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璇
摘 要:“天下至柔馳騁天下至堅”,我國已連續舉辦包括中法文化年、中英文化、中俄文化年、中印文化年、中德文化節、中意文化節等在內的多次文化會展交流活動,已在資源配套、產業聯合、效益帶動的各個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價值,關于文化外交視閾下,“中外文化年”這種會展活動的價值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中外文化年;價值;投入與產出;可持續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7-0065-02
一、從文化外交到“中外文化年”
文化外交概念最早于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外交史學家拉爾夫-特納提出,并由弗蘭克-寧柯維奇進一步闡述,他們認為其是“國際政治中運用文化影響的特殊政策工具”[1]。緊接著以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約瑟夫-奈為首的一些學者提出國家“軟實力”理論,認為國家的軟實力分為對他國有吸引力、國內外政治文化價值觀塑造與國際交流中合法性對外政策制定三種。而本文想要探討的文化年活動,是基于前兩點基礎之上,憑借國家間富有生機的文化和雄厚的政治價值觀,開展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筆者看來,文化外交是介于政治經濟關系之間的獨特紐帶,是雙邊貿易互動的重要渠道,通過政府組織、文化交流的方式,實現民族理念對接,從而提升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以及對外國文化的的理解與接收,并在此過程中實現互利的過程。“中外文化年”作為新興外交形式,是國家根據對外關系的整體工作格局與部署,在雙邊國家約定的特定時間和特定區域內,以文化為載體,以人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豐富的文化表現形式為手段來開展的國家公關活動[2]。具有決策層次高、時間跨度大、覆蓋面廣、影響大、政策環境優良的特點[3]。
二、“中外文化年”活動的價值初探
文化會展具有獨特的價值鏈增值結構。展會的價值鏈可理解為由主辦方、參展商和專業觀眾組成的價值三角。展會是三方交易的平臺,三方各自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價值三角的優化藕合[4]。盡管波特的價值鏈分析理論最初是針對制造業企業提出的,但對于會展行業所屬的服務行業也同樣適用。“中外文化年”活動過程中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交換,所形成的溝通平臺連接主辦方、參展商、觀眾等多方面人員。文化年活動的價值目標實現的過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解決如何實現與會雙方及時溝通反饋,如何保證展品質量過關銷量上漲,如何高效滿足觀眾買家參展和采購需求等系列問題,成為會展活動增值的重要步驟。
國際交流是“中外文化年”誕生的母體。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文化部發布的《“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發掘傳統節慶文化內涵,提升新興節慶文化品質,培育一批群眾參與度高、社會影響力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好的節慶活動。并且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塑造文化大國的國際形象是國家重大戰略課題[5]。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指出,要改善貿易結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文化合作和競爭,把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文化產品推向世界。《意見》一經發布,便舉辦了2015的“中國-中東歐國家旅游合作促進年”等活動。據悉,這次“文化年”消息宣布之際便有國內12家大型旅游企業前往匈牙利組織友好交流活動,700名中國游客在“你好,匈牙利”主題活動中接觸到了東歐國家的獨特魅力。并且,中東歐16國均已成為中國公民新一年組團出境旅游的熱門目的地,匈牙利等東歐各國也加強與中國旅游交流,以積極的姿態歡迎中國游客的到訪。
民族心理空間的聚合成為“中外文化年”發展的重要依據。空間除了土地、資源、財產等“物理空間”以外,還涉及信仰與觀念,包括了將民眾團結在一起的諸多信念以及這些信念的培養與維持的方言、風俗、制度等諸多內容[6]。以上這種信念的凝聚,也被稱為“社會空間”。以“中外文化年”為代表的文化會展活動,為具有不同信仰觀念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這一平臺作為承載雙方甚至多方精神理念與經濟產業的重要場所,實際上發揮著民族心理空間聚合的重要作用。
三、中法文化外交的案例分析
法國文化外交自成一派。從1884年“法語聯盟”的建立到1996年頒布國家法律對民族音樂和法語電影的配額指標硬性要求到1992年起連續舉辦捷克、阿爾及利亞、日本、波蘭、中國等多國文化季到2001年通過《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將“文化例外”的提法改為“文化多樣性”等,法國政府與企業在文化生產與服務上付出巨大心力。而新時代以來隨著中法建交的政治關系日益穩定,經濟全球化貿易往來的日益深入,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逐漸從民間自發提升到政府帶動的高度,活動也逐漸頻繁和有周期的進行,兩國互設文化中心,互辦文化周、文化季等活動。法國當地20多個大企業組成了“榮譽委員會”,為文化年提供資助并加入文化年項目的策劃組織。
