大洋泊車應收賬款已達4.2億元,為同期營業收入的1.1倍。而且報告期內,應收賬款占同期營收比例分別為73%、110%、112%,三年增長近40個百分點。
令人奇怪的是,這種情況并不是立體車庫行業的普遍情況,在大洋泊車招股書中,其給出的對比企業三浦車庫、天辰智能、五洋科技,2016年末應收賬款占營收比重也分別只有21%、57%及63%。相比之下,大洋泊車的此項數據可謂高得嚇人。
為何其應收賬款如此之多?有投資者擔憂,“這是其沖擊上市的手段之一,采取更為寬松的賒銷政策以增厚業績,以求在IPO時有一張‘好看的財務報表。而一旦上市,這些欠款能否收回,就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