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中期統一天山南北后,出現了內地人口大量持續西向流動進入新疆的態勢,籍隸陜甘的回民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不少相關研究中,研究者每每習慣于用“漢族移民”來對此類現象進行定位,進而形成“內地移民=漢族移民”的表達模式,回族移民的存在被忽略了。在向新疆遷移的問題上,無論漢人還是回民,在政策上都是作為內地民人來對待,同樣,回民兵弁也是作為綠營官兵的一員進入新疆。了解這個大的時代背景,是全面把握陜甘回民向新疆的遷移活動的基本前提。學者華立基于兩岸所藏的滿、漢文檔案,認為陜甘回民遷移新疆的契機,主要與軍事政策、農業發展、商業貿易相關:首先,為了鎮守西陲,保持在當地的軍事防御力量,統一新疆后的二十余年間,有多達兩萬名滿蒙八旗兵攜眷永駐新疆,同時作為兵屯的生產勞力,大批綠營兵丁進入新疆;其次,官方組織的移民出關和民間自發的流動投入到新疆地區的農業生產:這些內地穆斯林移民通過經商或從事手工業,投身運輸業,擔當傭工、駐防屯田兵、戶屯勞動者等社會角色謀生自立并構建移民共同體,對此后新疆的人口構成與社會面貌皆產生了重大影響。
華立:《清代陜甘地區回民向新疆的遷徙流動——以乾隆時期的事例為中心》,《清史研究》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