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宇+鄧曉衛+陳書強
摘要:以2015年3月~2016年11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每個月的碳交易總額和江浙滬的平均工業增加值為樣本,實證研究了以遏制二氧化碳排放為目的碳交易市場與實體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關系。結果表明:江浙滬地區的平均工業增加值與碳交易總額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且Granger因果檢驗顯示江浙滬地區平均工業增加值與碳交易總額互為Granger原因。說明現今實體經濟的發展必須要考慮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本,碳交易市場的產生對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關鍵詞:平均工業增加值;碳交易總額;協整分析;Granger 因果檢驗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4-0293-04
1 引言
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工業、交通和能源的高速發展,排入大氣中的CO2日益增多,由CO2濃度增加而帶來的溫室氣體效應,不僅會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同時也是近年來造成嚴重空氣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種以制約碳排放為目的的低碳方案——“碳交易”應運而生。碳交易是為了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一種市場機制,其目的是控制實體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無節制的消耗和破壞。2003年在美國首先建立了碳交易市場,我國于2013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個碳交易市場,如今已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武漢、廣州等城市建立了6個碳交易市場。根據中國碳交易網站(http://www.tanpaifang.com/)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年底,7個試點碳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近8000萬t,累計成交金額突破25億元人民幣。碳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其自身的發展與生態的平衡相協調。但目前碳交易市場對我國實體經濟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我國目前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否仍然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碳交易市場是否為控制實體經濟對環境的污染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于2013年建立,與其進行交易的公司大多為江浙滬的公司。另一方面,江浙滬的經濟發展在全國一直處于領先行列,三地的GDP總額約占全國總額的16.7%(2013年東方財富統計網站),因此,選取江浙滬三地的工業總產值平均增加值來反映實體經濟發展狀況,通過研究江浙滬平均工業增加值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碳交易量之間的關系,來考察碳交易平臺推出后,對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否起到一種引導作用,即實體經濟的發展不再是對環境和資源無節制的消耗。
2 文獻綜述
大量的學者研究了我國碳交易市場建立所面臨的問題、機遇和挑戰。王玉海(2009)[1]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分析了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現狀和趨勢,結果表明: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還很不完善,存在著交易價格過低、開發項目領域過窄等問題。潘同輝(2010)[2]經過對碳交易市場的簡析,總結了我國碳交易的機遇與挑戰,結果表明:我國減排市場潛力巨大,同發達國家合作,一方面能帶來減排資金,另一方面帶來了平時高價都不一定能夠買到的減排技術。應該搶抓機遇做大做強中國碳排放市場,大力推行節能減排,鼓勵金融業介入并大力培養碳交易相關的專業人才,為中國經濟發展開創一條新路。周芳(2011)[3]認為碳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引領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碳交易把氣候變化這一科學問題、減少碳排放這一技術問題與可持續發展這個經濟問題緊密地結合起來。關于碳排放的影響因素,也有大量學者進行了研究。閔繼勝(2011)[4]用1994~2007年的碳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指標,通過建立VAR模型,利用脈沖響應函數進行分析得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工業產業的大力發展是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長期以來我國缺乏有效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使得環境污染產生了負外部效應,無法通過正規碳交易界定來影響微觀企業的生產行為,使環境變化對經濟增長反作用有限。葉懿安(2013)[5]運用脫鉤分析模型,分析了2005~2010年長三角地區能源消耗數據,結果顯示:目前長江三角洲的碳排放技術水平偏低,大部分城市工業碳排放與工業增加值之間的脫鉤關系呈現弱脫鉤,主要由于產業結構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導致。沈友娣等(2014)[6]以江蘇省為例,應用STIRPAT 模型,分析了城鎮化進程中碳排放影響因素。結果顯示,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包括人口規模、富裕程度、碳排放強度和人口城鎮化率,而且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王喜等(2016)[7]基于LMDI模型,對我國1990~2010年不同尺度區域的碳排放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解,研究表明,我國碳排放總量及人均碳排放持續增長,且空間差異明顯,碳排放強度、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是影響我國碳排放變化的主要因素,但各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強度不盡相同,經濟發展是造成我國碳排放量較快增長的主要因素。碳交易市場作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種市場機制,其目的是有效控制實體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無節制的消耗和破壞。已有的研究缺乏考察碳交易市場推出后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作用。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構成成分,定量分析工業(實體)與碳交易(虛擬)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是一個極其有價值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定量分析考察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建立是否有助于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研究二者間的關系,發現目前碳交易市場可能存在的問題,為在全國范圍內推出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
3 研究方法
