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 要:由著名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執導的電影《一條狗的使命》于2017年春季檔上映,影片以生命的不斷輪回和獨屬狗狗的視角展現了它們存在于世界的特殊使命以及與人類之間的微妙關系。創作者以經典母題“尋找”作為貫穿始終的線索,以多元的敘事結構拓展了影視的時空范圍,通過主客觀視點的交互使用營造了奇妙的視覺體驗,這些創新為萌寵類電影的發展進行了全新的探索,并為以后的電影創作提供了難得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尋找;萌寵題材電影;主客觀視點;線性結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7-0104-02
曾經一部《忠犬八公的故事》令無數觀眾潸然淚下,時隔八年這位導演再度執導,譜寫新的催淚大作。影片以狗狗的第一視角探尋著它們對于世界以及人類的理解,用細膩的情感展現人與狗之間難以割舍的情愫,借用生命的輪回賦予狗狗不同的使命,詮釋著它們之于人類和世界的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導演對鏡頭的表達和敘事的技巧作出了新的嘗試,不僅加入了生命輪回這種獨特的元素,更是另辟蹊徑地探尋著獨屬狗狗的思維體系,借助狗狗的主觀視角去發現一個新的世界,并用經典母題 “尋找”作為承接故事的主要情感線索,將本是相互獨立的小故事串聯在了一起。這些創新點交織在一起,共同促成了影片可深入探尋的深刻內涵以及令人稱奇的影像表達,為此類電影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創作理念。
一、貫穿始終的“尋找”主題
“尋找”母題即表現個體在追尋價值選擇、生存意義的同時實現對自我身份的認知,追其本源是對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學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追問與深思。在影片《一條狗的使命》中,“尋找”母題的創設正是由于主人公或孤獨或失落的情感而帶來身份上的模糊乃至喪失,從而展開對于身份的追問和尋找。因此不論是影片名稱中的“使命”,還是影片開端所提及的“活的意義是什么”,都在將“使命”鑄造成貫穿始終的懸念,為整部影片打下明確的基調:一只狗在成長中找尋著屬于自己的使命。這種開篇即創設謎團并與之展開故事的方式,既可以提升影片的思想內涵,還能充分調動觀眾的探索欲,促使觀眾走進情節中,與主人公一起尋找答案。
影片展現了一只狗的四段生命歷程,雖然每一段故事都有獨立的結尾,但對于“使命的探尋”卻未因一段故事的終結而消失,反而以愈演愈烈的姿態活躍在整部影片之中,成為連接每段故事的重要銜接點。這種方式彌補了觀眾因故事的分離而產生邏輯上的跳躍,同時更可以激發觀眾的求知欲去探尋“使命”的真諦。影片中狗狗對于使命的竭力追尋表達了個體對掌握生命本源的渴求,它通過探尋生存真相和肯定自身存在價值來獲取身份認同感。第一生它的主人是一個小男孩,它認為使命就是為這個小男孩帶來快樂;第二生它的身份是警犬,所以它的使命變換為聽從命令和救人;第三生它成為女主人的寵物狗,陪伴成為此生的使命。
然而在前三生中,它的使命都是別人附加給它的,它需要做的是完成所安排好的角色。而在第四生中,它開始覺醒并發揮自身主動性去尋找使命,它意識到只有自我探尋才可以發現真正屬于自己的使命。當嗅到熟悉的味道、奔跑在熟悉的場景時,塵封已久的記憶開始被喚醒,歸屬感因此成為尋找的重點。它開始主動地尋找第一任主人,并用只有他們可以理解的行為讓主人認出和接納它,這時使命才得以真正完成。主題在情節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并在末尾得到充分解釋:存在的真正內涵就是享受現有生活,不必迎合他人而是全力做好自己。
二、線性和環形結構的交互
本片最突出的結構特征是多線性敘事,共由四個小故事組成,其中每一段均可形成一條線性敘事結構,因具有完整的結構、人物、情節等要素而獨立存在。除去最后一段,將其他段落調整順序不會對整部影片的完整性產生影響,這種碎片化的結構特色以獨特的方式粘合在一起,共同組成完整的影片。每一段皆以重生為開端,介紹主角所處的環境以及與主人的關系,并從狗狗的不同角色入手展開不同的故事敘述。從重生到死亡或完美結局,從適應所處環境到留戀生活,每個段落均以事件的步步推移而展開敘述,這是傳統電影慣用的線性結構,而在該部影片中,這種線性結構被放置在每一個小故事的發展之中,形成四條線性結構組接成完整敘事的特點,這是有別于傳統電影的獨具特色的創新。
環形敘事結構以其獨特的魅力彰顯著蒙太奇的藝術光彩,雖割裂了時間和空間的完整性,但卻掙脫時空的束縛而展現出生命的無限循環。本片中時間被進行了重新的安排,其實生命只有一次,但影片卻讓生命進行輪回,這種對生命時間的重新建制拓展了時空的延展性。狗狗的各個經歷正在以回環的方式逐漸呈現,看似它的每次輪回均在重復上一生的大體過程,實則因使命的差異而存在著不同的生活內容。每次重生時它都會用或驚訝或平靜的口吻說“我又重生了”,這就意味著時間被重新建構,新的生命開始起航,新的使命也由此誕生,隨之而來的便是觀眾渴望探尋的因境遇不同而產生的心路變化。
