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丹
摘 要:傳媒行業的發展對現行的傳媒專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由重理論趨向重實踐偏技能,為此,諸多傳媒類專業院校著力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實戰教學法應運而生,本文將結合《廣播電視文案寫作》課程簡要分析該教學法在傳媒業務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方法技巧。
關鍵詞:實戰教學;傳媒;文案寫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7-0143-02
媒介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對現行高等教育中傳媒人才的培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其涉及到人才培養理念的重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培養方式的改革等諸個方面。為此,諸多高校積極探索改革:設置更具開放性和兼容性的學科構架;培養具備跨媒體、跨學科、跨文化知識結構的師資隊伍;構建多媒體、多功能、可融合的教學平臺;結合行業發展、社會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單從教學方法改革的角度看,高校在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上主要傾向于由傳統的理論教學轉向實戰教學,各種形式的“實戰”將成為傳媒人才培育的主要方式方法。本文將結合傳媒類專業的主要課程《廣播電視文案寫作》,談實戰教學法在傳媒類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一、簡析實戰教學法
“實戰”一詞來自軍事領域,意思是指實際戰斗。將“實戰”作為教學方式或教學理念引入專業教育,主要是為了人才培養的務實需求。實戰式教學體系與模式最早出現在軍事、醫學等專業的教學中,傳媒行業的迅猛發展和傳媒教育的根本目標決定了傳媒類專業教學也應建立在“實戰”理念上,使課堂教學與傳媒行業無縫對接,學習者與從業者身份充分融合。
市場需求決定人才培育方向。當下的傳媒行業所需的是能夠迎合全媒體、融媒體發展需求的全能型、應用型人才,為讓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接軌,諸多高校在創新培養模式時基本首選“實戰教學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優點突出:作為“就業導向”式培養,直接與畢業生就業需求對接。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進入“就業”狀態,學習的過程就是熟悉傳媒產品生產的流程。到畢業時,學生掌握技能可以與崗位需求實現無縫對接;也可通過校企合作,委托培養的方式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傳媒行業的人才需求。
在傳媒類專業中,實戰培養模式常規的解讀是“課程實訓”:結合課程內容和地方傳媒市場需求,制定專題化訓練模塊,師生共同進行任務分解、項目分工、團隊協作;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這些訓練流程不僅充分模擬當下行業的實際環境,提高練習的效率和應用價值,還可使學生接受全媒體市場錘煉,強化專業技能和媒體工作素養。
二、實戰教學法在傳媒業務類課程中的應用現狀
(一)等同于項目驅動教學法
在傳媒類專業的實務課程中,項目驅動教學法應用也較為廣泛。項目驅動教學法是授課教師把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分解成不同的項目任務,下發給學生,學生可分組或獨自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從而獲得相關知識和信息。和實戰教學法比起來,二者都是利用實際的項目來引領教學。但存在本質的差別:第一,設計來源不同:項目驅動多出于案例或教師經驗或傳媒行業實際需求,而實戰教學項目必須來自于傳媒行業一線實際所需。第二,項目驅動教學主張模擬操作,而實戰則講究實際操作應用。從本質上看,實戰教學是項目驅動教學的升級版。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二者容易混淆,特別是在傳媒業務類課程中。
(二)實戰教學設計不成體系
當下傳媒類專業的實戰教學多是止于單獨課程,把單一課程內容或授課目標設定為項目任務,訓練單一技能。而真正的實戰化要求有真實的實戰環境,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對人才的需求不是單一,而是全面。那么就需要構建一個大而全的“實際戰場”:從課程設置上做文章,嘗試以媒介融合為契機對課程體系進行整合設計。但多數實戰教學僅停留在單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未充分結合媒介融合發展、全媒體發展對人才所需。
(三)實戰教學缺乏項目支撐
