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晴+小鹿Lula+美妙
盛夏,躲在空調房里喝冷飲吃冰激凌是不是有點慫?來場不淋漓盡致就不痛快的旅行,那才叫過癮!只是別人的旅行是旅行,而你的旅行千萬別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哦!
記得在澳大利亞,遇到一個Uber司機,他說,當地的游樂場曾經發生過一次意外,此后很多人不敢再去,而他覺得意外不一定總發生,因為意外而限制了腳步,那才是不幸。我聽了好感動,我們的父母肯定不會這么說。因為可能的意外,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屏蔽,那你的世界會越來越小,相比意外,一輩子不敢遇到才可怕。
一人闖巴西
有人說我在玩上膽子太大,其實是心大。第一次去南美洲是一個人去的,然,在巴西的第二天就遇到了持槍搶劫。當我發現有些不妙時,已經被堵在一個過道里。巴西人不會說英語,他們拿槍指著我,只會說money、money。我沒有反抗,也無法反抗,只能讓他們把包拿走,相機、護照、錢包所有的要用的、有用的都在里面。拿走后,我就傻眼了,這是我南美旅行計劃的第一站啊!以后還有一個月的行程,我定的酒店、轉機的信息等等都在包里。當時國內正是春節,補齊證件幾乎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我在巴西 “被待”了一個月。后來遇到一個華人告訴我,東西要分開放,有一個包里裝些散錢,專門應對搶劫,貴重的東西別帶,護照呢,最好放到酒店。
我沒想到那邊會這么危險。不過,我依然覺得一個人也可以,但要謹慎。當然,一個人旅行,孤單的時候肯定會有,比如訂到一個非常棒的大house,就想,這太適合好友聚會了。不過嘛,一個人的旅行,旅行是在自己身上,感覺腦子轉得快,蹦出的想法多。很多人的旅行,就會有點鬧,自然會關注人群中的事,比如,這個人買了什么,那個人拉肚子啦……
玩出來的事業
去的地方多了,更在乎的是體感,旅行也就越來越個性化、私人化。不經意遇到的房屋中介所,都想進去聊聊,這也是了解當地生活水平的一種方式嘛。我還愛逛當地的市場,尤其是家具、家居店,特別愛買椅子,有時候都要找集裝箱運。所以我現在也做軟裝設計,在上海有一間設計公司,搭檔負責室內設計,我負責補軟裝。
現在我記錄、分享旅行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元和豐富,多維度的短視頻可以讓全球的旅行者聚合。接下來我會去納米比亞,這次是帶工作去,加入“旅行者鏡頭”后,我們要做一個文化獵奇類的視頻節目,記錄部落文化。納米比亞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值得花很長的時間去體驗。
所有的旅行就是——我想玩,想看世界,我不是旅行家,我是旅行生活家。幾年前,遭遇家庭變故,所有的直系親屬相繼離開,命運給了我重新選擇的機會和自由,沒有人干擾,沒有那么多束縛,我可以徹徹底底地為自己而活。
用別人的money去旅行
我每年只一次旅行,每次半年。這有點像那句著名的“這個地方不常刮風,一年刮兩次,一次半年。”是的,資金自然沒有多么充裕,往往是根據上一年財政收入和在路上的支出而定去哪里玩,怎么玩。但今年的這次旅行有點不一樣,這是我的第8次環球旅行,也是我首次接受贊助的旅行。
我當時預想了三個旅行方案——
A:找贊助商。(很順利地找到了,而且是三家贊助商,其中一家贊助了裝備。)
B:這次要走四十幾個國家,可以分成幾小段旅行,我當領隊,招募同行人。這樣領隊費能負擔我基本的旅行費用。
C:如果沒有人跟我走,我的那點小積蓄可以買機票啥的,然后,我可以當沙發客,一路搭車等等。
所以,如果贊助商要求過分,不符合我的預期,我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我不能被贊助商綁架,成為商家的工具。反正這件事肯定要做,只是方案不一樣,玩的方式不同。但我真是太幸運了,這次旅行不僅有贊助,還以我為主導,行程都是自己策劃!
