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益
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春困秋乏夏打盹”。雖然說的都是疲勞,但原因卻各有不同。春困、秋乏主要是人體生理機能不能隨著自然氣候變化而發生的一種不適應現象,是季節變化的結果。而夏季的倦怠則往往是人體缺鉀造成的,原因有三:首先,人體在夏季出汗量大(當外界溫度高于33℃時,出汗是人體主要散熱方式),汗液中除了水分和鈉以外,還含有一定量的鉀離子;其次,夏季人們常常食欲下降,從食物中攝取的鉀離子相應減少,于是造成鉀的攝入不足;第三,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能量增多,而能量代謝需要鉀的參與。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鉀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常量元素,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它主要存在于人體骨骼和肌肉中,與鈉一起調節身體的電解質平衡。肌肉收縮需要鉀,肢體運動和心臟收縮都離不開正常的鉀水平;神經傳導要通過鈉和鉀在神經纖維膜上流動形成的膜電位來完成;機體新陳代謝所需的各種酶,也要在鉀的參與下才能正常行使其生物功能。人體內的鉀絕大部分(大約在98%)存在于細胞內,因而細胞外鉀濃度的輕微變化就可能對心臟、神經和肌肉正常活動產生嚴重影響。正常的血鉀水平是3.5~5.5毫摩爾/升,若低于3.5毫摩爾/升就可視為是低鉀癥。鉀水平偏低,細胞活動就會受到損害,于是造成肌肉無力,精神不振,反應遲鈍;同時心肌收縮力減弱,心搏出量下降,大腦供血相應減少,從而引起頭暈眼花、四肢乏力、疲倦懶動等。再者,體內缺鉀還會導致耐熱能力的降低,使胃腸蠕動減慢,甚至導致腸麻痹,加重厭食,出現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此外,臨床醫學資料證明,凡中暑病人均有血鉀下降現象,開始時會感到倦怠疲乏、心跳不規則、頭暈、惡心,嚴重時還會出現昏迷現象。
因此,夏天出現犯困或乏力時(除了勞累引起外)就要想到缺乏鉀元素的可能,特別是大熱天出汗后不僅要注意補鈉,也要注意適當補鉀,以維持細胞內外的正常滲透壓和體內的酸堿平衡,使神經、肌肉特別是心肌的各種生理功能正常運轉。專家指出:藥補不如食補。選擇含鉀豐富的食品時,應注意食品種類。海藻類含鉀豐富的主要有紫菜、海帶等,所以,紫菜湯、紫菜蒸魚、紫菜肉丸、涼拌海帶絲、海帶燉肉等都是夏季補鉀菜肴的上品。還有瘦肉、蛋類、菠菜、甜菜、香菜、油菜、甘藍、芹菜、大蔥、青蒜、萵筍、土豆、山藥、鮮豌豆、毛豆、大豆及其制品的含鉀量也較多;糧食以蕎麥、玉米、紅薯等含鉀量較高;水果中香蕉含鉀很豐富。這些食品人們在夏季不妨適當多吃些,以利及時補鉀。必要時,還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些氯化鉀制劑,如10%的氯化鉀溶液或氯化鉀緩釋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