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約國家的小口徑化進程與北約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大不同。相似之處在于兩者都有一個事實上的領導者在影響或者是主導這一過程——北約的5.56毫米口徑選擇與改進始終唯美國馬首是瞻,而在華約內部當仁不讓地承擔這一角色的,是同樣具有帶頭大哥身份的蘇聯。不同之處在于,北約標準口徑雖然由美國制定把關,但內部仍可謂百花齊放,各主要國家幾乎都自行研制過自己的小口徑彈種。而華約中除了蘇聯之外,其他國家的相關成果卻乏善可陳,有關技術標準基本上都是和政治模式一起從蘇聯處全盤接受而來。蘇聯解體后,繼承這一領導者位置并繼續加以發揚光大的則是俄羅斯。因此,華約的小口徑步槍彈發展史,實質上就是蘇聯和俄羅斯小口徑步槍彈發展史。

二戰結束后不久,蘇軍率先大量裝備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的AK-47突擊步槍,后改進為AKM系列。比起歐美同時期裝備的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半自動或自動步槍來說,AK系列突擊步槍的火力、機動性和單兵攜彈量都明顯占優,同時整個武器彈藥系統成本反而相對較低。
這一時期,蘇聯的單兵和班組輕武器曾一度領先于世界上其他國家。但是,這一優勢在美國于60年代末期裝備小口徑突擊步槍后受到了挑戰。為迎頭趕上,蘇聯也開始對小口徑武器進行試驗,而且是按照一貫傳統完全自行研制開發。最初的測試是將5.6×39毫米民用狩獵步槍彈配用于經過改進的AKM突擊步槍,結果發現AKM的射擊密集度得到很大提高,后坐沖量也明顯變小。而且,高初速彈頭對有生目標的殺傷效果使得蘇聯設計師開始重新審視小口徑步槍彈的殺傷機理。
最終,在外界一無所知的極度保密情況下,蘇聯于1974年完成了新一代5.45毫米小口徑槍族的設計,包括采用固定槍托的AK-74以及折疊托的AKS-74突擊步槍,以及采用固定托的RPK-74和折疊托的RPKS-74班用輕機槍。同時,先后裝備蘇軍的還有GP-25型30毫米槍掛榴彈發射器、PKM 通用機槍和NSV大口徑機槍,與5.45毫米小口徑槍族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新一代班用輕武器系列,很好地覆蓋了近、中和遠距離上點、面殺傷的需求。
蘇聯研制的這種小口徑步槍彈主體為5.45×39毫米7N6普通彈,另有7T3曳光彈、7H3空包彈以及相應型號的惰性教練彈。7N6槍彈的設計思想是在盡量減小彈殼體積和全彈重量的前提下,利用較小的口徑獲得較大的斷面比能,以期提高侵徹力,并通過合理的彈頭結構和外形設計,獲得較好的存速能力,并對有生目標造成足夠的殺傷。從實踐來看,7N6槍彈的確達到了預期的設計目標。
該彈的彈殼是當時乃至今天所有在役小口徑軍用步槍彈中最短的一種,全彈重也最輕,僅重10.65克,比起標準的SS109槍彈還要輕近1.7克。7N6槍彈為了在彈殼比SS109短的情況下獲得較大的裝藥量,其彈頭裝入彈殼的深度較淺,同時彈殼直徑略粗一些,實際裝藥量為1.45克(SS109裝藥量為1.63克)。加上專門研制的性能優良的雙基球形發射藥,使得7N6槍彈的實際彈道性能十分優異。

7N6槍彈的最大亮點是其尖頭船尾形彈頭,彈尖部弧線半徑達到口徑的11倍,明顯超過M193彈的5.62倍和SS109彈的9.03倍,彈頭長徑比則為4.66,也遠遠大于M193彈的3.44和SS109彈的4.14。因此,其彈頭的流線型以及氣動性能非常好,遠距離上的存速能力很強。盡管7N6槍彈的彈頭僅重3.45克,初速僅為900米/秒,但即使飛到1000米外,存速仍有292米/秒,落點動能達147焦耳。而SS109槍彈彈頭重4克,槍口初速為940米/秒,1000米處的存速也只有281米/秒,落點動能為158焦耳。從上述對比可見,SS109彈頭盡管比7N6更重、裝藥量更大、初速更高,但在1000米處的實際存速還稍低于后者,只是因為彈頭更重,所以落點動能略高于7N6槍彈。
