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蒂斯的繪畫是一種意象的藝術表現,在很強烈情感的表現下,畫面還考慮形式、手法的問題,并不是一種直覺沖動,是一種情感的意象具體化。他追求理想美,總是將內心的沖動用簡練的線條和色調理性地表現出來,追求平靜、純潔的情境。這也許就是馬蒂斯追求的“為藝術而藝術”觀念更深層次的追求——理想美體現。
【關鍵詞】 馬蒂斯 理想美 書籍插圖
一 “為藝術而藝術”的理想美觀念
馬蒂斯作為一個野獸派畫家,但他的畫是理想、靜謐的。所謂野獸,是因為當時的觀者把他們的作品與安靜有力的雕塑作對比所致。往往在一個時代里較前衛的事情都會被世人稱為瘋狂的事情,這是時代發展的慣性表現。但是在現在看來,馬蒂斯遠沒有蒙克、畢加索和梵高等人來得瘋狂。馬蒂斯的作品,從極其簡練的線條和大色調,沒有雕塑家那樣精確夯實,但有節奏韻律的表現手法,更是一種理想美。他的理想美觀念是指那種“不完全拘泥于形式的刻畫,而在感情基礎上描繪事物”,是一種情的真實表現,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傳移模寫。馬蒂斯曾經說過:“我的夢想是一種藝術,充滿著平衡、純潔、靜穆,沒有令人不安的、引人注意的題材?!边@種“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表現在藝術上是追求一種安靜的、平衡有序的一種情境,不是以直覺出發直接模仿現實,而是以藝術的觀念出發使畫面達到一種藝術上的理想美。
二 理想美觀念的應用
(一)不拘泥真實的形象性
馬蒂斯的這種理想美的觀念關注形式和手法,不真實摹寫現實事物,而是講求“情緒最激昂的時候,也保持著構圖的和諧。”這一觀念在《紅色的和諧》里可清楚看出,馬蒂斯用一大片紅色來打破傳統意義上的透視原則來達到一種構圖上的和諧。采用了大膽的紅色來鋪滿三分之二的畫面,左上角留了一處窗戶,眺望出去,拉遠了畫面的“景深”。這種舍棄透視追求構圖的觀念和東方藝術有相通之處。在馬蒂斯之前,李少文畫的《西游記》插圖中,處于近景的哪吒和處于遠景的觀音旁的那些童子相比,反而顯得比較小,這與現在講的“近大遠小”透視原則不完全符合,但是正是為了形成“神大于人”的情感構圖原則。在版畫這一傳統書籍表現形式上,更是由于材料技法的限制采用了更多的巧妙構圖做法。高榮生為老舍《老張的哲學》做的插圖中,左上方的窗戶一景和右下方的喝茶場景更是省去了不必要的現實場景,留下了重要的有意味的場景來說明文字內容,達到一種為文字取舍真實現象的和諧性。在馬蒂斯看來,描摹真實事物對象不能在畫面中達到一種真正的平衡與和諧?!都t色的和諧》這幅畫作中,人物的描寫只是交代了基本的形與動態,沒有進行人物整體塊面體積的過度描寫,這種不拘泥于塑造的形式也是為了達到畫面整體的和諧美感。
(二)有情感的裝飾性
正如沃爾夫林說的“觀看和表現的每一種形式都會自然地傾向于一個方向,傾向于某一種美,傾向于特定的自然描繪類型”,馬蒂斯所畫的內容往往給人一種簡練的線條和統一的色調組成的具有裝飾意味的畫面感。首先,插圖應用于書籍創作本身就具有一種裝飾的作用,達到一種圖文結合的效果。但是怎么樣的插圖才能帶有情感地去詮釋看起來枯燥的文本呢?《奧德賽》這圖插圖是以極其簡練的線條描繪出俄底修斯向三個女人展開雙臂的場景,其他的背景只是用一些密集的線條解釋。這幅插圖馬蒂斯表現的是俄底修斯在女神島上哭泣和乞求回到家鄉的場景氛圍。馬蒂斯想用這種簡單的線條和色調來描繪出畫面主角悲傷的情感主調,一種孤獨求助,不想輕易放棄最后一線希望的情感訴求。往往這種題材的文本會帶著一種宗教意味,但是馬蒂斯并不完全按照宗教的有規律的圖式,而是從情感出發,讓畫面中的人物主動去感染觀者,讓插圖和觀者之間有一個情感的匯通,更深化觀者對文本的感知作用。
(三)現實和書籍文本的連接性
關于書籍文本對于插圖創作方面,馬蒂斯說過“造型藝術家要從詩人的饋贈中攝取精華,就必須警惕自己不能過分拘泥于原文”。也就是說,書籍插圖創作需要借助于文本內容,但是也要減去文本或者增加現實及內心感受來達到一種質的提升。文本是書籍插圖創作的基本依據,簡言之,書籍插圖在一定意義上是為了解釋文本的含義。但是依據不是固定了插圖所描繪的內容與形式,不一定達到現實意義上的真實,只要達到理想意義上的真實就能很好呼應文本了。理想總是優于高于現實的,是的,現實和書籍中傳播的真實是有所差距的,更別說價值觀了;往往書籍中體現的價值觀會影響觀者,插圖作為一種更直觀的方式更能直接把書籍文本和現實聯系結合起來。馬蒂斯所要表現的理想美正是處于現實與文本之間的,文本不能太過于脫離現實,插圖也不能太遠離現實,而他正是要把文本和現實結合起來,使其更具平衡性,達到一種靜謐感。
三 總結
馬蒂斯追求理想美,總是將內心的沖動用簡練的線條和色調理性地表現出來,追求平靜、純潔的情境。這也許就是馬蒂斯自身對靜謐美的追求的自我體現。正如貝爾說的“藝術中重要的東西總是源于一種最深層的情感,一種存在著的神秘性。自我體現是所有真實精神的一種需要”,藝術家在進行書籍創作的時候,不能被文本所拘束了而要處理好文本、現實和自身的關系。書籍插圖在最后產生之后是一種事實,不能太高于現實,空談一切;更不能真實描繪現實,抹殺理想。那么不管是不是有具象的形象,是不是真的出處于具體的文本文字或者是不是符合社會現實和社會常態,只要最后能體現出書籍的理想意義,最終達到和諧就能完成插圖的創作意圖。帶著這種創作意圖完成的書籍插圖是高于現實又立足理想的一種存在,是具有理想意義去秉承的。
【參考文獻】
[1][2][5] 顧丞峰.西方美術理論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
[3] 沃爾夫林.美術史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7.
[4] 劉豐杰.插圖藝術.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4.
作者簡介:楊丹鴻(1993年-04月-04日)女,漢族,浙江紹興人,浙江理工大學,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應用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