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雨婷+張亞杰
摘 要:青年人是網絡政治參與的中堅力量。為了探索出適合我國實際國情和現狀的特色理論,從而降低青年政治參與的成本,提高青年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服務于民主政治的發展,本文從網絡政治參與背景、現狀、影響因素、危機、解決方法、重要性、與傳統政治參與的對比和交融六個方面對中國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研究進行梳理。
關鍵詞:政治參與;網絡政治參與;青年人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 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7-0175-02
網絡政治參與是在信息化時代下產生的新型政治參與方式。網絡政治參與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網絡政治參與有助于公民增強政治參與積極性、健全民主制度、拓寬民主渠道、增強公民意識、促進社會公平等,從而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網絡政治參與對促進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和社會管理有重要意義,有助于保障政府工作廉潔性,更好地為公民服務,從而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與幸福中國[1]。
青年人是網絡政治參與的中堅力量。因此,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研究可以探索出適合我國實際國情和現狀的特色理論,從而降低青年政治參與的成本,提高青年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服務于民主政治的發展。
一、網絡政治參與的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多樣化。微信、微博、QQ、論壇等走進青年人的生活中。互聯網以其開放、多元、交互、便捷、匿名等特色影響著人們生產生活,同時對政治也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CNNIC在《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中特別指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77億,占青少年總體的79.6%;周上網時長為26.7個小時(平均3.8小時/天),高于平均網民的26.2小時。我國青少年網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使用時間、溝通分享意愿均遠高于網民總體平均水平[2]。
由此可見,青年人是中國網絡政治參與的主力軍。網絡為青年人參與政治提供了新的平臺。青年人可以在網絡中自由地表達觀點、分享信息和獲取新聞等。網絡政治參與可以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3]。
二、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
與信息化時代隨之而來的是政治參與方式的變化。青年人充分利用互聯網作為媒介,維護公民自身利益和表達政治意見。互聯網成為青年人政治參與的新平臺[4]。西方國家出現新的政治參與方式,由傳統政治參與向網絡政治參與逐步轉變。國家通過建立多種網絡平臺,鼓勵青年人進行網絡政治參與。例如2008年美國大選中,奧巴馬加大在網絡中的政治宣傳,以期望獲得青年選民的支持與認同,最終成功當選[5]。
據CNNIC在《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9%;10~19歲群體占比21.4%;30~39歲群體占比23.8%[6]。如根據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對“青年人群”(年齡在16~44歲)的定義來看,我國青年網民人群占比已超過網民總人數的四分之三。
青年人網絡政治參與在內容上具有豐富和廣泛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國家、社會相關的重大事件,如兩會問題、腐敗問題、國際國內政治政策、時事熱點等。另一方面是與個人利益相關的一些重大事情,如醫保規定、就業創業、退休年齡新規等[7]。
網絡政治參與較之傳統政治參與有優勢,但并不能取代傳統政治參與方式。“以色列學者艾利亞·斯特恩等從對比視角研究了傳統政治參與和網絡政治參與,認為傳統政治參與有助于建立公眾和政府間的信任關系、增強政府授權和官民合作;傳統政治參與在中老年政治參與活動中占有較高比例”。網絡政治參與作為傳統政治參與方式的補充,將線上線下政治參與方式融合,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但實現融合的具體方式尚未有清晰地研究[8]。
網絡政治參與在互聯網時代下不斷滲透進青年網民的生活中,網絡政治參與方式不斷增多,參與人數不斷增加,參與范圍不斷擴大,網絡政治參與將在政治參與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成為政治參與的新型重要渠道。
三、政治參與的危機
在中國政治參與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危機和不利因素也同時存在。俞可平認為,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公民參與積極性較差; 二是非制度化參與途徑的大量出現; 三是政治參與中公民與政府的沖突; 四是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性未能達到標準。以上四大方面是我國難以進行大量合理的線下線上政治參與的危機與限制因素,有待未來的不斷改善[9]。