7N6的彈頭結構同樣特殊,彈頭部在覆銅鋼被甲下有長約5毫米的空腔,彈頭內部為“鉛套+鋼芯”結構,前后帶有錐體的圓柱形鋼芯總長約占彈頭全長的三分之二。這種結構的彈頭重心靠后,有利于遠距離飛行時的穩定,同時碰撞軟體目標后,彈尖空腔極易變形和破裂,鋼芯前部的鉛套會發生流動,進而導致整個彈頭失穩。由于彈頭長徑比較大,失穩后就會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給有生目標帶來極大殺傷。
該彈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投入實戰使用,其對人體的巨大殺傷效果給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有人稱其為變相的達姆彈。此外,7N6槍彈同樣具備小口徑步槍彈特有的輕便小巧的特征,按一個木箱內裝兩個鐵匣包裝箱的蘇式軍用槍彈包裝方式,每箱最多可裝下7.62×39毫米步槍彈1400發、每匣700發,如果是7.62×54毫米有底緣槍彈,每箱最多只能裝880發、每匣440發,而用來盛裝7N6槍彈,則每箱可裝下2160發、每匣1080發。在同樣體積、近似重量下,小口徑彈藥的攜行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蘇聯在研制5.45毫米小口徑槍彈時,沿承的是一貫強調班組輕武器火力密度的戰術思想,對其定位非常明晰,就是供短突擊步槍、突擊步槍和班用輕機槍使用,要求的最大有效射程不超過600米。同樣在600米處,以AK-74步槍發射時,7N6彈頭存速為441米/秒、存能336焦耳,以RPK-74輕機槍發射時,存速為462米/秒、存能368焦耳。而同一距離上,M16A2步槍發射的M855彈存速不過443米/秒、存能393焦耳。在這樣的距離上,5.45毫米與5.56毫米兩種小口徑步槍彈的動能差距并不大。若從比動能來看,由于5.45毫米槍彈橫截面小,比動能還稍高一些。
據我國對5.45毫米槍彈的測試結果,7N6普通彈在300米處穿透2毫米厚50號鋼板后,在彈尖業已外翻、阻力明顯增大的情況下,仍可以射入松木板達160毫米之深,可見其侵徹力是相當優秀的。而在600米外的點對點火力壓制與殺傷任務,則由7.62毫米PMK通用機槍和12.7毫米NSV大口徑機槍來完成,同時還有SVD狙擊步槍作為精確火力補充。較遠距離上的面殺傷,則由AGS-30型3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來實現。1000米前后的各個距離上,蘇軍都有相應的火力覆蓋,相互間也有較為完善的火力重合區。
這些武器大量采用沖壓件設計,重量比西方同類武器輕,因此可以裝備到軍隊中更小的單位。所以,盡管5.45毫米槍彈的槍口動能和在1000米處的侵徹力略低于5.56毫米槍彈,但前者已經滿足了既定要求,不像北約那樣要求小口徑槍彈在1000米處還有較高威力。因此,5.45毫米槍彈大量列裝后,蘇聯軍方對其性能基本滿意,不像5.56毫米槍彈曾遭受過如此之多的非議。

此外,早期的5.45毫米7N6槍彈采用軟鋼芯,侵徹力還未達到極限。1987年以后生產的改進型7N6普通彈,全部改用較硬的高碳鋼材來制造鋼芯,進一步改善了侵徹性能。在繼承了蘇聯衣缽的基礎上,俄羅斯在1992年研制出新一代的高穿透力7N10槍彈,專門對付較遠距離的有單兵防護的目標以及躲在遮蔽物后面的有生目標。該彈由巴爾瑙爾彈藥工廠研制成功,初期型7N10外形與普通的7N6槍彈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改用一種較長的弧形船尾形鋼芯,頂部有一很小的平面,因此彈尖內部還是保留了一個小空腔。這種新彈頭的重量增加到3.6克,裝藥量提高到1.8克,具有在100米處80%的彈頭穿透14毫米鋼板的能力。但這種高硬鋼芯尖端較細,在侵徹目標時容易折斷,并且預留的空腔不利于精確控制彈頭零件裝配尺寸,對射彈精度不利。
