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有一個人,騎著一匹馬在路上奔跑。因為馬跑得飛快,不斷有路人鼓掌叫好。騎馬的人很得意,于是快馬加鞭,繼續(xù)在驛道上狂奔。跑了幾百里之后,這匹馬突然一個跟頭栽倒,呼呼地喘了一會兒,死了。騎馬的人摔下來,急得想哭。好好的馬,怎么會死呢?這時,一個老者走過來說:“殺君馬者,道旁兒也。”意思是說,殺你馬的人,就是那些在路旁給你鼓掌叫好的人。
這個故事,出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后來又被宋代類書《太平御覽》收錄。誰都知道,這叫“捧殺”,魯迅早就提醒過大家。但知道“捧殺”易,發(fā)現(xiàn)“捧殺”難,很多人常常在不知不覺間就掉進了“捧殺”的圈套里。
喜歡贊美,必然就討厭批評。有人說,反對批評是人的一種本能。因為所有的批評都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指出自己的失誤,公開自己的缺陷,傷害自己的尊嚴。所以,就連小孩子也會本能地反對批評。你批評他作業(yè)不好,他可能會掉淚;你批評他不好好吃飯,他可能把筷子扔掉;再大點兒,你老批評他,他干脆就不理你。
同樣的道理,對黨員干部來說一樣行得通。如今,一些黨員干部很怕“批評”這個武器。一方面,對待自己工作上的失誤,怕別人批評,更怕丟掉“飯碗”。另一方面,一些黨員干部也習慣于“互相批評提希望、自我批評講不足”,明知有問題但還是奉行“明哲保身,少說為佳”,礙于面子經常“得饒人處且饒人”,于是,批評時往往含糊其辭、蜻蜓點水、隔靴搔癢。如此種種,導致“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越來越鈍化。
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tài),無論在職場、官場還是在文場,批評的聲音都越來越少。就連剛上班的年輕人,都知道領導們喜歡聽好話,于是搜腸刮肚,凈揀些溢美之詞,恭維和討好自己的上司。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勇于聽取不同意見,及時改正錯誤。”任何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能力和思維,都是有限的,只有勇于接受批評,才能獲得不同意見,使自己的思維更嚴密、決策更準確、處事更公正、作品更完美。如果總是陶醉在“道旁兒”的喝彩聲中,就可能自毀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