一個跟別人無關的生活方式卻影響了很多人
我最初旅行是為了換個心情,因為遭遇突然的變故,在熟悉的地方很容易觸景生情,那次,旅行的時間比較短,只去了東南亞的5個國家。在途中我遇到一對德國夫婦,他們辭職八個月做環球旅行。之前,身邊有很多朋友嚷嚷要環游世界,但幾乎沒有一個朋友“敢”,依然滯留在“想”的層面上。而這對夫婦用鐵的事實告訴我這樣的方式是可行的,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也是可以做的。
再后來,我就越玩越大,膽兒越來越肥。旅行的時間一再變長,而行程也越來越遠。最有意思的是那次南極之旅。當時本來計劃只到美國,但走著走著就到了南美的最南端烏斯懷亞,然后想既然都到這兒了那就去個南極吧。可是,我需要10萬塊錢來搞定船票等事宜。我去哪里找到這10萬塊呢?當時情況比較緊急,因為船票剩最后一張,我簽證的時間也快到臨界點,我必須在24小時內籌集到10萬大洋。最初想到了眾籌,但時間所迫,只籌到了1500元。所以,我放膽跟三個朋友借,那三個朋友特別仗義,因為有時差,他們都是第二天銀行一上班就馬上把錢匯給了我,沒有問東問西,也沒寫借條。因為他們覺得借給我錢不是讓我有多快還清,而是我幫他們實現了他們的夢想,他們說我實現了就是他們實現了。
我沒想到自己的一個跟別人無關的生活方式卻影響了很多人。其實,這筆錢,一直到今年拉到贊助才還上。
沒有問題只有答案
旅行,讓我體會到前所未有的遼遠與開闊,也體味到前所未有的寧靜和自由。我越來越覺得一切都不再是問題,而是答案。
我玩到第三年,已經走了三十多個國家,有人建議我可以出書了,但是我覺得文筆還需要歷練,而且出書于我而言,是很莊嚴很正式的一件事。直到第五年,那個做圖書出版的朋友又來找我,當時我已經走了五十多個國家,他說:“我先把稿費預支給你,到底出不出你不用有壓力,不出我也認了。”我最終決定開始寫《去吧!去全世界最美的地方》,倒不僅僅是因為這份值得珍惜的信任,是我覺得我可以了,也確實有可寫的東西。但是,我不會把旅行當成事業和賺錢的工具,因為,旅行給予我意外的豐饒更加動人——
快樂。以前會在乎得失,思前想后。做任何事情都是先要想到結果,要么直接跟銀子有關,要么與行業內的聲譽粘連,現在一想有啥可糾結的?
