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奎+武寧+郝明亮
摘要:指出了小五臺保護區在取得原林權爭議區域林權證后,通過范圍調整,保護區總面積由21833.0 hm2增加到26700 hm2。從范圍調整對小五臺保護區面積變化情況、土地利用類型變化情況、自然生態質量評價、對保護區完整性的影響、對保護區整體生態功能的影響等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范圍調整對保護區沒有不利影響,保護區的整體生態功能和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得到了加強。
關鍵詞:范圍調整; 小五臺; 影響
中圖分類號:F5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4-0193-02
1 引言
小五臺保護區地處燕山—太行山山系區,太行山山脈北端,行政區域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南部,跨蔚縣、涿鹿兩縣,東與北京市門頭溝區相連,南與河北省淶水縣接壤[1]。
隨著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保護區小五臺山片區東南部塘音寺、老人溝、張母梁溝的自然資源得到良好保護。該區域原存在林權爭議,在保護區建設過程中已將部分區域劃入保護范圍,面積未計入保護區。經過保護區管理局多年協商,特別是經過林權制度改革和林權權屬的確定,保護區管理局目前擁有該區域林權證。因此,保護區擬通過保護區范圍調整將該區域調入保護區范圍,實行更嚴格有效地保護,進一步加強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擴大褐馬雞棲息地。
保護區調整前區內無居民點及常住居民,調入保護區的區域為原國有林場林地,也沒有居民點,調整前后保護區周邊區域涉及縣、鄉、村及人口情況沒有發生變化,保護區調整對周邊居民影響甚微。
2 保護區面積變化情況
2.1 調整前
調整前小五臺保護區總面積21833.0 hm2。
2.2 擬調整區域
擬調整區域主要包括由區外調入4867.0 hm2、保護區功能區調整區域及邊界修正部分。
2.3 調整后
調整后小五臺保護區面積將由21833.0 hm2,調整為26700.0 hm2,增加了22.30%(圖1)。
3 土地利用類型
3.1 調整前
調整前保護區面積21833.0 hm2,其中林業用地20790.0 hm2,占保護區面積的95.22%;非林業用地1043.0 hm2,占4.78%。
3.2 擬調整區域
擬調入區域土地總面積4867.0 hm2,占原保護區面積的22.29%。擬調入區域林地面積4849.9 hm2,占擬調入區域面積的99.65%,非林地面積17.1 hm2,占0.35%。
3.3 調整后
調整后保護區面積26700.0 hm2,其中林業用地25640.0 hm2,占保護區面積的96.03%;非林業用地1060.0 hm2,占3.97%。
4 自然生態質量評價
小五臺保護區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根據《自然保護區自然生態質量評價技術規程》(LY/T1813—2009),對小五臺山保護區調整前與調整后的自然生態質量進行了評價,評價的辦法采用專家打分法。
4.1 調整前
小五臺保護區自然生態質量評價總分為77分,總體來說自然生態質量為Ⅱ級水平。
4.2 調整后
小五臺山保護區自然生態質量評價總分為86分,屬于生態質量Ⅰ級水平,表明調整后自然生態質量很好。因此,按本次方案對小五臺山保護區范圍調整與功能區優化后,將褐馬雞極其關鍵的越冬地——中山帶闊葉林帶劃入核心區,保護區功能結構更為合理,保護價值隨之提升,因此保護區內的自然生態質量也相應地提高。
5 對保護區完整性的影響
此次調整,除邊界修正涉及幾乎所有片區邊界外,主體調整主要在小五臺山片區東南部的區域,整體是在部分區域調入保護區的基礎上對保護區內部功能區的優化。調整后保護區總體布局基本不變,但保護區面積增加,特別是嚴格保護的核心區面積有較大幅度增加,擬調整方案沒有造成保護區斑塊的增加和破碎,野生動物棲息地面積擴大,保護區的整體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得到鞏固和加強[2]。
6 對保護區整體生態功能的影響
擬調整方案使保護區面積增加4867.0 hm2,增加比例為22.30%。調整主要體現在增加核心區,即保持原核心區主體位置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將小五臺片區東南部原緩沖區和新調入保護區的大面積區域調入核心區,核心區面積凈增加了4395.7 hm2,增加比例為86.8%,且增加區域是主要保護對象褐馬雞等野生動物的重要分布區,種群密度高、適宜生境多,因此,調整方案從整體上有利于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和保護區主體功能的發揮,增加了保護區管理的有效性[3]。
此次調整,保護區的保護目標和保護對象沒有改變,保護性質也沒有改變,調整不但對保護區整體保護、生物多樣性及森林生態系統價值沒有負面影響。而且原區內最具保護價值的褐馬雞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統面積得到增加,所有的野生動植物種類以及各種植被類型在調整后的保護區內均未受到顯著的不利影響,調整后的保護區面積足以維持本保護區內物種種群的生存和繁衍,保護區的整體生態功能和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得到加強。調整后有利于保護區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對保護區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同時,可以進一步發揮保護區在華北地區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和宣教職能[4]。
7 對水源涵養的影響
保護區具有強大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效能,是永定河、桑干河、拒馬河的重要源頭,每年為北京市、河北省及周邊各縣市提供約19.0億m3的優質水資源。范圍調整沒有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壞和水土流失,調整后,保護區總面積和核心區面積增大,有利于保護區內地表植被的保護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效能將得到加強,因此,范圍調整不會對保護區水源涵養功能造成不利影響[5]。
8 對保護區管理的影響
此次保護區范圍調整與功能區優化,是在保護區主體結構不變、總面積和核心區面積增加的基礎上進行的,調整不會對區域內的物種多樣性及森林生態系統等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有利于一些實際問題的解決,也有利于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和管理。在保護區總面積增加的基礎上,將保護區東南部褐馬雞等主要保護對象的分布區集中連片地調入核心區,有利于保護區集中力量開展保護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成效。
參考文獻:
[1]趙建成,郭書彬,李盼威.小五臺山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倪 霞,林 蔭,彭 干,等.盱眙縣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調整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5(25).
[3]孟憲聰.河北白草洼省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調整與生態影響[J].河北林業科技,2013(8).
[4]秦衛華,蔣明康,王 智,等.河南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調整與生態影響[J].農村生態環境,2005(8).
[5]孟 佩.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調整與評價研究[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6).
[6]郝明亮,武 寧,楊志梅. 河北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范圍調整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影響[J]. 綠色科技,2017(8):24~25.
[7]王國芬. 遼寧努魯兒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的調整[J]. 防護林科技,2016(12):76~78.
[8]楊 勛. 姚安縣花椒園州級自然保護區范圍的調整對當地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評價[J]. 林業勘查設計,2016(3):46~49.
[9]張加寶. 洱源黑虎山州級自然保護區范圍調整及區劃界定[J]. 林業調查規劃,2014(5):51~55.
[10]高瑀晗,黨坤良,付小龍. 陜西省橋山自然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區調整初探[J]. 陜西林業科技,2014(5):51~54.
[11]羅懷斌,蒙 彬. 西藏工布自然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調整及生態影響[J].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4(2):31~33,51.
[12]孟憲聰. 河北白草洼省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調整與生態影響[J]. 河北林業科技,2013(4):69~72.
[13]王正利. 沈陽市五龍山市級自然保護區范圍調整初探[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9(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