青年人在網絡政治參與中存在普遍性的問題——“圍觀式政治參與”。圍觀式參與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產生。參與者通過網絡這一平臺,以評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影響政治決策并維護自身利益。圍觀式政治參與存在盲目跟隨大眾意見,娛樂心態導致的隨意表達,不合理不文明甚至不合法意見,造成一些網絡政治參與亂象[10]。
網絡政治參與亂象主要表現為三種狀態:
首先是青年人網絡政治參與存在非理性網絡政治參與現象。如“網絡暴力”的出現,一些青年人將自身的負面情緒帶入網絡中,成為“鍵盤俠”,對他人進行主觀的道德審判、人肉搜索等等,引發惡劣后果。
其次是青年人網絡政治參與存在欺騙、惡意炒作等參政現象。信息化時代下,海量的網絡信息使人難以判斷信息的正確性,給不法分子帶來惡意操縱的空間,如網紅惡意炒作引導輿論偏向,不顧事實真相,欺騙廣大受眾。
最后是青年人網絡政治參與存在“群體極化”現象。網絡中青年網民們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形成各自的群體并強化了他們的價值觀,消極的群體會扭曲成員的價值觀,產生負面效果,不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10]。
四、網絡政治參與弊端的解決方法
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教化功能,引導網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宣傳正確的思想,提升網民素質,減少網絡政治參與中的不合理現象。
加強網絡監督,營造良好干凈的網絡環境。針對網絡虛擬性帶來的不良現象,政府需要加強對于網絡中信息的審核,及時分辨真偽,同時加強網絡平臺監管與懲處,保證網民們有健康的網絡交流環境,從而保證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進行。
建立健全政府對公眾意見反饋制度。新時代環境下講求迅速高效,政府的服務質量也需不斷提高,政府可以增加多種信息反饋渠道,及時有效反饋公民意見與建議,加強雙方溝通,提高服務質量,實現雙方的良性互動[11]。
為解決以上網絡政治參與中出現的問題,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等各界通過引導、教育等方式,并以法律嚴格規范網民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環境,引導大學生們有序、合法、合理進行網絡政治參與。
五、結 語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改變了舊有的傳統政治參與形式。隨著網絡政治參與的規范化與合理化,網絡政治參與以其便捷、高效、創新的特色,越來越受到青年公民的歡迎,在未來政治參與中將能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在網絡政治參與具體實踐方法的研究中,仍需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多方面考慮各類影響因素,將網絡政治參與的優勢力量不斷擴大,讓更多的公民參與其中。同時注重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建設,完善網絡政治參與渠道,制定并完善網絡政治參與法律條文,將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方式合理引導,使公民自覺進行制度化政治參與,從而形成合理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新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明生,楊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參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5-21.
[2] CNNIC.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EB/OL].http: //www.cac.gov.cn/2015-06/04/c_1115506033.htm.
[3] 王建武.互聯網使用、在線政治討論與政治參與[J].青年研究,2016(6):32-40.
[4] 房靈雨,郭穎.淺談公民網絡政治參與[J].商業文化,2012(2).
[5] 吳世友,余慧陽,徐選國.國外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研究述評[J].中國青年研究,2013(7):101-106.
[6] CNNIC.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EB/OL].http: //www.cac.gov.cn/2015-06/04/c_1115506033.htm.
[7] 王毓.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分析[J].商業文化,2012(3).
[8] 孫萍,黃春瑩.國內外網絡政治參與研究述評[J].中州學刊,2013(10):16-20.
[9] 楊洸.新聞文本、新聞框架和個人基模對新聞理解之影響——以“鋒芝婚變”為例[J].新聞大學,2014(2):10-16.
[10] 王雁.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困境探討——以浙江10所高校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4(2):102-111.
[11] 黃昆.新媒體環境下青年政治參與現狀及引導路徑探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5).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