實戰教學主張實際操作運用,在傳媒類專業中,如果校方合作平臺不多,則相關的項目來源就較少,以此為平臺的實戰教學就無法展開。結合《廣播電視文案寫作》來說,如果沒有相關的合作平臺,就不會有實際的綜藝節目、新聞節目的臺本需求,那么學生的練習就是紙上談兵。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困境也是諸多地方高校在傳媒人才培育所遇到的難題。
三、實戰教學法在傳媒業務類課程中的應用方技巧
傳媒類專業人才培育追求實踐性強,則在培養方式上就應該盡可能地與培養目標接軌。準確定位實戰教學,設計完整、系統的實戰教學體系,打造全方位的實戰教學平臺。
首先是充分認識實戰教學。實戰教學的本質是“真實作戰”,不是模擬。如果說其它教學方法是“試錯”——以“了解常見錯誤”獲取經驗和教訓;那么實戰的方式是盡可能的“不出錯”。《廣播電視文案寫作》的實戰教學是把媒體實際需求放在課堂上完成,然后再實際應用到廣播、電視的節目錄制中去。
其次,整合打通舊有的專業教學體系,設計一個系統化的教學體系。傳媒類專業的寫作類課程是傳媒人才培育的核心課程體系,面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廣播電視文案寫作》的課程就可以嘗試實戰教學方式。該門課程常授內容為:廣播、電視消息寫作、新聞專題寫作、新聞評論寫作;廣播、電視綜藝晚會臺本、綜藝節目臺本、廣播、電視短劇劇本創作等,除去廣播、電視特性的講述,該課程寫作技能的培養可編排到不同的專業技能“模塊”中。例如把廣播、電視消息寫作、新聞專題寫作、新聞評論寫作歸結到新聞寫作模塊,廣播、電視短劇劇本創作歸結到劇本創作模塊,每個模塊從整體上結合一個實戰平臺進行講解。從文本創作的角度,再結合節目制播流程,在每一類型臺本出現的時候進行詳細解讀、認真創作。最后完成一期節目的臺本創作,應用到實際節目的錄制中,做到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
到課程結束,要求學生結合實戰平臺(某家電視臺、電臺)的所有節目類型進行分組創作。此種方式在強調單一技能實戰的同時,也強調課程內容的互通,強調關聯度和前后課程的連貫性,在每一單獨技能掌握的同時需要實戰,在多項技能掌握之后更需要融合實戰。這樣的課程設置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有所用,運用所掌握的技能制作出滿足行業實際需求的作品。培養出“一專多能”的全媒體人才,當這些學生走出校門進入職場時,將會很快適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狀況。
第三,加強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搭建實戰教學平臺。
融媒體的實質是媒介融合,對傳媒類專業人才需求的重點是不僅理論能力強,還得懂技術會操作,基于此,傳媒類專業應著力培養學生面向職業崗位實際需求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讓學生走出校門即能滿足崗位需求,從而在服務地方傳媒文化建設和發展中發揮骨干和引領作用,更好地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實戰教學是傳媒專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趨勢,但是,地方高校缺乏相關的實戰資源,該教學方法將無法展開,所以,加強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是傳媒類專業發展的方向,當然,除了地方電視臺、電臺等常規媒體外,合作空間可以從線下實體發展到線上網絡,與諸多新媒體搭建實戰教學平臺,滿足實戰教學所需。
四、實戰教學法在傳媒實務類課程中的應用前景展望
該方法優勢明顯,可直觀全面地鍛煉并考量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使其專業能力與社會需求直接掛鉤,產生相關效益。但這種方法的推廣也面臨著諸多難題:第一,難以體現專業特色,如果地方高校都把課程體系依照“實戰式”進行構架,把學生培養成全媒體人才,那么人才的同質化現象凸顯,高校專業特色也難體現。第二:面臨人才培養價值取向的沖突:難以平衡人才培養的“博”與“專”。諸多地方高校的培養目標是“專”,要想在融媒體環境下讓自己的畢業生在市場上分羹,必然要“博”,那么在這樣的課程設置環境下必將降低“專”的份額。第三,“雙師型”教師急缺。實戰型教學模式需要的是雙師型教師:了解傳媒業發展動態,熟練運用傳媒業的新技術,這才能強化實訓教學的實用性、針對性和前瞻性。但事實是地方高校此類教師資源急缺,根本無法滿足實戰教學需求。
由此可見,實戰教學法對于以就業為導向的地方高校傳媒專業的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必須具備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要在課程設置中融入并體現專業特色,避免人才培養的同質化。
參考文獻:
[1] 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 汪明香.融媒體時代新聞學專業實戰型教學體系的建構[J].新聞知識,2014(6).
[3] 鄒欣,朱方.項目驅動教學法在新聞評論課程中的應用[J].青年記者,2015(11).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