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武
樂享精彩晚年
——記85歲秦伯益院士的退休生活
文/文武

歌曰:“最美不過夕陽紅?!崩夏耆擞欣夏耆说拿?,美在哪里?美在有風采。老年人的風采又表現在哪里?有人如此說道:風采夕陽度余生,體現在于老年人晚年生活過得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
宋代詞人秦少游的后人、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少將軍銜,今年85歲的秦伯益院士就將自己的晚年生活演繹得非常精彩,并在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這幾個方面為我們樹起了光輝典范。
“院士退休”現在聽起來不是個陌生的詞匯。但迄今為止,全國兩院院士中,獲準退休的,僅秦伯益一人。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對院士制度改革:“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在這之前院士本無退休之說,然而秦伯益卻主動先行一步,早在2004年他就開始打退休報告,打過幾次后,2005年由中央軍委特批,72歲時成為被國家主席批準退休的惟一一位兩院院士。
秦伯益主動退出工作崗位,不再擔任相關職務,放棄應該享受的待遇,當時就有不少人好心提醒他,你退休下來經濟損失多大,你算過嗎?秦伯益回答:“一個人的榮譽要珍惜,但利益我從不去考慮。過去的教育要我們活一天干一天,老當益壯。我老早就否定這種價值觀了,那是人才緊缺時的觀念,現在年輕人都找不到工作,你老人家活到老干到老,年輕人干什么?!”談起多年前的這個決定,秦伯益至今仍認為:此舉就是要讓自己晚年過得更有尊嚴!
2002年,秦伯益寫了一篇《院士不是花瓶》的文章就強烈地表達了自己這樣的心聲。文中如此寫道——
院士是“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人們仰慕院士,稱頌院士;各單位競相爭取院士,求攀院士。但好事做過了頭,常適得其反。我的專業是藥理學,長期從事新藥評價工作。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最初幾年,我幾乎兼任過國家和軍隊醫藥界各種評審機構的評委。不下十幾家醫藥院校和政府機構請我當兼職教授或顧問。那時,大部分邀請我都接受了,也努力想把這些工作做好。久而久之,卻發現事情遠不是原來想像的那么單純。有些工作是我國科學管理中繁瑣體制造成的無效勞動,有些是別人想借重“院士”的招牌以提高他自己的學術品位。頒獎會上請我給獲獎者發個獎,讓群眾鼓鼓掌;聯誼會上一些不相識的人請我站立中央,讓他們輪流照照相;無非都是迎來送往,逢場作戲;耳邊盡是阿諛奉承之辭,嘴上都是不關痛癢的話。“終身榮譽”倒像一只花瓶,供人觀賞。
人們真的喜歡觀賞我們這些銹跡斑斑的古舊花瓶嗎?北京大學一位好友教授對我說:“我看你們評上院士后,幾乎沒有再出什么新的大成果了。”醫科院一個下屬醫院的院長曾當面對我們幾位院士說:“你們老先生都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是工作需要你們,還是你們需要工作?”
很好!原來如此。我明白了王選院士說過的至理名言:“一個科學家如果經常在電視上出現,那么他的科學生命也就結束了?!睆娜ツ昶?,我謝辭各種應酬,做一些真正由我做、我能做、我愛做的事……
“院士退休”為的是更有尊嚴地活著!在秦伯益看來,年富力強的被閑置,花甲古稀之年揚鞭奮蹄,這決不是好形勢。1998年《東方之子》采訪秦伯益時,他說了一段話:“新老交替是正?,F象。只有蜀中無大將時,才不得不再請老將廖化作先鋒。佘太君百歲掛帥,那是一個悲劇,不應該這樣的。國家命運不能總依靠在一兩個老人身上。”節目播出后,社會反應極為認同。秦伯益強調說:“過去很多革命口號,其實是很功利的,應該科學地審視。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縛,苦了自己,煩了他人。什么年齡干什么事,當干時全力以赴,廢寢忘食,義無反顧;不當干時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飄然而去。不要當干時懶散拖沓,不當干時又百般留戀。有些老年人常沉湎于過去前呼后擁,迎來送往的熱鬧場景,嘆惜現在門庭冷落,寂寞空靈,‘人一走,茶就涼’,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真有說不完的苦惱。我看也大可不必。人走了,茶自然會涼,不僅會涼,而且茶水還應倒掉,因為茶杯還有它用。能根據情況變化,作出合乎自身特點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齡期的生活質量,這才是生活中的強者,也才是有尊嚴地活著!”
