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前
艾米莉·勃朗特是19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其小說《呼嘯山莊》流傳至今,可謂膾炙人口。其中浮沉的愛情故事及各種矛盾,仍然是今天讀者深思的問題。本文主要從《呼嘯山莊》的心理分析來探索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內心世界,使人深入理解小說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塑造方式。
自古以來,人們通過閱讀和分析各個作家的小說、散文、詩歌等,就能夠大體看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及內心世界。文字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最好表達,從《呼嘯山莊》的字里行間中,人們可以感受到艾米莉·勃朗特的內心世界。至今,《呼嘯山莊》仍然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部發人深思的作品,時間的流逝并沒有讓其褪色。目前,《呼嘯山莊》已經被改編成電影,無論是小說閱讀量,還是電影收視率都不低。這樣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其中究竟蘊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呼嘯山莊》故事簡述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說《呼嘯山莊》描述的故事是這樣的:在英格蘭北部,有一個叫恩肖的人收養了一個棄兒希斯克利夫,他讓這個棄兒和自己的子女辛德雷與凱瑟琳生活在一起。時間是見證情感的最佳方式,因為生活在一起,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漸漸萌發出了愛意,碰撞出愛情的火花。但是老肖恩去世之后,辛德雷禁止他們再接觸,甚至侮辱、虐待希斯克利夫。這直接加重了希斯克利夫內心的痛恨,同時也增加了他對凱瑟琳的情意。后來,迫于物質生活的需要,凱瑟琳嫁給了林頓。希斯克利夫知道這件事情之后,痛不欲生,于是選擇外出,數年之后,他回來對辛德雷及林頓一家進行打擊報復。《呼嘯山莊》所描述的就是愛恨交加的故事,希斯克利夫那種幾近變態和瘋狂的愛情觀,被描繪得淋漓盡致。當然,一切故事的靈感及內容,都與作者的家庭經歷、生活背景和內心世界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從《呼嘯山莊》的心理分析探索艾米莉·勃朗特的內心世界
(一)極端愛情主義,對愛情異常執著
在現代人眼中,大多數人都認為愛情應該是自私的,人們就應該為了自己的所愛而不擇手段。在《呼嘯山莊》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對于愛情極其自私、執著,這表現出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內心對愛情的看法。艾米莉·勃朗特一生未嫁,其終身未嫁的原因與其奇怪的愛情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她相信愛情應該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是兩個靈魂相遇的火花撞擊,在她的潛意識中,愛情沒有階層、沒有物質的阻礙、沒有世俗的干擾。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孤獨,性格內向,不習慣與人交流。毋庸置疑,她的靈魂中充滿了強烈的孤獨色彩,正是因為這樣,她所描寫的希斯克利夫同樣是一個孤獨的靈魂,他與凱瑟琳的愛情,是兩個孤獨靈魂的高度切合和統一。艾米莉·勃朗特對于愛情異常執著,就如同她描寫的希斯克利夫一樣。小說中,凱瑟琳去世后,希斯克利夫竟然瘋狂得打開凱瑟琳的棺材。這種極端的愛情主義、因愛生恨的復雜情感得到了充分體現。故事主人公對于愛情的態度,正是作者內心對于愛情的認知,也是作者心中愛情觀的表達。
(二)內心孤獨,生性寂寞
史鐵生曾說:“人生來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來注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之間,并且不能夠與他人進行溝通,這意味著孤獨。”在茫茫人海的塵世間,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呼嘯山莊》是一部飽含孤獨情感體驗的驚世駭俗小說,也是一部半自傳體,其中的孤獨主義色彩顯而易見。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希斯克利夫是孤獨的;在對辛德雷及林頓一家進行報復時,他是孤獨的;甚至是站在人生的終點,在劇痛中死去時,他依然是孤獨的。通過這種孤獨情感的表達,人們可以看出艾米莉·勃朗特內心的孤獨。在心理學上,孤獨體驗又被稱為分離焦慮,是內心欲望、人際交往、心靈體驗等得不到客觀表達的一種情感認知。艾米莉·勃朗特從小性格內向,母親和兩個姐姐因為肺病去世,父親沉迷于書堆,不關心自己,再加上貧困與疾病的干擾,塑造了一個極度孤獨的靈魂。她喜歡離群索居,獨立思考,這在《呼嘯山莊》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三、結語
通過小說故事的描寫和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既表達了內心對于愛情極端執著的想法,又抒寫了內心世界的孤獨無依。但是,人始終是要向上的、充滿正能量的,小說中第二代人物的幸福結局,也表達了作者內心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