環形結構若想讓觀眾感受到循環的獨特體驗,則必須打亂故事時空的完整性,而后利用恰當的縫合點將首尾完美的拼接起來,使故事的走向在一個恰當的點發生回環,重新回到開始的故事中去。從影片的整體安排來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主要的敘事段落,可支撐起影片的大體情節走向,它們即使單獨拼貼也可成為完整的故事。中間的兩端是為推動情節發展而存在的,它們僅進行了基本的敘事,沒有過多的情感渲染,這是為保證更好的邏輯理解而安排的。就具體內容來看,狗狗的生命是伊森救回來的,從此它便認定了這位主人,并用它的一生守護著伊森,直至最后因病去世,隨后的數次重生都是為他們的再度重逢做著情節和情緒上的鋪墊,直至劇情在最后發生戲劇般的回轉,狗狗回到了最初的主人身邊,而主人喜歡的女孩再次被貝利找了回來,故事走向了幸福美滿的結局。劇情在這里與第一段的情節承接在了一起,暗示著愛可以超越時空,回到最初位置的深刻內涵。
三、主客觀視點的交叉運用
視點代表了攝影機所處的位置,它基于創設合理且奇特的電影幻覺,使觀眾沉醉于情境中并獲得奇妙的觀影感受,因此視點的選取對推動電影情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一條狗的使命》中,依據情節的需要而設置了兩種視點,即客觀視點和主觀視點,這兩種視點恰到好處的交互不僅有助于觀眾更好的理解變化著的事件,同時可以將觀眾拉進情節中獲取情感的共鳴。
客觀視點保持著與被攝物體間的距離,僅以旁觀的姿態忠實記錄下事件發生的過程,它不參與事件的進程,亦不評價和打擾各種動作的發生。《一條狗的使命》中大量的采用了客觀視點,以便完整記錄狗狗的成長經歷以及它與主人之間的關系,這一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情節盡可能的完整,不讓觀眾出現理解上的跳躍。比如影片中狗狗茉莉在追逐劫匪以及跳下水救起小女孩的驚險過程均使用客觀視點,此時觀眾雖以旁觀者身份觀看,但卻依然被緊張的氛圍所吸引,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又如狗狗貝利和主人伊森玩球這一過程,當伊森將球扔向空中并彎下腰時,貝利加速快跑并借助主人的身體為跳板跳到空中將球接住,這個過程中攝影機客觀的立在一旁記錄著這一系列的動作,以最大程度地保證動作的流暢性,并將狗狗與主人間的默契配合以及狗狗跳躍時的優美姿勢記錄下來。
主觀視點有意引導觀眾采用劇中的視角觀看周圍事件的變化,這是攝影機盡力貼近角色并創設主觀介入感的一種表達,使觀眾放棄旁觀的位置而進入到當前的角色中,以獲取平時無法感受到的視覺體驗。在《一條狗的使命》中攝影機模擬狗狗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因此使用不少低機位和仰拍鏡頭,這是盡可能還原狗狗觀看行為的大膽嘗試。比如影片中狗狗在看人的時候,它們都是從很低的位置仰視人們,這樣看到的人們是非常高大的。但在生活中,人們很少會用如此低的位置去觀看對方,這就為觀眾帶來了新的視覺體驗。此外,在表現狗狗從草地上奔走時,攝影機模仿著狗運動時的情況而在草叢中快速穿梭,這樣盡可能真實地展現著狗在奔走時的視角。觀眾自己是缺乏這種觀賞體驗的,無法真正感知穿梭在草叢中,小草從眼前快速掠過的視覺感受,但追隨著狗狗的視角,這種奇特的感受被放置在了眼前,觀眾獲得了不一樣的審美效果并隨之產生了不同的心理體驗。
當然,主客觀視點的轉換需要遵循相應的規則,當用一個客觀鏡頭展現角色看向畫外時,下一個鏡頭則使用主觀視點表現出角色看到的事物。這兩個鏡頭組成了一個簡單的思維邏輯,使主客觀視點的運動變得流暢清晰。在影片的第四生中,狗狗Buddy尋找著熟悉的氣味來源,攝影機客觀記錄下它尋找目標的樣子以及看向鐵網內的視線,而后切入主觀視點,還原了Buddy眼中看到的場景:鐵網里面的事物以及突然出現的一只狗的臉。因主觀視點會將一部分信息擋在外面,所以客觀視點的先行使用為后面的主觀視點做出鋪墊和解釋,如若僅將多個主觀視點拼接會產生思維的跳躍,從而無法理解其含義。只有將主客觀視點交互使用,才能在保證事件完整展現的同時引領觀眾在旁觀和介入的角色中來回穿梭,以感受更為奇妙的視覺感受和心理體驗。
以動物為題材的電影天生具有很好的受眾群體,這既是它的優勢同時也是挑戰。優勢在于它的受眾群體較為廣泛,并且單從類型上就可以輕易俘獲觀眾的觀賞興致;挑戰是因為觀眾具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會對該類電影有很高的審美期待,這就要求制作者充分了解觀眾的審美需求,以精湛的技術水平和動人的故事情節吸引觀眾的眼球,滿足他們的內心期待。《一條狗的使命》中對敘事技巧的創新以及鏡頭語言的探索,給此類電影帶來進一步的發展,也為后面的電影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阿利.《羅拉快跑》的復調敘事分析[J].電影文學,2016(15).
[2] 張菁,關玲.影視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3] 悉德·菲爾德.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修訂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4] 游飛.電影敘事結構:線性與邏輯[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2).
[5] 田瑞敏.論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的“尋找”母題[J].電影新作,2015(4).
[6] 陳玲.環形敘事電影美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