“有尊嚴地活著!”秦伯益說到也做到了,他的退休生活過得很滋潤,人生價值在升華的同時也淋漓盡致地體現著。
秦伯益在退休的10多年間,個人耗資近百萬元,自費獨游了中國所有的世界遺產41個,首批國家遺產30個,世界地質公園24個,歷史文化名城110個,國家重點風景區187個,“如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似閑云野鶴,逍遙自在?!鼻夭孢€戲稱自己是當代的徐霞客。
看似簡單的旅游,有些人卻能把它做成大事,從中提升其人生價值。秦伯益最敬佩美國著名投資大師“老牌背包客”吉姆·羅杰斯,他曾在20世紀90年代初做過一次驚險刺激的環球旅行。他歷時22個月,近10萬公里的路程,橫跨6大洲52個國家和地區。這位投資大師卸下了成功者的光華,作為一名老背包客,經歷著旅行的喜怒哀樂,也重新審視著生命的意義。在旅途中,羅杰斯憑著自己對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獨到見解,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糾正了人們頭腦中的一些陳見,并對各地的投資前景進行了預測。為此羅杰斯有一句名言說:“旅行,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投資!”而秦伯益的旅行,既寄情山水又異于羅杰斯。他學富五車,融貫中西,是帶著豐厚的歷史和文學知識出游的。在旅行中秦伯益拍下兩萬多張照片,寫出近50萬字的筆記,詩文典故,信手拈來,纂輯為《美兮九州景》一書。你盡可以隨著先生的足跡,徜徉于名勝古跡間,九州之景,美不勝收;更可以聽先生娓娓講述那些景點的聞所未聞的歷史故事,直如浸潤在歷史文化的浩瀚海洋中,汲取知識的營養。因此可以說無論是美國的羅杰斯還是中國的秦伯益,旅行并非簡單的游玩,而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種提升。正因如此,耄耋之年的秦伯益,才活得如此舒坦,這般瀟灑,這樣有尊嚴,讓人敬佩又羨慕。
除了旅游,秦伯益還酷愛讀書。通過30多年藏書,他存有5000多冊文史書籍。退休之后坐擁書城,縱目古今,樂在其中。
秦伯益是著名的藥理學家,卻在70多歲退休后決然角色轉換,別醫就文,以自由撰稿人的心態寫作,將“說真事,講真話、吐真情、求真理”奉為圭臬,出版了另一部書《漫說科教》。秦伯益是站在歷史書之上看歷史的。
秦伯益推崇“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之古訓?!搬t國、醫人、醫病,貫通其中的是人文精神,是對人的關心”“關心人的機體健康,就要醫病;關心人的思想精神,就要醫人;關心人的生存環境,就要醫國”。秦伯益是懷著一腔家國情懷和人文情懷理解古訓的。
對于養老問題,秦伯益認為根本還是要自己養自己。秦伯益說:“我看到一本書《養老,你指望誰?》書中列舉了現在社會上多種養老方式,如老伴、新伴、子女、親屬、保姆、組織、社會等等。分析的結果,根本的還是要靠自己。靠自己選擇最適合于自己的養老方式,然后創造好條件,磨合好關系,使晚年生活和諧美滿。即使生活已不能自理,甚至是臨終時期,養老方式也是要靠自己在腦子清楚時作好安排。笑對歸宿。死亡既然是最后的歸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過多地害怕了。一切順其自然,交給‘命運’就是了。”
“我參觀過英國圣·克里斯朵夫臨終關懷醫院,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臨終關懷醫院,已有100多年歷史。那里的病人大多時間在活動室里看書、打毛衣、玩牌、禱告、唱詩、看電視。每周有志愿者來陪他們聊天。醫生卻對我說,這里的大多數人生命大約只剩一個月左右——臨終前一個月他們還可以無痛苦地享受人生。
“我驚嘆西方發達國家人文關懷的進步,我也堅信中國不久也能達到這個水平。我已經向家人和學生交待,將來我走時,不必開追悼會,因為我不喜歡那種在家里哭哭啼啼,一離開家就嘻嘻哈哈的尷尬場景。如果到那時實在無法推辭,非要安排一個遺體告別儀式的話,也不必奏什么哀樂,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夢幻曲》或薩克斯管演奏的《Going home》,并告訴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為我曾是一個長壽而快樂的老頭兒,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這就是秦伯益豐富而又風釆奕奕的晚年生活,從中我們得到怎樣的啟迪呢?
風采源于修養
秦伯益認為:人有較高的修養,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和愛戴。那么老年人要怎樣修養自己?
具體地說,老年人的修養,一要“戒得”??鬃佑杏枺呵嗄杲渖?,中年戒斗,老年戒得。所謂“戒得”就是不要總想“自己得到了多少”,而應當多想想“我為別人做了多少”。人老了應更注重精神上的滿足與安慰。這就是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獲得精神上的“超越性報酬”?!爸阏叱贰边@條訓誡對老年人更為重要。老同志講修養,受人敬仰,自然風采宜人。
二要“戒嫉”。“妒心生暗鬼”。嫉妒別人,小肚雞腸,遇事往往會失去控制力,弄得人際關系緊張,如此將大大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要能恰當評價自己和他人,多看到別人的長處,并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人緣好了,大家對你的支持率就高了,你的朋友就多了,生活就會過得愉快。老人更需要朋友和這種“社會支持率”,如歌中所唱:“朋友多了春常留,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了,心態陽光,風采也就十足了。
三要“戒急”。遇事莫急,靜以養心。老人多病,心易焦慮,遇事多急。心一急,氣不順,情緒低,有時還會因此釀成嚴重后果。所以老年人更要注意心平氣和,不急不躁。如此,濁氣不升,益于身心。
有修養的老年人風采自然照人,如此度余生才更有意義。
風采美于好學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無止境的。老年人學什么?秦伯益認為:自然是海闊天空,有益的東西都在學習之列。當下老年朋友好學者舉不勝舉,到老年大學學繪畫、學書法、學寫詩、學歌舞、學習心理學的老同志絡繹不絕。這些老朋友活得滋潤,活得有品位,活得有價值,可謂風采熠熠,令人欽敬。如此度余生,怎能不讓人贊羨?
風采靚于有為
老有所為是廣受鼓勵的。不過秦伯益認為,老有所為應當注意如下兩點:一、為所能為,做力所能及之事。人老了,精力體力有限,不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致傷害身心。二、為所樂為。古語說:“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睒窞檎?,興趣濃,做這樣的事不易疲勞,成功率高,更能增強所為之信心。風采靚于有為,如此度人生,也就問心無愧了。
最美不過夕陽紅,余生貴在多奉獻。這樣生活,才活得更有價值。如一首打油詩所云:“如果有一天,眼閉不再睜,你會在天宇,看到我笑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