經過改進,1994年俄羅斯又推出了改進型的7N10普通彈,鋼芯用70或75號高碳鋼沖壓而成,并進一步減小了頂部直徑,被甲與鋼芯尖端之間的空腔由鉛套填滿,彈頭重量進一步增加到3.62克,但裝藥量調整為1.72克,彈頭初速約為880米/秒。這種重新設計的彈頭在侵徹目標時,被甲會像襪子一樣從鋼芯上脫落,避免隨鋼芯一起進入目標而耗費更多能量,進而提高了侵徹能力,在100米處90%的彈頭可以擊穿16毫米鋼板。為與普通的7N6槍彈相區別,7N10在彈頭與彈殼口部涂有紫色的密封漆,而7N6涂的是紅色。
盡管7N10的性能已經比較出色,但俄羅斯并沒有停止對5.45毫米步槍彈的進一步挖潛。1998年,俄羅斯又研制出7N22穿甲彈,其鋼芯采用Y12A高碳工具鋼沖壓成形,尾部為船尾形,頭部經車削成尖錐形,彈尖內部同樣由鉛套填滿。7N22彈頭重3.69克,裝藥量為1.75克,彈頭初速為880米/秒,具有在250米處80%射彈擊穿6毫米厚裝甲鋼板的能力,而同樣距離內,7N6和7N10兩種槍彈均無法擊穿這種鋼板。為與普通彈區別,7N22穿甲彈的彈尖部特意涂成了黑色。但7N22為了保證鋼芯的直徑和重量,將彈頭被甲與鋼芯之間的鉛套設計得很薄,所以彈頭擠進膛線時緩沖作用不足,槍管在大量發射7N22槍彈后會快速磨損。
針對這種情況,2002年,俄羅斯聯邦阿姆斯基彈藥工廠開始研制一種采用新型高密度鋼芯的新彈種。其彈頭全長相對于7N6縮短了約2毫米,但因使用了高密度的碳化鎢彈芯,彈頭全重達到4.1克,裝藥量仍為1.75克,由于彈頭加重,初速降為840米/秒。為增加鉛套厚度,碳化鎢鋼芯設計成前大后小的蘑菇形狀,前半部分為尖錐形,后半部分為圓柱形,其圓柱部分比錐形部分的最大直徑要小,同時彈頭被甲與鋼芯頂部之間預留有約3毫米的空腔,以期提高彈頭的停止作用。該彈在2007年正式定型為7N24普通彈,專供特種部隊使用,其加重彈頭即使在采用短槍管的AK74U短突擊步槍上使用時,仍可以發揮出較大的威力。
5.45毫米小口徑槍彈自定型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斷改進和提高之中,而且由于槍彈最初設計時留下余地較大,通過不斷改進彈頭結構和鋼芯材料,潛力得到充分挖掘,侵徹力和殺傷效果的結合點總體達到了較高水平,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的小口徑步槍彈。雖然在精度上還略遜于SS109槍彈一籌,但5.45毫米系列小口徑步槍彈采用涂漆鋼彈殼,價格低廉,而且重量更輕,更加符合蘇軍從二戰中得出的步兵武器主要依靠火力和可靠性、精度要求適可而止的經驗。畢竟大多數普通士兵都不是神射手,在緊張的戰場環境下,即使高精度武器也很難發揮出應有水平,而以持續的火力來彌補是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1974年以后,原本裝備AK系列的華約國家都開始相繼仿制和換裝了AK74及5.45毫米槍彈。不過,90年代蘇聯解體,東西陣營格局發生巨變,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歐洲的一些國家都轉而投向北約,改用北約SS109槍彈,而與俄羅斯接壤的若干前華約國家則繼續保留使用5.45毫米口徑系列??偟恼f來,在全球范圍內,目前還是北約5.56毫米小口徑槍彈的使用范圍更廣一些。
(編輯/筆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