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付秀宏
彌留時的親人
文/河北·付秀宏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一位老者在穿越馬路時,突然暈倒,生命垂危。救護車迅速趕來,將老人送入附近一家醫院搶救。期間,老人斷斷續續地清醒了幾次,每次醒過來,都不住地呼喚兒子的名字。
醫生從老人的口袋里,找到家庭住址和鑰匙。經警察局查詢,老人是一位獨居老人。警察局特許幾名警察,進入老人的家,在書桌里找到了一封信,那封信舊得有些泛黃。從這封信中得知,老人的兒子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海軍陸戰隊中服役。醫院方面迅速給北卡羅來納州的紅十字會發出電報,要求他們轉告當地海軍陸戰隊,讓老人的兒子火速趕到醫院。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和陸戰隊的一位軍官,開著越野車去通知那位陸戰隊員。終于,他們找到了那位年輕人。
他正在山地里進行野外訓練,他們將情況告訴了年輕入,然后將他火速送到飛機場,以便讓他盡快趕到紐約同父親見面。當年輕人到達醫院時,已經是凌晨1點。一位護士將士兵帶到了父親的病床前。
“你兒子來了。”護士俯下身在老人的耳邊輕聲說道。為了避免老人因激動導致心臟病突發,醫生給老人注射了大量的鎮靜劑。過了一會兒,老人終于睜開了眼睛。透過氧氣罩,他模糊地看見一個穿著海軍陸戰隊服裝的年輕人站在他的床頭。海軍陸戰隊員緊緊地握著老人的手,盡量控制著自己的情緒,但他還是有些抽噎地說:“爸爸,我就在你身邊,你……一定要挺住!”
這個迎接黎明的時間,是多么漫長啊。一分一秒,年輕人一直守在老人的床邊,甚至沒有喝一滴水。在醫院的燈光下,兒子的手一直緊握著父親的手,他不時輕聲鼓勵著父親。護士走進病房,年輕人才敢坐上一小會兒,他似乎感到這一分一秒比軍情還要緊急。護士聽到年輕人安慰著父親,小聲絮叨著,好像回憶著和父親在一起的時光。生命垂危的老人,什么話也說不出來,只知道緊緊抓住兒子的手,仿佛一撒手,他就再也看不見自己的兒子。
清晨,老人去世了。他彌留時的樣子,看上去那么安詳。年輕人沒有一絲疲倦,安靜地站起來,將老人的手輕輕拿開放到床邊。他起身時,似乎對護士說了幾句什么。當護士為老人做善后工作時,他來到醫院的走廊,向護辦室的護士要了一紙杯水喝,他太焦渴了。護士處理完,回到值班室,年輕人在那兒等候著。她正要對他說些安慰、節哀之類的話。年輕人平靜地問道:“護士小姐,請告訴我,這位老人的名字叫什么?”
“他……他不是你的父親嗎?”護士差點兒喊起來。她以為悲傷的情緒,讓年輕人失去了理智。
“他……真的不是我的父親,”海軍陸戰隊員回答說,“我來的時候,看老人情況危急,眼神中渴盼著兒子,我惟有勇敢承擔下來。既然站在這里,我就是他的兒子。”
“謝謝!但是,從踏上飛機的那一刻,你沒有發覺哪里不對嗎?”
“是的,我下飛機的時候,就知道肯定哪兒出了差錯。但我預感到事情緊急,只好將錯就錯了。”說完,年輕人整了整軍帽,走出了醫院。
原來,在這支部隊有兩位同名同姓的陸戰隊員,因事情緊急,人事處的工作人員提檔時出了差錯。年輕人歸隊后,向上級說明了情況。一天后,駐北卡羅來納州的海軍陸戰隊基地向醫院發來一封電報。第二天,老人真正的兒子和陪老人最后一程的年輕人,一同趕來參加老人的葬禮。老人的兒子與那位年輕人緊緊擁抱在一起。老人的兒子一邊哭,一邊嘴里喃喃地說著:“好兄弟,我的好兄弟!”
兒子雖然是錯的,但感情卻是真的。背負善與愛,承載慧與德。本不屬于那年輕人的責任,在最危機、不容更替的時刻,卻當作自己親人毅然擔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