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越
摘 要:在冷戰期間,除了全球范圍內的局部熱戰,美蘇雙方更多的是在經濟、科技、文化和軍備上的“冷”較量。美國利用自身的物質和文化影響力,極力向蘇東國家輸出西方價值觀,而文化作為一種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不像經濟或科技那樣具有直觀的對比性,所以往往更多的是在思想層面對人們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能比武器的殺傷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以廣播、電影為例,概述冷戰時期美國文化對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影響。
關鍵詞:冷戰;宣傳戰;美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7-0166-02
自喬治·凱南在1946年以一封“八千字長電報”提出“遏制”政策以來,這一政策就成為了冷戰時期美國制定與其意識形態相異國家的外交政策時一直秉承的戰略。艾森豪威爾時期擔任國務卿的約翰·杜勒斯也曾提出:“蘇聯對美國和西方構成了嚴重挑戰,……蘇聯與西方的對立首先是一場思想斗爭”。可以看出除了在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直接對抗,意識形態的斗爭也并沒有被忽視,反而被美國人放在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作為西方世界對抗蘇聯的領頭羊,美國該如何利用自己的物質優勢與文化特色來影響蘇東國家呢?答案便是宣傳戰與心理戰。在1950年7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制訂的第74號文件(NSC74)《國家心理戰計劃》中,就將宣傳戰分為了 “白色的”(公開合法的,來源明確的宣傳)、“黑色的”(隱蔽秘密的,如間諜活動、情報戰、地下顛覆等,真實來源被掩蓋的宣傳)和“灰色的” (介于白色宣傳和黑色宣傳之間,避免確定宣傳來源的、未經審查的新聞)三種類型[1]。心理戰的定義則更加廣泛,但總體來說,與宣傳戰的目的基本是相同的。不論是宣傳戰還是心理戰,其本質都是爭奪人心的斗爭,也是文化之爭。
一、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臺與自由電臺
波蘭政治活動家萊赫·瓦文薩曾說:“即使是鐵幕,在無線電波面前也顯得無能為力。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擋消息的傳播——無論是人造衛星、地雷陣,還是高墻、鐵絲網,戰地前線可以被封鎖,而語言卻不能。”
美國之音作為代表官方的“白色”合法電臺,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起初主要負責宣傳反法西斯內容。隨著法西斯的失敗解體和冷戰的序幕拉開,美國之音逐漸成為反共、反蘇宣傳的重要陣地,但是其官方背景注定其在播報上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而自由歐洲電臺和自由電臺作為所謂“民間”私人機構,便于進行名義上未經美國政府授權的“黑色”與“灰色”宣傳。
自由歐洲電臺由自由歐洲委員會在1949年建立,主要針對東歐八國,這些國家原本多屬于法西斯陣營或法西斯占領區,在二戰結束后成為蘇聯的“衛星國”以及與西方世界間沖突的緩沖地帶。早在1945年二戰還未結束之時,蘇聯的軍事、經濟顧問就在其軍隊踏上這片土地后,配合占領軍和大使開展一系列的社會主義改革,大力推行“斯大林模式”,各國出于戰爭中的愧疚心理,對于這一改革也是積極響應。但在蘇共二十大之后,受到赫魯曉夫“反斯大林”秘密報告的影響,加之“斯大林模式”帶來的種種弊端愈發明晰,各國的右翼領導人陸續復出,黨內和民眾中的反蘇情緒也隨之蔓延。自由歐洲電臺借助這一形勢,以煽動民族矛盾、消解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作為目標,進行了廣泛的宣傳活動。