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傣族是一個美麗的民族,不僅是他們的服裝,更是他們能歌善舞。而在傣族眾多的舞蹈中,孔雀舞可以堪稱是他們民族形象的象征,它來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體現了傣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并且孔雀是他們民族吉祥幸福的象征。
【關鍵詞】 傣族;孔雀舞; 傣族文化
由于地理、歷史環境等因素,傣族發展成了一個沿水而居,獨特的飲食習俗的民族,生活上的無憂,讓人們把精力都投入到了藝術創作上,一支孔雀舞,集聚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也展現了整個民族的文化內涵。
一、孔雀舞的起源
一種舞蹈的起源不會是人們憑空想象創作出來的,它一定和很多因素聯系在一起。
(一)自然環境 “傣族大約分布在東經97度—102度,北緯21度—25度之間,約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平均海拔在500—1300米之間,氣候屬于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在攝氏21度左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這里的野生資源很豐富。傣族居住的地方,也很適合孔雀的生存,所以,在傣族地區,養孔雀幾乎成了傣族地區的一個特點。整天觀察孔雀,這樣就對孔雀的各種習性非常的了解,再加上孔雀的溫順習性和高貴美麗的外表與傣家人的純樸民風不謀而合,使其更加的喜愛孔雀,因而模仿孔雀的特點而創作了孔雀舞。
(二)神話傳說
神話傳說給孔雀舞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神秘感。相傳,在遙遠的年代,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著許多動物。其中,孔雀是最美麗的居民,他們都是和睦相處的彼此,平靜的度過每一天。突然,一天,不知從哪里來了兩個惡魔,他們要稱霸整個森林,并且還要霸占孔雀,許多動物都被擾的很不安生,可美麗機智的孔雀用了策略將惡魔帶到了森林邊的沼澤處,沼澤吞沒了惡魔。從此,森林里恢復了往日的歡歌笑語。在這里,傣家人將寨落比做了森林,并且將孔雀比做了機智勇敢的化身。
(三)宗教信仰
傣族地區深受佛教的影響,特別是小乘佛法。在公元前1世紀前后,佛教分為大乘和小乘兩大派別,大乘講究普度眾生,而小乘則強調拯救自己。當佛教傳入中國時,傣族地區接受了小乘佛教,即上座部佛教,因此,傣族的各個方面都受了小乘的影響。孔雀將自己美麗的羽毛獻給了佛祖之后,人們更是對孔雀崇拜不已。傣家男子將自己頭巾的尾部系成扇狀,據說,那是孔雀開屏的象征。
二、孔雀舞的風格特征
(一)安詳而舒緩
首先,在孔雀舞來源中提到,傣族地區是亞熱帶氣候,因此人們喜愛在樹蔭下及水邊休息,“將水的清純和水波輕柔的流淌化為他們安詳、舒緩的舞蹈動律”。也使傣族人民的性格比較溫順平和。其次,傣族受小乘佛法的影響,小乘佛法宣揚積德行善,多行布施的主張,也讓這個民族性情溫和,從而舞蹈中也體現出來。
(二)“三道彎”舞蹈造型
“追溯其源,“三道彎”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鳥圖騰崇拜和對水的深切感情”。傣族人們對孔雀的喜愛崇拜,對孔雀的各種姿態細微觀察,并在舞蹈上將這些動作表現出來。在舞蹈上的“三道彎”的姿勢為:“保持半蹲狀態下腿部做韌性屈伸與顫動,手臂、身體、腿部都是“三道彎”的特殊動作與造型, 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手臂的動作也是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動作還是呈三道彎: 立起的腳掌至腳跟、腳跟至彎屈的膝、膝至胯。”。在傳統的孔雀舞中,為了這種造型,就必須使用道具。經過幾代人的創作和發展,在手部上增加一些特殊的手型,這樣終于可以丟掉“枷鎖”,并且也使孔雀舞的“三道彎”更加的逼真與形象。
三、孔雀舞中的傣族文化
什么是文化?莫衷一是。“國內有的學者說,世界上對文化下的定義有500多種,國外有的學者說200多種”。[4]其實,廣泛的認為,“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可以理解為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可以理解為包括語言、文學、藝術以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財富”。
對某一事物、現象做文化分析,方法有很多。有學者就提出了一種新異的方法,把文化作為實物、行為、觀念三個文化“元”組合的系統,因而從這三方面來進行分析。對于孔雀舞中的傣族文化,也可以運用實物、行為和觀念這三個“元”進行分析。
(一)實物文化分析
對于孔雀舞中的傣文化進行實物分析,那么肯定就是演員的服裝最為引人注目,他們都穿著短小緊身的上衣和裹腰的長裙,上面全都印有各種姿態的孔雀造型,使得孔雀舞呈現出獨特的造型美和流動美。
(二)行為文化分析
構成孔雀舞中傣族文化系統的第二個層面就是行為層面。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這樣的情形下,我們的藝術不能止步不前,我們要不斷地豐富完善自己的舞蹈藝術,繼傣族舞蹈家刀美蘭之后,傣族舞蹈家們對孔雀舞發展創作,最后楊麗萍將孔雀舞推上了藝術的巔峰,呈現在大眾眼前的是另一番的孔雀舞,她用了現代的觀念對傳統的孔雀舞做了新的一種演繹。這也看出傣家文化正在和現代的各種觀念相結合,與世界接軌。
(三)觀念文化分析
構成孔雀舞中傣族文化系統的第三個層面是觀念層面。在傣族社會中,宗教是最具有地域或民族特征的觀念文化。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本土宗教,傣族人民認為孔雀是神鳥,在傣族人民心中,孔雀是美麗、智慧、吉祥、幸福的象征。然而孔雀舞代代相傳,傳遞的就是一種民族文化的感情和親情的認同感。通過一批優秀舞蹈家的表演,生動形象地傳遞出了傣族人民對人與世界的理解、對安靜美好生活的無限渴望和追求天人合一等人生態度。
一個民族能經歷殘酷歷史的淘汰而沿襲至今,一定有維系本民族發展的一條紐帶。傣族,愛水的民族,孔雀舞的創作民族,在孔雀舞中,我們能看到太多關于這個民族的故事,性格和文化,也恰好是孔雀舞,成就了這個民族。
【參考文獻】
[1] 刀承華、蔡榮男.傣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06:1.
[2] 郭世偲.族民間舞蹈文化內涵研究及教學思考[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7:18,19.
[3] 段世敏,李衛紅.傣族“孔雀舞”及其對傣族文化認同的影響[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 .03 :112_113.
[4] 金星華.民族文化理論與實踐(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48.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母曉英(1992),女,漢族,四川宜賓人,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原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人類學。第二作者:李顓森(1992),男,漢族,安徽淮北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營銷管理。第三作者:陳包(1991),男,土家族,貴州沿河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