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 要】 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煤炭去產能任務異常艱巨。企業是過剩產能的載體,煤炭企業去產能不是簡單的“加減法”,只有在去產能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資產債務處置、組織結構優化等,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作用,才能實現科學的去產能,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從而解決行業當前面臨的眾多難題。
【關鍵詞】 煤炭企業 供給側改革 去產能
自2012年以來,受經濟增速放緩、能源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中國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突出,煤炭需求大幅下降,煤炭價格持續下滑,企業陷入困境,行業經濟運行形勢急轉直下?;猱a能過剩是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推動煤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煤炭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任務,必須在認清我國煤炭中長期供需趨勢基礎上,客觀分析去產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去產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職工安置任務重 煤炭行業產能過剩所涉及到的職工范圍廣泛,包括職工的安置、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工資拖欠和社會保險費、安置資金來源、促進再就業等多方面的問題,所以在去產能過程中,將面臨工人安置問題的巨大挑戰。第一、煤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去產能工作的不斷推進,有約130萬的煤礦工人將陸續離崗或轉崗,大量艱巨的安置任務凸現出來。二是大多數煤礦地處偏遠地區,就業范圍相對封閉,工人技能單一,行業再就業空間有限。三是企業與職工勞動合同的解除或終止,拖欠工資、社會保險、退休費、經濟補償應由企業負責,一些虧損嚴重、資產負債率較高的煤礦企業短期內難以籌集到足額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職工安置和去產能進度。
(二)資產債務處置難度大 近年來,煤炭市場需求低迷,煤炭價格持續下滑,多數煤炭企業現金流急劇惡化,工程款、設備款的拖欠成為了普遍現象,甚至職工工資的發放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企業負債率直線上升。去產能涉及到大量的負債問題,包括銀行的負債,上游和下游企業的應付賬款和企業擔保等等。這些錯綜復雜債務導致企業經營困難、兼并和重組的難度加大、銀行不良資產債務處置存量增加、資源整合過程中的遺留問題難以解決。此外,鑒于煤礦生產的特殊性,大部分資產進入地下巷道和設備,在煤礦破產清算時,基本無法收回,這些資產和負債難以通過市場手段處置。
(三)去產能決心不堅定 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是促進煤炭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性的重要舉措,但存在某些思路可能導致部分煤炭企業去產能決心不夠堅定。一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煤炭需求的長期趨勢缺乏了解,把當前煤炭的需求失衡歸結于行業的周期性波動,對未來煤炭需求增長仍存在僥幸心理,不愿降低或退出煤炭生產能力。二是以煤炭作為支柱產業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地方財政收入和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在短期內煤炭產業去產能將導致這種形勢更加雪上加霜,從而存在積極性不高、等待觀望、被動應付等情緒。
二、煤炭企業去產能過程中的對策建議
(一)把妥善安置職工作為去產能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當前形勢下,煤炭企業可以通過轉崗就業、扶持創業、內部退養、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多種渠道,逐步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合理安排分流職工,穩步推進職工安置工作。一是建立關閉退出機制,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員。通過內部調劑、放假待崗、轉崗培訓、停薪留職、內部退養等措施,與職工充分協商,經本人自愿,企業同意并完善相關手續,確保富余人員安置到位。二是鼓勵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社會再就業和創業。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鼓勵富余人員自主創業,拓寬就業渠道。可與單位簽訂帶領富余人員創業協議,約定扶持期,制定獎勵政策,消除創業人員后顧之憂。三是對不能實行市場就業的困難職工,企業要積極向政府申請資金、政策扶持,對他們進行妥善安置。總之,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用心關愛每一名職工,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妥善安置職工,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二)多渠道處置去產能企業債務 一是采取債務重組、破產重整或破產清算等手段,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和銀行不良資產;二是用足用好現有不良貸款核銷和批量轉讓政策,加快核銷和批量轉讓進度,做到應核盡核。三是穩妥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為銀行處置不良貸款開辟新的渠道。四是探索運用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基金等形式,用市場化方法促進省屬煤炭企業化解資產債務問題,加快轉型升級和脫困發展;鼓勵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參與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同時要防范少數企業惡意逃廢債務,防范金融風險。
(三)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與結構調整相結合 各地區應按照因地制宜、分類處置的原則,合理確定去產能目標和標準。對于區位差、煤質劣、成本高、競爭弱、隱患因素多和長期虧損而主動停產停運的煤礦,堅決予以關停退出。根據去產能效果和煤炭供需狀況,適時取消276天工作制,充分發揮先進產能對淘汰落后產能的市場機制作用。嚴格控制煤炭新增產能,對于合法在建煤礦,引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停建緩建,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建設。對于下游產業已經建成而煤礦尚未核準的大型一體化配套項目,適時予以補辦手續,以降低財務成本,發揮投資效益。
在當下國家化解過剩產能、關閉落后煤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環境下,煤炭企業未來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要清醒的認識到,緊密依靠地方政府支持,高度重視股東訴求、債務糾紛及職工分流安置等重點問題,盡可能取得各利益相關方的諒解和同意,做好矛盾化解工作,是以確保穩定大局為前提的重要工作。與此同時,堅持多措并舉、減支降費、開拓思路、創收增效、精益求精,盤活土地資源,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提升自身內在管理,持續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切實做好化解煤炭過剩產能過程中的各項管理工作,是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是推動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是強化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煤炭行業脫困升級和健康發展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張軍擴. 當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分析[M].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4.
[2] 勾艷輝. 產能過剩所致失業人員再就業路徑分析[D]. 東北財經大學, 2016.
[3] 郭杰, 于澤, 張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及實施路徑[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