定力。以前遇見事會慌,害怕意外,總是希望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自己能控制的范圍之內,但旅行隨時隨地都會發生意外,誤機、走錯機場、被野生犀牛追……
純粹。內心更干凈。曾經我也為不俗的年薪、傲人的業績自豪,但是那并不全是為了自己,即使為自己也更多的是物質層面。突然有一天,命運把你所有的借口都拿走,你會發現自己根本不需要那么多……
生命無限。世界太神奇了,有那么多不可思議的巧合,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是奇跡。以前覺得這都是瞎掰,在寫小說,現在是途中的慣常。在維也納躲雨的時候遇見一個女孩子,一周后在布拉格的一條人潮涌動的街上又遇到。就是因為那天她穿了同一件上衣,而這件衣服也就僅僅穿了三分鐘,因覺得有點冷,套上了,然后我發現了她,一聊天,又脫了。街上那么多人,這件衣服就是為了讓我認出她才穿上的。這樣的事情太多了……
去旅行,并非趕時髦,更不是要將地圖上那些知名的景點蓋滿了章。我們旅行,是為了自己的心,正所謂“眼界有多遠,心就有多大!”。享受“心”旅行,也許應該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問題1:是九重天還是十里桃林?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夜華與白淺相遇于東海,夜華追至青丘邀白淺共赴九重天,白淺對九重天仿佛興趣缺缺,于是夜華問:“這世人皆憧憬的九重天,你難道一點兒都不好奇?”白淺答:“這四海八荒我沒去過的地方多了去了,那昆侖虛也是聲名赫赫,我不也沒去過!”哎呀,原來帥如夜華君,如果選錯了旅行的目的地,也是可能被拒的哦!所以出門旅行前,我們需要問自己:目的地是哪兒?我為什么要去那兒?“名氣大”可不能成為你的答案!正如白淺的回答,這個世界上我們沒去過且名氣大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我們沒可能一一探訪。
以我自己為例,因為幼時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我迷戀一切有歷史的國度,喜歡一切有故事的地方,鐘愛一切有年代感的人和事,所以國內的各種古鎮,特別是名不見經傳的古鎮成了我的最愛。曾有一次,我去西安看演出,有整整一天的空閑,于是我租了一輛車,跑去離西安城大約1小時車程的袁家村,為的就是看那些保留得不錯的老房子、老技藝,體驗下當地人的老范兒生活。特別令我驚艷的是一家名為“王家茶館”的老式茶館。茶館里坐著的幾乎都是村里的住戶,三三兩兩聚在一處喝茶聊天。伙計在茶客面前擺上一個小爐子,茶客自己煮茶自己喝,茶館里穿梭著為人按摩掏耳朵的人,而廣場的戲臺上,老藝人用陜西話正熱鬧地說著《三國演義》……這茶館其實非常嘈雜,我置身其中卻有種寧靜感,仿佛回到了過去的悠然歲月。
袁家村自然不是什么知名的景點,然于我卻對了胃口,就像性子灑脫不拘的白淺更愛十里桃林。
問題2:要不要準備一枝迷谷枝條?
白淺雖為上神,卻一點兒也不妨礙她是個路癡,即便是去東海參加個宴會,仍然可能將自己走丟了,于是出門前,她找迷谷要了一根枝條確保自己能認路!驚嘆啊!原來這四海八荒早就有了GPS!對我們而言,出門旅行去一個自己一無所知的地方,一根迷谷枝條還是應該備好的!迷谷枝,現在似乎有了一個專業的名詞——攻略。攻略應該怎么做?網上的資訊如此紛繁復雜,到底該如何篩選?我的經驗是:不看描述,只看幫助。
仍然來分享我自己的經驗。去年6月,我做了一次14天的臺灣環島游,我在旅行前,做了一份詳細的攻略。關于臺灣環島的攻略,在網上一搜幾十萬條都有,我要如何從中篩選出對我有用的內容?我用的就是前面那八字箴言,不看描述,只看幫助!
關于景色的描述,我一貫認為見仁見智,你所見與我所見也許相同,但感悟卻一定不同,因此你對于景色的描述于我一點意義都沒有,然你是如何到達這處景致的,你是否遇到過什么波折,這些于我的行程是有幫助的。比如看到很多人說,從花東走縱谷線或者海岸線到墾丁,最好的方式是包車,這樣可以不錯過美麗的景致,而且又不會太累,然我一個人包車成本太高,于是我在眾多的攻略中找到了一條說自己從某寶上找到拼車的服務,問題解決了……
問題3:要不要渡個劫呢?
東華帝君因將三生石上自己的名字抹去了,但心里又放不下青丘的那只小狐貍白鳳九,于是以歷劫為名,下凡去與鳳九享受了一番情情愛愛。如果不渡劫,仙人自然也是可以隨便來凡間逛逛的,然如果只是逛逛,又怎會有那痛徹心扉的記憶?仙人們叫渡劫,我們叫體驗!
