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秋
簽約首個同舟共濟合作伙伴
日前,在華為深圳坂田基地,華為與中軟國際舉辦“華為云同舟共濟合作簽約儀式”。中軟國際成為首個“華為云同舟共濟合作伙伴”。
“‘同舟共濟這四個字源自今年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召開前夜的討論。”華為輪值CEO徐直軍介紹說,“我們用這個詞表達這樣的期望——合作伙伴能與華為同在一條船上,不畏艱難險阻,共同到達彼岸。”
徐直軍進一步介紹,“華為云同舟共濟合作伙伴”包含幾類核心合作伙伴,他們或專注于將華為云銷售到企業和政府客戶,或集中精力將企業應用遷移到華為云上,確保其穩定應用,或聚焦在華為云上開發解決方案和應用。
與一般合作伙伴相比,他們專注于幫助華為云成長,與華為的關系更緊密。這類合作伙伴將不超過20家。
注冊企業用戶已達50萬
在簽約儀式期間,徐直軍還介紹,自今年3月提出堅定不移地發展華為公有云業務以來,公有云業務整體進展具有成效,包括內部組織清晰化,有獨立組織專注于華為云;將公有云業務統一為“華為云”品牌;建立全球業務布局,像中國市場上的華為云,海外市場與德國電信合作的OTC、與法國電信合作的FE,與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合作的TOC,以及未來在發展中國家打造的公有云業務,都是華為云的組成部分。
“過去4個月,華為云注冊企業用戶達到50萬,幾乎翻了一番。新推出20多個服務,服務總計達到10大類65項。”徐直軍說。“我們不比服務數量的多少,而是聚焦企業和政府客戶,做有差異化的云服務。”
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進一步舉例介紹,歐洲客戶最早提出HPC(高性能計算)需求,但由于過去廠家很難滿足客戶高吞吐量需求,數據搬遷成本又非常高昂,HPC一直沒有用起來。“我們利用網絡經驗,通過軟硬件的優化,提供高吞吐量、低時延方案,讓HPC最終落地”。
再有像裸機服務,原來客戶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擴展,華為最終提出與公有云聯合的方案,客戶在標配基礎上,還在云上靈活擴展自己的需求。
中軟國際帶來的經驗
在這次簽約中,中軟國際董事局主席陳宇紅介紹,中軟國際與華為已有長達10年的合作,“一直在華為平臺上進行開發;每萬行代碼不能錯3行;對華為平臺最富有經驗,也最具資格去為客戶提供服務”。
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中軟國際收購總部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的Catapult公司,這家公司專注為微軟Azure云業務提供服務,去年獲得微軟Azure云唯一的“Partner of the Year”。
陳宇紅對《IT經理世界》表示,觀察微軟的一系列動作,對于其他企業的云業務很具借鑒意義。例如,去年微軟在其Inspire day上 提出“Partner first”——雖然云業務似乎是線上業務,但企業級市場還是要有龐大的地面能力,“解決戰斗還得靠步兵”。微軟現有65萬家合作伙伴,涉及1700萬人,其中30%的合作伙伴是其發展Azure云業務后新增的。同時,去年,微軟還將銷售團隊以行業來重新編排,并將畢馬威審計方案發布在云上……
“這些給我們的啟示是,其一要非常聚焦ISV。”陳宇紅說,“這次與華為云合作,我們的基本脈絡是通過中國300個軟件園,覆蓋3萬家ISV,8萬名工程師。通過他們對華為云的學習、理解和使用,激勵ISV上華為開發云。”
其二是所有服務要基于IP。因為今天云服務是一種廣泛服務,如果按照過去大公司的服務方法,供應是趕不上需求的,所以要有工具。
陳宇紅還透露,中軟國際在審計軟件領域業務很大,準備先將審計行業解決方案放到華為云上。“審計行業涉及敏感信息,上公有云也具代表意義”。
中軟國際還與華為云一同開展智能制造云服務,其中華為云集中在系統設計、仿真等基礎設施層上,中軟國際偏向于制造執行系統、精益制造管理等應用層,雙方分工合作,共同抵達客戶。
中軟國際打造了一支2000人隊伍,其中30%~40%是新增團隊,專門服務華為云。
云2.0時代激發更多合作伙伴
除了同舟共濟合作伙伴外,徐直軍坦言,需要激發更多華為合作伙伴來共同發展華為云。“這些企業要具備意愿、能力和與華為共同的方向,也就是客戶價值。”華為企業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解釋說。
去年華為提出了云2.0時代。“如果說云1.0時代是指那些云原生應用企業,他們本身就懂云,他們的訴求是選擇足夠快、好用、便宜的云。那么在云2.0時代,要解決那些在傳統IT系統上有幾十年業務積累和數據累計的企業的問題。他們糾結在新機會和舊系統之間。”鄭葉來說。
但這個過程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樣簡單,并不僅僅是開一些虛擬機和存儲就能萬事大吉,而是需要提供咨詢服務、應用上云評估、測試、遷移、運營維護等全流程服務,這個過程需要經驗、流程和工具,需要龐大的線下支持團隊。
徐直軍介紹,華為在過去已經構建了龐大的合作伙伴群體,華為云理所當然會把這支力量用起來。目前,華為已經發布“華為云合作伙伴計劃1.0”,要經過一段與合作伙伴的互動,進一步形成政策,以激勵、團結更多合作伙伴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