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棟
【摘 要】 研究經濟學,要克服“只分不合”,明確政治、文化在經濟矛盾中的存在和作用。經濟是人的經濟,人的經濟活動不可能是“純經濟”的,而是人生矛盾在這一層面的集合。由人生而構成的社會矛盾,是個體和總體的統一,它是一個系統,因研究的需要可以分成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層次,這是最基本的層次劃分,在這個系統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內在機制,文化則是對政治和經濟的意識與引導。
【關鍵詞】 經濟矛盾 政治 文化
一、經濟矛盾
經濟的主體是人。物質財富的生產、交換、分配等一系列過程都是從屬于人的,物質財富是人的勞動的產物,也是人們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手段。經濟的出發點、過程和歸結點,都是人,都是以勞動者為主題的人的社會運動。在經濟生活中,政治和文化并不是外在于經濟的,而是內在的、對經濟生活中人的關系及其活動的制約。
二、經濟矛盾中的政治
政治在經濟矛盾中的存在和作用,或者說它是作為經濟的內在機制,主要表現在:政治的總體形態是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它既是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的集中體現,有制約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發展,政治以國家和政黨為主要形式,參與并控制著全部經濟生活,調節經濟關系。
國家是政治的集合形式。它是主要經濟矛盾中占主要方面的勢力維護其統治,并支配經濟過程的主要手段;而次要矛盾的存在對主要方面的勢力是一種制約,這種制約也要通過國家,或在國家形式上得到體現。馬克思曾說“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他計劃以此題做《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一篇,來概括有關資本雇傭勞動制經濟關系的論述,這個提法本身就已說明國家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在經濟中的存在和作用,具體表現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上。法律是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進行控制的基本方式,也是集中概括于國家的階級關系、勢力對比的均衡態相對固定的表現。法律是由立法而形成的。立法權是政治權利的集合,它由最高統治者,或者寡頭、民選議員、人民代表等組成的立法機構行使。立法過程是各種矛盾勢力的斗爭與制衡,這在立法機構的討論、爭論,以及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中充分體現著。
由法律規定的所有權和政治權利及其展開的經濟、政治權利體系,構成基本的社會制度。以所有權為基礎和核心的經濟權利體系,是所有制或經濟制度;由專制權、參政權、民主權等為基礎的政治權利體系,是政治制度。
政黨作為公民民主權中結社權的集合形式,是公民社會的必要政治組織,不論哪個階級及其階層、集團的政黨,都有自己的綱領、章程、政策,并以此來團結群眾,形成社會勢力,進而作用于社會經濟生活。一是政黨能夠參與立法,其綱領、政策中的一些內容,有可能納入法律;二是當其能夠執政或參政時,還可以將該綱領、政策變成政府的政策,直接作用于對社會經濟過程的干預和控制。
政策是政黨和政府控制、調節經濟的主要方式,也是政治在經濟中的存在與作用的重要手段。與法律相比,政策的作用是短期的,有時帶有局部性。政策比法律更具有階級的傾向性,但是也會體現對立階級間的制衡。在一般情況下,政府的政策都是符合法律的,是依照法律治理國家,也就是在不改變既定的權利格局和階級關系的前提下,局部調整利益關系,并以政策為導向干預經濟發展。而政黨的綱領中,特別是勞動者階級的政黨綱領,則包含著改變法律,變更權利關系的內容,但這些都是長期的奮斗目標,在短期的政策中,往往還要以合法的形式出現,為勞動者爭取近期利益。
三、經濟矛盾中的文化
文化是關于人生和社會關系的意識,它既是個人對社會總體關系與矛盾的認識,也是社會總體矛盾的集中反映及其對個人意識的制約,并由此支配個人的行為。文化由價值觀、思想、道德三個環節構成。在歷史進程中,文化隨社會矛盾的演化而演化,因而顯現出國度性、階段性和階級性,但不論在哪個階段,也不論哪個階級的文化,其主要內容,都是對經濟的意識,其作用則是對經濟發展的導引。
文化的基礎是經濟,文化也存在并作用于經濟矛盾中,文化的主要內容是經濟意識,文化反映著經濟矛盾,又支配經濟矛盾中人的意識和行為。文化的變革是經濟和政治變革的反應與要求,也是經濟和政治變革的前導。
經濟不僅是延續人生命的社會方式,也是人的生命發揮作用,創造并實現其價值的主要場所。文化是以經濟活動中的人生及其社會關系為基本內容的。從價值觀,到思想,再到道德,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針對人的經濟活動和利益的,是對經濟中的人格和權利的意識與維護、要求。也正是由于經濟活動,人逐步形成有關人生和社會關系的意識,并從個體意識達成共識,概括成文化或意識的形態。文化由經濟所承載,經濟由文化界定和導引。