3.1 數據的選取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成立于2013年,目前年碳交易量為2837.1萬t。由于前期數據不完整,筆者選用2015年3月~2016年11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每個月的碳交易總額(變量記為Carb),共42個數據。相對于工業總產值來說,工業增加值所反映的是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不包括原材料等一次性轉移到產品中的價值量和付給各部門的勞務支出,且工業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項基礎指標。 因此最終選用江浙滬2015年3月~2016年11月的工業增加值的均值(變量記為:Outp)來作為代表實體經濟發展的樣本,為了一定程度上消除異方差性,所有變量均做對數變換處理。數據分別來源于:中國碳交易網、江蘇統計網、浙江統計網、上海統計網等網站。分析的統計軟件為Eviews9.0。
3.2 模型建立及相關分析
3.2.1 單位根檢驗
研究的變量Carb和Outp均為時間序列,通過Carb和Outp的時序圖(如圖1,2)可以看出這兩個序列可能是不平穩的。在考察時間序列的相互關系時,若它們是不平穩的,則會出現偽回歸。因此,需要首先對這兩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即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ADF檢驗法進行單位根檢驗,選擇顯著性水平為,結果如表1(其中滯后差分項選擇2階,無截距項)。
結果表明:變量ln(Carb),ln(Outp),均不平穩。經過一階差分后,兩時間序列均平穩(見表2)。
在一階差分后均是平穩的,說明兩個時間序列均是一階單整的。
3.2.2 協整檢驗及誤差修正模型
所謂協整,是指多個非平穩的變量的某種線性組合
是平穩的,由于本文只研究兩個變量,故我們采用EG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由上已知ln(carbon)和ln(output)均為一階單整,于是協整檢驗步驟如下:
第二,檢驗et的平穩性。由ADF平穩性檢驗得p值為0.0132,顯然在5%的水平下顯著,即殘差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從而說明ln(carbon)與ln(output)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兩者之間有長期均衡關系。而且從回歸結果(1)式還可發現,江浙滬三地平均工業增加值的變化對碳交易額有顯著影響,即:工業增加值每增加1%將引起碳交易量加2.67%。這表明碳交易平臺的推出有助于遏制對資源環境有破壞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些實體經濟的發展要以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權為代價。
ln(carbon)與ln(output)之間的協整關系表明兩者之間有長期均衡關系,但是從短期來看,可能會出現失衡,誤差修正模型可以回答這種短期的失衡是怎樣得到修正的。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誤差修正模型(2)的結果顯示:上海市環境能源碳交易所碳交易總額與江浙滬三地的平均工業增加值的短期失衡,將以0.4824倍強度在下一期朝著均衡點調整。
3.2.3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從協整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環境能源碳交易所碳交易量與長三角地區工業增加值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即碳交易平臺的推出對一地區的實體經濟(此處以工業增加值代替)是否產生影響?反過來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否又對碳交易產生影響?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正好能回答這一問題。由Eviews9.0計算,分別滯后4期得檢驗結果如表3。
結果顯示:在10%顯著性水平下,江浙滬地區的平均工業增加值和上海市環境能源碳交易所碳交易總額互為Granger原因。即碳交易平臺的推出制約了實體經濟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和無序利用,反過來實體經濟的發展又對碳交易平臺的健康穩步推進有作用。
4 結論
通過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了江浙滬的平均工業增加值和上海市環境能源碳交易所碳交易總額的相互影響關系,得出以下結論。
自上海環境能源碳交易平臺推出后,江浙滬三地的平均工業增加值與碳交易量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即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保持一種均衡發展的關系。回歸結果顯示:從長期來看,長三角地區工業增加值每提高1%,則上海市碳交易總量增長2.6715%。即:工業增加值的增長要以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權為條件。這說明碳交易平臺的推出能有效引導實體經濟向低碳經濟發展。碳交易總額的變化不僅取決于工業增加值的變化,而且還取決于上一期碳交易額對均衡水平的偏離,誤差項估計的系數-0.4824體現了對偏離的修正,即以0.4824倍強度在下一期朝著均衡點調整。碳交易總額與工業增加值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碳交易平臺的推出有利于實體工業的發展,在給企業賦予碳排放權的基礎上,實體經濟發展不再是以無度消耗破壞環境和資源為代價,能夠有效的引導實體經濟向低碳經濟發展,有效改善自然環境和對資源的合理使用。
5 政策建議
5.1 加大工業創新減排能力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 培養創新精神是時代的需要。創新是如今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知識經濟形態的重點就是創新。 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以及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更有利于充分發揮研發人員的創新能力。只有通過不斷開發技術、管理等各方面的創新形式,提高工業增加值,提升工業實體經濟的質量,才能保證碳交易市場的活性,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損害,不再以破壞環境作為代價。
5.2 建立規范的碳交易平臺
當前我國從事專門碳交易的金融機構、金融協會、認證機構等高質量的中介機構還相對較少,監管力度不高,未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可以制定專門的《碳排放權交易法》,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權分配、交易、管理、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法律責任等做出規定,為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運行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一旦碳交易市場能夠得到法律的保障,碳交易公開化,透明化,為工業企業提供便利,勢必能夠更好地踐行可持續發展原則,充分發揮資源約束和環境規制對工業企業生產行為的影響,讓碳交易市場與工業實體經濟得到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玉海,潘紹明.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碳交易市場現狀和趨勢[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11).
[2]潘同輝.淺析中國碳交易市場[J].企業導報,2010(8).
[3]周 芳.碳交易與低碳經濟的討論[J].商業時代,2011(14).
[4]閔繼勝.基于VAR(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我國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動態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1(5).
[5]葉懿安.長三角城市工業排放及其經濟增長關聯性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3(3).
[6]沈友娣,章慶,嚴霜.高級城鎮化進程中碳排放影響因素與調控路徑——以江蘇省為例[J].企業經濟,2014(6):9~13.
[7]王 喜,張 艷,秦耀辰,等.我國碳排放變化影響因素的時空分異與調控[J].經濟地,2016,36(8):158~165.
[8]龐 皓.計量經濟學[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