為了宣揚東歐國家的民族意識,特別以保加利亞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匈牙利語、波蘭語、羅馬尼亞語等語言進行播報[2]。(關于自由歐洲電臺的播報語言還有另一種說法:以阿爾巴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匈牙利語、波蘭語、羅馬尼亞語和捷克語進行廣播[3]。)其針對東歐國家的不同特點還開展了多次制造國內混亂的活動,如針對捷克斯洛伐克的“繁榮行動”和“否決行動”,針對波蘭、匈牙利煽動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十月事件等,對于東歐地區去社會主義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自由電臺與自由歐洲電臺性質相似,也屬于民間性質,由“促進蘇聯人民自由委員會” (后改名為“自由電臺委員會”)負責籌建。由于其主要針對蘇聯國內問題進行播報,國際新聞較少,因而受到蘇聯的強烈反對和信號干擾,對蘇聯造成的文化影響有限。
這三個由美國控制的電臺的主要廣播內容為以下幾個方面:宣傳美國的民主自由理念、多彩的社會生活及豐富的物質條件,播放流行音樂,進行知識科普等,同時播報蘇聯及東歐流亡人士提供的信息,煽動民族矛盾和國家對立情緒。播報時的常用形式則為:靈活有趣,及時跟進時政,采用事實與評論分離的西方宣傳模式,對美蘇雙方的新聞喜憂兼報,同時加以情況對比。相較于蘇聯廣播的官方性、滯后性和嚴肅性,美國支持建立的廣播電臺洋溢著輕松愉快的氛圍,以流行文化作為宣傳掩護,播報信息兼具時效性與真實性,拉攏了一批在蘇東國家具有影響力的人物為電臺工作,如匈牙利作家馬洛伊·山多爾等人,因此在民眾中廣受歡迎。
蘇聯和東歐國家為了不讓廣播被本國聽眾正常接收,也可以說是費盡心思,多管齊下進行整治。首先是架設本地或遠程的信號干擾器,1949年時共計僅有兩百余臺,到1988年時已有一千七百臺之多;其次是制定禁止收聽的嚴厲法律:私自收聽被發現者,輕則開除公職,重則處以拘役甚至死刑;再次是嚴格限制收音機的接收頻率,市面上僅售賣能接收本國廣播頻率的廣播[4]。這些措施在一個時間段內可以說起到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嚴禁之下,三家電臺仍然擁有良好的口碑,蘇東各國民眾反而對收聽它們充滿興趣。因此不久之后禁令就形同虛設,東歐國家的大多數聽眾基本都擁有兩臺收音機,一臺播放當局指定的廣播,另一臺則用來私下接收包括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臺等在內的西方廣播。在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的悄然入侵下,蘇東國家民眾遭受著意識形態上的劇烈沖擊。
二、電影:人心思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蘇為了共同的敵人,暫時拋卻了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形成了盟友關系。在此期間,蘇聯開放邊境接納美國的經濟援助、文化和游客,包括其書籍刊物、音樂短片、電影電視都在蘇聯境內廣泛流傳,“好萊塢也補充了40部最新最流行的電影”。1921年,第一部美國電影在蘇聯上映。東西方文化交流在這時迎來了一次高潮。但是隨著二戰漸入尾聲和冷戰的趨勢顯現,蘇聯開始嚴格限制西方文化在本國的傳播,在40年代中后期禁止了美國電影進口,此外不論是流行文化的傳播還是學術上的交流,在戰爭結束后的斯大林時期都被嚴格禁止了。共產主義世界似乎與自由主義世界水火不容。
