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康
石頭是一種古老的自然資源,人類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對石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作為人類原始勞動的第一代生產工具,也是人類之初在與自然界生存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石”來運轉,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初體驗!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土陶時代、青銅時代、鐵器石代、機械時代及電子時代的到來,石器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大浪淘沙,逐漸退出了人類第一生產工具的歷史舞臺。但是,人類并沒有忘記石頭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和功績,將其作為一種圖騰而世代流傳。
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神話故事; 中岳嵩山下的啟母石的典故;長江三峽神女峰的傳說,就連文學作品中的《紅樓夢》(又名《石頭記》)等等,無不打上英雄時代及文明社會人類石崇拜的烙印。
在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歷史進程中,現代經濟社會正在向現代文化社會過度、轉變,傳統石文化所遺留的資源和意識,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奇石、雅石、美石、玩石、賞石等狹隘的傳統石文化理念,現已整合成新型觀賞石資源類型,成為現代主流文化的重要形態。因而,觀賞石作為即古老又年輕的資源與文化樣式,我們有必要給予現代的、多元化、多角度的深入理解和認知。
就以觀賞石的分類而論,古典觀賞石的分類因受制于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條件的約束,就只有靈壁石、太湖石、昆石、英石四大類型為正宗,延續了上千年。
近現代以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迅猛發展,極大地突破了人們認識和思維的局限性。由其是現代地質學、巖石學、礦物學、晶體學等新興學科的誕生,使觀賞石不論從客觀的本體論,還是從主觀的認識論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在趨利性、功利性的經濟人的追逐中,也開始有了人性化的返璞歸真的回歸與反思。
于是,現代觀賞石理論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大大拓展了觀賞石的審美范疇,從形、質、色、紋、韻及命名、配座六個方面對現代觀賞石鑒評標準進行了規范,形成了新的觀賞石審美體系。
在此基礎上,現代觀賞石出現了似乎更為科學合理的分類方法:即造形石、圖紋石、晶體石、化石、特種石五大類。
造形石,是指自然狀態下形成的,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各種石質的、以天然造形取勝的觀賞石;如靈壁石、太湖石、貴州青、盤江石等。
圖紋石,是指在自然河流沖刷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各種石質的、富有詩情畫意畫面與線條形態的觀賞石;如長江石、黃河石、烏江石等。
晶體石,是指在特殊地質條件下,單純礦物元素還原晶體格架,形成的具有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各種礦物結晶體;如辰砂晶體、水晶晶簇、方解石晶體等;
化石,是指在一定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保存完好的、具有一定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的、被石化的古生物遺骸。如貴州龍化石、海百合化石、珊瑚化石、恐龍蛋化石等。
特種石,指非上述四種原因形成的具有特殊意義的觀賞石,如隕石或未知成因類型的其他觀賞石。
石頭的歷史,遠勝于人類的歷史,石頭見證了人類發展的全過程
石頭無語,石質有品;
奇石無聲,卻勝有聲;
人石有緣,點石成金。
也許,這正是觀賞石文化帶給人們的慰藉與啟迪!(編輯/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