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少陽三焦經分布在人體的體側,這和膽經的分布是一個道理。所以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少陽為樞”,也就是樞紐的意思,不管是經絡還是方劑用藥里面都有這種的說法。
三焦經是人體整個體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歸于上焦,脾、胃、肝、膽、小腸歸于中焦,腎、大腸、膀胱歸于下焦。《難經?三十八難》中說:“三焦者,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有時候我們在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很多的癥狀往往查不出病因,會被診斷為“內分泌失調”。但很難確定是哪個內分泌系統出現了問題,這時大夫常常會給您一些比較安全平和的藥物,但治療的作用實在有限。
本經一側有23穴。其中有13個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個穴在頸部,耳翼后緣,眉毛外端。首穴關沖,末穴絲竹空。本經腧穴主治熱病、頭面五官病證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病證。例如頭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頰腫、水腫、小便不利、遺尿以及肩臂外側疼痛等證。
穴位名如下:
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泠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第一,三焦經的走行路線。
手少陽三焦經起始于第四指(無名指,小指次指)之末端,上行出于第四、五掌骨之間,沿手背到達腕關節背部,再向上行于前臂外側尺橈骨(臂外兩骨)之間,穿過肘關節部,沿上臂外側上行至肩關節部,與足少陽膽經交叉走其后面,進入鎖骨上窩(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散絡于心包,下行穿過膈肌,從胸至腹屬于上、中、下三焦本腑。它的支脈是從胸腔中部分出,上行出于鎖骨上窩(缺盆),再上項部,聯系于耳廓后面,直行向上出于耳廓上角,自此彎曲向下到面頰部再至眼眶下部。它的又一分支是從耳廓后面進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廓前面,經過客主人穴所在部,向前交叉于面頰部,到達外眼角(目銳眥),接于足少陽膽經。
第二,便秘、兩肋痛、耳鳴、耳聾—支溝穴
該穴位于人體的前臂背側,陽穴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長期的便秘,會因體內產生的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排出,被吸收入血而引起腹脹、食欲減退、口內有異味(口臭)、易怒等自體中毒現象。除會使身體發胖,皮膚老化外,還會引起貧血、肛裂、痔瘡、直腸潰瘍,增加直腸癌的發病率。因此,保持大便通暢是十分必要的。而本穴位是治療便秘的特效穴位,各型便秘均可使用。按摩時,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支溝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
支溝穴可以用來治療脅肋部的疼痛,配合其他的穴位還可以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便秘、落枕等疾病,因為一般情況下自身點、按的刺激量不如針刺的效果,所以同時要配上其他的穴位進行刺激,比如落枕時,配上經外奇穴“落枕點”;便秘時,可以配上天樞、氣海、照海、豐隆、足三里等穴位。
第三,祛“風疾”、治面癱、增活力的重要穴位—翳風穴。
翳風穴位于人體的頭部側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處(耳后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衛外陽氣。風,穴內之氣為風行之狀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天牖穴傳來的熱脹風氣,至本穴后,熱脹風氣勢弱緩行而化為天部的衛外陽氣,衛外陽氣由本穴以風氣的形式輸向頭之各部,故名。
中醫上講的“風”分為“內風”和“外風”。“內風”多是由于人體的陰陽不協調、陽氣不能內斂而生,而且多為“肝陽上亢”,動則生風,導致“肝風內動”而發生昏倒等現象,相當于西醫中的突發腦血管病。而“外風”則是由于外界即自然界的不合乎正常時節的風,或者是正常的風但由于人的體質弱、免疫力下降而致病。“內風”常導致中風、偏癱等疾病,“外風”則易導致傷風感冒。
治療面癱時,翳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不管是中樞性面癱還是周圍性的面癱,都可以按揉翳風穴進行治療。
另外,現在感到沒精神、疲倦的人很多。有這種感覺的人不只是中年以上的人,許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有這種感覺。
這種身體倦怠原因大都不明,并非因為工作困難,或是過分操勞或是睡眠不足,只感覺全身慵懶,提不起勁。而指壓翳風穴對消除慵懶感、產生活力非常有效。每日用雙手拇指在鼻、口吐氣同時按壓翳風穴,每次壓36次,每日重復3次。按時會微微作痛,但是它能治好焦躁,使精神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