旅行中,如果只是走馬觀花,永遠不會成為銘刻于心的記憶,所以,我們還是可以在行程中加入一些體驗型的項目,更多參與當地人的生活,這有助于讓旅行變成最獨特也最美好的記憶。
記得去千島湖時,我在網上查攻略找到一處名為“九咆”的地方,因我生性喜水,便跟朋友開車去了。這是一處開發得非常簡陋的景區,沿著不算陡峭的山巒緩緩登山,沿途能遇到九處瀑布,景觀奇美,游人卻少得可憐。一路上,一只老鄉家的小土狗一直充作向導,跑在我們身前幾步遠的地方,我們停下來看景它也停下來等我們,一路將我們送至山頂。下山時,遇到了小狗主人的鄰居,我們與他攀談,了解這座隱在山里的小村子的詳情,當然也知道了這只小狗的名字叫阿寶。出山時,與阿寶依依不舍,我這次旅行最大的遺憾竟然是包里沒有任何可以給阿寶吃的食物……于是,我默默在心中許諾,九咆,我會再來,再來時我一定會給阿寶帶好吃的。

四年以后,我再度來到九咆,這次我的背包里滿是狗狗吃的火腿腸……因為阿寶這份不一樣的體驗,我對于九咆這個目的地有了不一樣的情感,如果只是隨便逛逛,可能我不會再來一次,但阿寶給我的記憶卻讓我對九咆念念不忘。
和小朋友一起的旅行,行程中當然不能只去孩子喜歡的地方,也要滿足媽媽才可以。而且我們也沒有權利去定義什么才是孩子喜歡的,世界這么大,不能只翻開其中一頁,展示給他多樣性的世界,相信他一定有能力找到自己喜歡的。
示范出希望孩子擁有的美德
帶孩子旅行的交通時間長度,我是循序漸進的,開車、短途飛行和較長的火車。這次去德國是第一次超過9個小時的飛行。行前充分的準備是必須的,可以讓媽媽從容地面對不同的狀況,而這樣的冷靜,同樣會影響到孩子全程的心理狀態和情緒。
平時坐電梯,我們會主動打招呼,慢慢地小孩子就養成了主動和陌生人微笑說hello的習慣。所以在剛上飛機時,同樣也會鼓勵他主動和身邊的乘客還有空乘人員打招呼。因為這樣的舉動,會大大降低孩子的不安感,從而熟悉并喜歡上這個空間。
低齡小孩子的哭鬧,大都來自要求沒有被及時滿足。準備好水壺、小包餅干和糖果,應對機上不能及時送餐的情況;一只小的空礦泉水瓶,解決起飛降落不能使用衛生間的問題;帶好一小保溫杯的熱水,奶瓶和定量的奶粉,可以在短時間沖好一瓶奶,應對孩子因環境變化對喝奶產生依賴的情況。
長時間的飛行,在密閉空間中,小孩的關注力不會太持久。每間隔半個小時我就拿出新的物品,比如,一本小繪本、muji的再生紙畫本和小水彩筆、小玩具車、一小包糖和下載好的動畫片,不同的物品可以幫他維持新鮮感,全程都沒有出現煩躁和焦慮的小情緒。
同樣,我也會同以前自己坐飛機那樣,帶上一本書,在小朋友安靜畫畫、看動畫片或者睡覺時,拿出來看上一會兒,而不是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蘇格蘭作家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說,“保持快樂的習慣,讓一個人擺脫外在環境的支配。”雖然媽媽是世界上最忙碌的職業,但任何時候,也不要放棄屬于自己“一個人”的時間與習慣。
感受未知的美妙
柏林動物園的迷人,超乎我的想象。整個動物園的圍欄設計很巧妙,比如河馬的區域,草坪之間隔了窄窄的水池,綠色圍欄和草坪顏色一致,很矮,只有10公分高,隨著視線微微傾斜,非常完美地將圍欄在視線中隱蔽起來,完全感覺不到和動物之間有界限。雖然在市中心,但靜得可以聽到犀牛和河馬的呼吸聲。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這樣的氣場,總是讓我有種置身于肯尼亞草原的感覺。
