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石漠化雖然不及沙漠化那么被大眾所熟知,但確確實實影響著我國南方8省(市、區)共3億人的日常生活。我國石漠化主要是發生在以云貴高原為中心,北起秦嶺山脈南麓,南至廣西盆地,西至橫斷山脈,東抵羅霄山脈西側的喀斯特地區。
目前國內對石漠化的定義已經形成較為統一的認識,主要概念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喀斯特極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動干擾,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基巖大面積裸露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是喀斯特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石漠化有一個孿生兄弟,那就是貧困。貧困與石漠化總是結伴出現,國家級三大集中連片貧困區,分別是烏蒙山貧困區、武陵山貧困區以及滇黔桂石漠化貧困區,都與其本地喀斯特石漠化分布有關。石漠化對貧困效應作用的機制主要包括:(1)石漠化壓縮了可利用土地資源的面積;(2)石漠化降低了土地資源的肥力;(3)石漠化加劇了喀斯特地區生態系統的脆弱性;(4)石漠化削弱了生態系統抵御水土流失的能力;(5)石漠化削弱了生態系統抵御旱災的能力;(6)石漠化影響了土地的利用結構。
綜上所述,石漠化貧困是在脆弱的喀斯特生態環境背景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造成土地退化和生態退化,基巖裸露或土層變薄,致使可利用土地面積減少或土地生產力下降,農民收入減少,從而導致貧困。且貧困與石漠化常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貧困導致當地農民盲目擴大耕地、陡坡開墾、亂伐森林等不良人為活動,加速了石漠化的演化;石漠化使本已稀缺的土地更加貧瘠,生產條件更加惡劣,生活更加貧困。貧困化加重了石漠化,石漠化又加劇了貧困化。
石漠化已成為中國三大生態災害之一,是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國家在21世紀后加大了治理力度。主要的治理工程包括1999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2008年實施的石漠化治理工程等。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治理工程,雖然我國土地石漠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由過去持續擴展轉變為凈減少,喀斯特地區生態狀況呈良性發展態勢,但局部地區仍在惡化,防治形勢仍很嚴峻。唯有繼續加大治理投入、實施科學的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才有可能使得石漠化得到根本性的好轉,石漠化貧困效應才會相應的得到解決。(編輯/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