隨著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蘇東國家開始有意識地逐步“去斯大林化”,在馬林科夫和赫魯曉夫當政期間,蘇聯為了緩和對外關系、進行技術交流,也為了爭取穩固局勢,有條件地放開了對外交流的限制。在日內瓦四國外長會議上,法國代表西方世界向蘇聯提出了“17點建議”,要求蘇聯在人員、信息、思想、文化和學術等領域全面開放,蘇聯自然拒絕了這一提議,但是這種東西方文化渴求直接接觸的趨勢已是顯然且不可避免的了。與此同時,美國也改變了以往的“解放政策”,轉而尋求“和平演變”的可能,美蘇關系的緩和帶來的是各方面,尤其是文化領域的開放新局面。1958年,美蘇簽訂了《美國和蘇聯在文化、技術和教育領域的交流協議》(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on Exchanges in the Cultural, Technical and Educational Fields),又稱萊斯協定(Lacy-Zarubin Agreement),其中就包括了在電影領域的合作。在此協議簽署的第二天,美國政府就派遣電影協會主席埃里克·約翰斯頓(Eric Johnston)與蘇聯談判電影交流的事宜,最終蘇聯同意購買10部美國電影,美方同意購買7部蘇聯影片,雙方同意交流15部紀錄片[5]。此前在蘇聯很受歡迎的好萊塢電影曾一直被蘇聯禁止進口,在協議簽訂的這一年,好萊塢電影得以再次進入蘇聯市場。此后在1959年、1962年、1964年、1966年、1968年、1970年、1973年、1985年美蘇雙方又相繼簽訂了八次類似的文化交流協議。
與蘇聯的協議取得較大的進展的同時,美國也積極展開同東歐國家的文化交流,例如1957年在波蘭擴大各類出版物、電影電視等節目的傳播;1960年與羅馬尼亞簽訂了關于交換電影、書籍等的協議。這些加強文化交流的舉措為東歐人民提供了蘇聯方面不曾提供的信息,與他們之前在官方途徑所了解到的西方社會有很大的不同,這種顯著的差異無疑增強了他們對于資本主義世界的友好態度,為東歐國家日后的“和平演變”打下了價值觀劇烈變動的基礎。
美國方面認為電影是“促使關于美國生活方式在蘇聯保持活力的最佳方式”,而蘇聯方面也很重視這一藝術載體,列寧也曾指出電影是最重要的藝術形式。相較于意識色彩濃重、說教意味強的蘇聯電影,美國電影更注重人性與自由的表達,并不忌諱英雄人物的缺點,著重表現人道主義色彩,塑造的人物更具有真實性,這種西方價值觀念強烈沖擊著蘇聯觀眾。在美國電影文化與蘇聯國內“民主化”和“公開性”的口號綜合作用之下,蘇聯電影領域走在了改革的最前列,首先取消了電影審查制度,由原先的官方逐級審查劇本改為制片廠單方自查即可,創造了寬松自由的創作氛圍[6]。此時的美國文化以一種“成功者”的姿態傳播,成功引起了蘇東國家內部對于西方資本主義的向往,由此產生對國內文化、經濟、政治等諸多領域要求改革的呼聲。
三、總 結
通過廣播、電影等傳播手段,可以有效改變受眾群體的政治態度。它們之所以成效顯著,是因為這能夠在對方中間制造矛盾、分歧、不信任,進而導致政治上的分離和實際上的分裂。文化侵入作為一種不流血的戰爭,形式溫和,但相較于對土地的占領,對思想的占領實則更加有效。同時它還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無論山川水澤還是冰川戈壁,文化可以跨越國界,深入人們的生活。
受到一系列西方價值觀沖擊的蘇聯最終在盲目要求學習資本主義制度的內憂下宣布解體,蘇東劇變帶來的種種遺留問題仍舊深刻影響著今天的國際關系。在當今全球化的趨勢下,科技、市場、文化也無可避免地走上了交流融合之路,而我國面臨著紛雜的外來文化,有必要以蘇為鑒,把好意識形態之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DDRS):NSC 74:A Plan for National Psychological Warfare.CK3100377860.1950:25.
[2] 錢珺.淺議自由歐洲電臺對東歐和平演變的方式[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
[3] 劉賀青.自由歐洲電臺與匈牙利事件[D].陜西師范大學.2003.
[4] 葉培望.美國的冷戰工具——自由歐洲電臺研究(1949-1956)[D].華中師范大學,2014.
[5] 路紅霞.論冷戰早期美國對蘇聯的文化外交[D].陜西師范大學,2010.
[6] 武卉昕,彌沙.20世紀美國的文化滲透與蘇聯劇變[J].西伯利亞研究,2010(5).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