在政府、業界以及法國民眾的共同支持之下,中法之間的文化外交不斷深入和發展起來。1964年中法兩國正式建交,政治上的密切關系引發文化交流的高潮;1999年中國在法國舉辦“文化周”;2000年-2001年中國在法國舉辦“文化季”;2001年11月2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第三十一屆會議通過《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將“文化例外”改為“文化多樣性”;2003年10月-2004年7月中國在法國舉辦“中國文化年”,200萬法國公眾直接參與;200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40周年;緊接著2004年10月-2005年7月,法國在中國舉辦“法國文化年”;2006年至今,持續舉辦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動(包括“法語活動節”、“中法環境月”及“創新法國”等),單2015年活動便輻射中國大陸20余個城市開展,包含十大門類一百種項目的展覽與演出,規模浩大。
中法文化外交的可持續發展性探究。首先,文化外交促進中法政治關系可持續發展。在1999年中法文化周舉辦之前,兩國已經在1997年就確定了高層互訪機制并且貫穿中法文化交流的系列活動之中。兩國政要的相互訪問同樣具有周期性,從1998年的朱镕基總理訪問法國,若斯潘總理訪華;到2003年拉法蘭總理不顧“非典”威脅堅持訪華;到2016年3月法國總理瓦爾斯訪華,6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法國,并一直延續下來。除此之外,2002年兩國元首熱線電話的開通更為接下來兩年的中法文化年雙方磋商提供了便利。其次,文化外交促進中法經濟關系可持續發展。過2003-2005年所舉辦的“中法文化年”,2003年中法雙邊貿易額突破100億美元大關,達到133.9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60.9%[7]。2004年1至11月兩國雙邊貿易額達185.44億美元,同比增長17.3%。2005年兩國貿易總額己經突破200億美元大關[8]。緊接著,歷經中法文化年和多屆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動之后,據法國《費加羅報》2012年4月25日消息,中國作為法國入超第一大國的同時,也為法國提供了廣大市場。此外《費加羅報》還用了10個關鍵數字總結了中法經濟關系,比如法國對中國的外貿逆差額265億歐元、中國在法國的投資總額達到7000億歐元等,表明中法經濟合作共贏的局面。再次,文化外交促進中法教育與社會凝聚可持續發展。2003~2005年“中法文化年”活動以來,中法間經常性文化交流項目每年均保持在200起以上,并呈現不斷深化的新局面[9]。法國學習漢語的人數兩年增長了30%,七年內增加了170%[9]。兩國己有100多所高校和20幾所中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9]。還簽署了“互相承認學歷”協議,并決定加大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在科技合作方面,有700多個項目正在執行,包括空間、核能、交通、航空、農業、人工智能,潔凈煤和風能發電等許多領域[8]。
四、結 論
首先,建構中國外交價值體系迫在眉睫。儒家經典之中所強調的“中庸”、“人本”、“生態”等核心價值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氣候變暖、局部沖突升級、美元體系衰落的形式之下,不斷顯示先進性和優越性。價值理念將能夠更好地指導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這種認識的傳播無疑有利于中國文化確立其全球公共權威的地位[10]。同時如何凝聚本民族文化,溝通外族文化,從而不斷發掘傳統文化新的閃光點并推陳出新,讓東方文明被世界認知乃至認同,是“中外文化年”活動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以文化年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外交發展方向,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提高交流活動質量和深度。除了展示“文化年”舉辦的雙方傳統文化和民族非物質遺產文化之外,加強學術探討,會議溝通,和其他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獲得更多思想上的碰撞;(2)加強“文化年”后續互動的延續??芍鸩秸犀F存的有關教育、文化、青年和多語制的交流機制,推動中歐人文交流進入更加規范有序、持久長銷的新階段;(3)加強國內文化產業與交流地區文化產業的強強聯合,充分發揮文化對政治經濟的帶動作用。在充分發揮出中國主辦的“文化年”“一主九化”的基礎上,提升文化產業的平臺和引擎作用;(4)提升品牌戰略眼光,推動文化會展與城市規劃之間的品牌聯動效應,豐富文化會展的品質和內涵。發展品牌好項目,以一個品牌展會帶動一個城市的原則,充分優化和擴散城市產業鏈,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文化會展業發展營造完善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 彭新良.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一種全球化的視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 宋冰.中國文化年,讓世界感受中國魅力[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
[3] 李德芳,李衛紅.中國公共外交模式探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4] 劉娟.中國文化域外傳播任重道遠——以中法文化年為例[J].東南傳播,2010(1).
[5] 柳戀.紡織服裝專業展會價值三角的研究[D].東華大學,2006.
[6] 童強.空間的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 何方.會展為“中法文化年”作創意包裝[N].中國商報,2004-03-12.
[8] 曾其剛.中法文化外交問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6.
[9] 白琨.“中法文化年”對國際文化交流帶來的啟示[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5(2).
[10] 岳文典.公共外交視閩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14.
[11] 彭新良.從“中法文化年”看我國的文化外交[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6(3).
[12]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