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龍
【摘 要】在新疆西昆侖地區開展地區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基本查明了圖幅內地層的時空展布規律,以多重地層劃分理論為指導,以巖石地層單位為基礎,重新厘定和完善了布倫闊勒巖群、賽圖拉巖群、柯崗巖組,將中元古代庫浪那古群統一命名為長城系賽圖拉巖群。通過綜合研究分析,發現銅礦(化)點2處,鎢礦點1處,蛇紋巖礦點1處,金紅石礦點2處,石墨礦點1處,電氣石礦化點1處圈定Ⅰ類遠景區4處,Ⅱ類遠景區1處,找礦靶區4處,新發現小同銅礦化點,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關鍵詞】中元古代;塞拉巖群;柯崗巖組
新疆西昆侖1∶5萬庫孜、瓦爾果勒、布倫木沙、皮勒四幅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昆侖山系西段,行政區劃分屬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葉城縣及阿克陶縣管轄。
調查區位于新疆西昆侖西段,跨塔里木板塊—華南板塊兩個一級構造單元。地層由老到新有古元古代布倫闊勒巖群、喀拉喀什巖群,長城系賽圖拉巖群,中元古代柯崗巖組,早石炭世他龍群。
1 基礎地質
以柯崗結合帶南界為界,北東劃分為西昆侖北緣地層小區(Ⅲ11-1)、南西劃為西昆侖中央地層小區(Ⅲ12-1);塔什庫爾干地層小區(Ⅳ21-1)。
1.1 西昆侖北緣地層小區
1.1.1 中元古代柯崗巖組(Pt2kg)
分為一段、二段。
一段:底部以變英安巖為主夾金云母大理巖,中部以變安山巖為頂底,變英安質凝灰巖、變凝灰質粉砂質泥巖夾大理巖為特征,上部以變英安質凝灰巖為主,頂部多以鈣質絹云片巖為主。
二段:底部以出現條帶狀礫狀白云石大理巖為特征,中、上部呈變英安質凝灰巖、變安山質凝灰巖與(含礫屑)白云石大理巖、石英大理巖不等厚互層產出。
1.1.2 石炭紀他龍群(C1T)
分為兩個組,一組以灰黑、深灰色調為特征,普遍含炭質;主要為炭質粉砂巖、炭質長石石英砂巖;二組以淺灰、灰黃色調為特征,炭質少見,主要為長英質角巖夾角巖化長石砂巖。由東向西,一組厚度漸厚,二組變薄至尖滅。
與柯崗巖組、賽圖拉巖群呈斷層接觸關系,出露厚度3469.1~3627.6m。
1.2 西昆侖中央地層小區
1.2.1 古元古代喀拉喀什巖群(Pt1Kl.)
分為第一巖組、第二巖組和第三巖組。
第一巖組:主要巖石組合為石榴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黑云斜長變粒巖夾大理巖,斜長角閃巖、黑云斜長變粒巖、大理巖均呈夾層狀產出。
第二巖組:主要巖石組合為絹云綠泥片巖、絹云鈉長淺粒巖、蝕變(杏仁狀)安山巖,呈北西西向展布。
第三巖組:主要巖石組合為黑云變粒巖、二云綠簾變粒巖、(斑點狀)二云斜長變粒巖、綠簾黑云石英巖。
該套變質地層呈片狀無序構造—巖石地層單元,片褶厚度>2577.8m。
1.2.2 長城系賽圖拉巖群(ChSt.)
區內原劃定的中元古代庫浪那古群的巖石組合、原巖建造、變質變形特征等與賽圖拉巖群基本一致,分布位置屬同一構造單元,證實其為同一套地層,本次統一命名為長城系賽圖拉巖群。
該巖群分為第一巖組、第二巖組、第三巖組和第四巖組。
第一巖組:以片麻巖為主的巖石組合,主要為(含石榴)二云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夾斜長角閃巖、含石榴斜長白云片巖。
第二巖組:以變質火山碎屑巖為主的巖石組合,主要巖性為變英安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變安山質熔結晶屑凝灰巖、變(含石榴)英安巖、含石墨透閃石英巖、大理巖。
第三巖組:以大理巖為主夾黑云斜長變粒巖、斜長角閃巖為特征的巖石組合,主要巖性為(透閃)白云石大理巖、(透閃)石英大理巖、石墨大理巖、含磁鐵綠泥大理巖、透輝石巖、黑云斜長變粒巖和斜長角閃巖。
第四巖組:下部以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變粒巖為主。中部以石英巖、變凝灰細砂巖、變凝灰泥質粉砂巖為主。上部以變英安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變凝灰細砂巖為主。該巖組頂部可見變英安質晶屑凝灰巖與變凝灰細砂巖構成三個正常沉積—爆發沉積韻律,二者層厚比1︰1~6︰1。
區內大同—小同一帶厚達4423.9m,賽圖拉地區厚2990m。
根據大同西巖體同位素年齡值為 U-Pb 454.9±2.4Ma、480.43±5Ma、470Ma和473Ma,庫如克蘭干巖體同位素年齡值為 U-Pb 863±6Ma,賽圖拉巖群應早于新元古代。本次在第四巖組靡棱巖化變英安質含角礫晶屑凝灰巖中采集巖石鋯石U-Pb 同位素樣品,獲得1608±49Ma,為中元古代。
據此,本次工作將賽圖拉巖群時代定為中元古代。
1.3 塔什庫爾干地層小區
1.3.1 古元古代布倫闊勒巖群(Pt1B.)
分為第一巖組、第二巖組和大理巖巖段,出露厚度大于1832.7m。
第一巖組:主要為石榴黑云斜長片麻巖、含石榴斜長角閃巖,底部見絹云綠泥片巖。
第二巖組:主要為角閃黑云變粒巖、角閃黑云斜長片麻巖和斜長角閃巖。
大理巖巖性段:分布于第一巖組內,主要為透閃大理巖與含石榴二云斜長片麻巖,二者構成沉積韻律,層厚比2︰1~1︰40。
2 礦產地質
2.1 新發現礦產地8處,其中包括銅礦(化)點2處,鎢礦點1處,蛇紋巖礦點1處,金紅石礦點2處,石墨礦點1處,電氣石礦化點1處。除電氣石礦化點工業意義不大外,其他礦點具有進行下一步工作的價值。
2.2 通過綜合研究分析,圈定Ⅰ類遠景區4處,Ⅱ類遠景區1處,找礦靶區4處。
2.3 新發現的小同銅礦化點發育2條銅礦化體,總體呈北東55°方向展布,礦體沿走向延伸較穩定,Cu品位在0.25%~1.5%,最高達2.0%。銅礦體成礦時代為加里東期,與加里東期細粒花崗閃長巖侵入時代一致。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型。
【參考文獻】
[1]地質礦產部直屬單位管理局.沉積巖區1:5萬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1.
[2]蔡士賜,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巖石地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9.
[3]徐學義,陳雋璐,等.中國西北部地質概論[M].科學出版社,2008.
[4]謝學錦.區域地質調查野外工作方法,地質礦產部書刊編輯室,地質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