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其原因,并不僅僅是人的自然本性,更是社會發展,是經濟、政治的發展,是文化的發展。文化集中體現著人生內在需要,并把這種需要上升為價值觀,成為促進人勞動和交往的意識。這使經濟有了內在動因、經濟活動則使人的需要通過交往在勞動成果的消費中得到滿足,從而為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變化提供了必要條件,又產生新的發展變化要求。正是經濟過程,使集中反映并體現人生和社會關系的文化,有了實際的基礎和載體;正是在經濟過程中,形成并實現著文化。與經濟活動中那些物質財富相比,文化是無形的。
文化是無形的,也是實在的。文化的實在,首先體現于人的經濟意識上,經濟意識是文化的基本內容。經濟意識,是人對經濟活動的動機、利益和權利等的意識以及對經濟矛盾、經濟發展認識的集合。它包括個體人的自我經濟意識,也包括對社會總體經濟過程的理論規定。
動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集中體現,也是價值觀的內在依據。對于個體人來說,生理需要是基本的,其中食欲又是最基本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是有一定道理的,從生理或者說生存需要到心理需要,具有越來越多的心理成分,其文化性也更加突出。人的需要已非動物的本能,而是包含了生理自然屬性的社會范疇。動機既受內在需要的驅使,又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包括道德的制約。而動機作為主動的意識,又會促使人不斷嘗試突破既有限制,以滿足人的需要。
文化在經濟中的存在和作用,還體現于社會總體的經濟發展機制上,文化對個體人的作用,又匯總于社會總體經濟發展中。無形的經濟發展機制,從物質形態上是看不到的,但在人們的意識中是明確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只有形成文化,經濟發展機制才是實在的,這個機制本身,又是以人為主體的。當社會總體以法律、政策、道德等來制約經濟發展時,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人們在思想上對相關矛盾的認識。
文化也是矛盾的,隨著經濟、政治矛盾的發展而演進變革。文化變革不僅以經濟矛盾的發展為基礎,還是經濟、政治變革的前導,而文化變革又必須在經濟、政策的變革中得以實施。
文化對經濟的引導作用,集中表現于文化變革對經濟變革的導引。當人的素質技能逐步提高,其經濟動機也隨之變化,經濟利益上的新要求在受舊經濟關系的制約不能實現時,就會對經濟關系及其制度產生不滿和懷疑,進而形成改變經濟關系,以實現其經濟利益的觀念。這些初級的、個體人的觀念,集合起來,由代表要求變革的社會群體的思想家進行概括,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體系,聚合為變革勢力的意識形態,即新的階級意識。在這個新的文化體系導引下,變革勢力中的個體人,對自己的利益有了統一的認知,并對舊的經濟關系及其制度有了總體性批判,進而將新文化體系中有關變革后的經濟制度、經濟關系的設想與自己的利益統一起來。以新文化主義為核心,逐步形成并壯大變革的社會勢力與運動。文化變革實際上是新舊兩種經濟社會關系矛盾的反映和要求,它表現于文化層面,根植于經濟矛盾。文化變革是新的經濟關系及其制度誕生的前奏,而新經濟關系和制度對舊關系舊制度的變革,又是文化變革的載體。這個過程不但從總體上改變社會的文化矛盾,即新的文化體系將居主要矛盾方面,而且將具體改變人的價值觀、思想和道德。這種變革又會體現于新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中。人類的經濟,因文化的導引而形成和發展,文化的作用,也貫注于整個經濟矛盾體系中。
經濟,政治和文化是一個系統,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內在機制,文化則是對政治和經濟的意識與引導。人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主體,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面,既不能脫離主體,也不能單獨分裂開來研究,要把握主體,研究整體中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參考文獻】
[1] 劉永佶.勞動哲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劉永佶.中國政治經濟學方法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3] 劉永佶.承繼馬克思原則,探索中國政治經濟學方法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