因為圍欄的巧妙設計,小孩子不用被抱起來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動物,可以專注地看很久,家長和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動物園的樂趣。動物園里面有一個petting garden,墻上有可以投幣買到糧食的機器,食物可以來喂里面的小羊。小動物像奈良的小鹿一樣,一點也不怕人。Lucas在里面和其他的小孩子們一起,被小羊追逐著,尖叫著,開心地跑來跑去。
這是我第三次來柏林,如果沒有帶Lucas,我應該是沒有機會來動物園的,依然會去打卡那些網紅咖啡館和博物館。我在想,這個動物園如此打動我,有一部分是來自對它的未知感,讓我全身心地體會這個陌生的環境,并享受到意料之外的驚喜。
游樂場天堂
柏林被稱作“游樂場天堂”,通常步行10分鐘就會有一個露天公共游樂場。到達柏林當天的下午,我就帶Lucas去了教堂后面的小游樂場。里面有七八個小孩在玩,開始時,Lucas既有看到游樂場的興奮,也有對陌生環境的猶豫。這時我表現出對新滑梯的興趣,并主動和游樂場中其他的小朋友打招呼。這樣的行為很快就感染到他,十幾分鐘后Lucas就在滑梯上玩起來了。沒過一會兒,就發現他已經可以主動和別的小朋友說話了,完全沒有擔心過的語言障礙。小孩子之間就是有神奇的魔力,說著不同的語言,也可以心領神會地玩起來。
在柏林的每一天,只要路過這樣的露天游樂場,我都會讓他玩上一陣。給他粉筆在廣場自由地畫畫,手上沾滿各種顏色,弄得小臉上也是;在噴泉中跑來跑去,渾身濕透也沒有關系;帶著小桶在泥坑里挖土,衣服都臟臟的。比起華麗的主題樂園和電子屏幕,孩子更需要體會真實的觸感,需要現實中的游戲。
從舊的模式解放
柏林有一個博物館島,是我每次都會去的地方。但這次我們先到達的是美術館商店,索性先讓小朋友在里面逛了起來。商店中,把畫做成了各種衍生品,冰箱貼、明信片、雨傘和小玩具,豐富的樣式讓孩子一下子產生了興趣。
逛完商店,開始正式參觀。出乎意料的是,他很快就認出剛才在明信片上看過的畫,告訴我他看過這幅畫。很巧的是,遇到了一個爺爺正坐在椅子上對著一幅畫畫速寫。我就問Lucas想不想拿出本子畫,他饒有興致地趴在地上畫了起來。爺爺和他相視一笑,旁邊博物館的導覽人員看小孩子在畫畫,也很熱心走過來,用英文問他畫的是什么,還表揚他畫得真好。因為孩子的存在,讓我感受到更多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和熱心。
舊國家畫廊的重量級作品應該是愛杜爾·馬奈的《在溫室花園里》,我帶著Lucas去看這幅畫,希望他可以多看一會兒。但他非常強烈地拒絕我,包括我讓他去看我喜歡的Monet的風景畫,他也一點興趣都沒有。我變得有點急躁,就在我們準備坐電梯出去的時候,他看到了臨近電梯口的一幅畫,表現出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主動問起我來,我卻說不出來作者。于是,我用維基百科來查。
我也終于靜下心來和Lucas一起欣賞起這幅畫。通過資料,我了解到這位藝術家很喜歡描繪婦人、小孩和大自然。果然,孩子是最好的老師,幫助我們從舊的模式解放,從前我只會看喜歡的那幾位藝術家的作品,這次才有機會了解到不同角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