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雪
7月27日,繼2009年的《建國大業》和2011年的《建黨偉業》之后,“建國三部曲”系列第三部《建軍大業》在內地公映,8月3日在中國香港及中國澳門上映。影片由中影和博納影業出品,香港知名導演劉偉強執導,韓三平擔任總策劃及藝術總監,黃建新監制,劉燁、朱亞文、黃志忠、王景春、歐豪、劉昊然、馬天宇等一眾青年演員出演。
作為向建軍90周年獻禮的主旋律電影,《建軍大業》延續了前兩部《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鴻篇巨制、磅礴大氣的風格,起用演員中的“新鮮血液”去貼近歷史人物青年時代的風采,展現出“正能量、正青春”的整體氣質,影片展現出的青春熱血、家國情懷和英雄精神是中國電影人向建軍90周年的莊重致禮。
截至8月7日,《建軍大業》上映12天票房超過3.3億元。其將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探索又推進了一步,并作為“建國三部曲”之一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清晰烙印。
“讓故事的流淌一氣呵成”
7月22日凌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在朋友圈發文,為即將上映的《建軍大業》壯行。文中談及2013年時任中影董事長韓三平提議拍攝《建軍大業》,張宏森開玩笑地說:“你真拍我跟你急!”
一句玩笑話透露出拍攝《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不易。面對歷史、面對現實、面對藝術、面對觀眾——《建軍大業》和前兩部一樣,從醞釀籌劃那天起就背負著沉甸甸的責任。
中影董事長喇培康介紹《建軍大業》背負的使命——2017年是建軍90周年,中影作為一家國有企業,除了拍攝商業大片和中低成本影片,還承擔著配合黨和國家重點工作、重點影片拍攝的重任。
于是,一部講述中國革命軍隊誕生歷史的主旋律電影應時而生。影片一開始就將觀眾帶回那個血雨腥風的歲月。1927年4月12日,上海爆發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批黨員干部被屠殺。共產黨人拿起武器,在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等人的領導下,先后發動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一支全新的強大的人民軍隊誕生了。
為什么從“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講起?黃建新說這正是導演劉偉強的高明之處。很多人會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有一支軍隊?劉偉強就拍了“四·一二”。“四·一二”是國民黨的一次清黨反共政變,國民黨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共產黨人才意識到一定要有自己的軍隊。“這么復雜的事情導演用故事的手法講清楚,這是非常了不得的,而且電影拍得好看。”
在黃建新看來,“建軍”與“建國”“建黨”是一脈相承的,是一個國家所必備的三個要素。“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沒有政黨就不會有現代革命的誕生,也就不會有現代國家的誕生。而一個國家的強大不能沒有軍隊,這是政治大結構里必備的條件。包括美國、蘇聯也都把這三個要素拍全了。”
《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上映時,不少觀眾曾批評影片像是歷史事件的拼接,敘事碎片化。《建軍大業》會不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對此黃建新表示,《建國大業》講述的是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建黨偉業》講述的是從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共十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兩部影片歷史跨度都非常大,拍攝難度可想而知。而《建軍大業》的核心事件都集中在一年內。“相比前兩部電影,《建軍大業》有更強的故事性,因為它有核心事件。”黃建新說。
“超越前兩部,跳出碎片化拼接,get到一個牛光閃閃的敘述”是《建軍大業》的目標。正如張宏森在朋友圈發文中寫道,“討論中說,雖然還要面對浩瀚史料,還要從史料中披荊斬棘,但劇本要求我們的就是敘述、敘述、敘述!打破前兩部的碎片組合,讓故事的流淌一氣呵成,保全電影的完整時態,讓電影更像電影。”
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探索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導演都是韓三平和黃建新,而這一次他們卻退居幕后,由以擅拍動作、槍戰片著稱的香港導演劉偉強執導《建軍大業》。
“《建黨偉業》到現在時隔6年,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不能沿用‘建國‘建黨的模式來拍‘建軍,我們決定請一名香港導演來拍,因為香港導演的商業意識很強。”喇培康對于起用劉偉強給出這樣的解釋。
選定劉偉強之初,內地和香港電影圈曾議論紛紛,很多人擔心對黨史、軍史不熟悉的劉偉強能否擔此重任。黃建新對此表示,“一個好劇本是可以由任何一個導演完成的,不是一定要本地導演才行。香港導演在他們的職業生涯里永遠直面市場的挑戰,‘電影語言也一直與時俱進,跟觀眾建立更密切的敘述關系,這比大陸導演走得更快,因為他們始終為生存而努力。”
劉偉強則給出這樣的回應,“很多人覺得香港人不懂這段歷史,但其實我們書本里是有寫的。他們找我來拍《建軍大業》說明他們現在更加開明,當下的電影市場戲路很寬,香港導演也可以拍紅色題材電影。不管什么題材,拍一部好電影是我最終想要的,我拍就要拍得好看一點。”
為了拍好這部電影,劉偉強用了一年半時間學習各種史料。黃建新感慨劉偉強至少看了幾百萬字的史料,“香港導演的學習精神高于我們,有這種精神才能把電影拍好。”
劉偉強的加盟給《建軍大業》帶來了一些與傳統主旋律影片不一樣的東西。黃建新表示,劉偉強執導《建軍大業》的電影語言非常現代,讓大家更喜歡。在近日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的《建軍大業》研討會上,解放軍藝術學院副教授詹慶生也表示,《建軍大業》里南昌起義開始前的一段戲,帶有非常明顯的香港類型片的痕跡,包括戰爭戲里慢鏡頭的運用,是一種把英雄主義推向極致化的方式,融入了導演劉偉強的個人風格。
也許是被問及“為什么起用香港導演”太多次了,黃建新在電影上映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不要再老是區分內地導演、香港導演和臺灣導演了,這個概念早已過時了。“我們從1992年第一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開始就已經不分了,大家在一起工作就是一個團隊,美國電影的導演也不一定是美國人,吳宇森、劉偉強、陳可辛都去拍過。”
中影不僅是《建軍大業》的第一出品方,同時也是影片的發行方。影片上映前,董事長喇培康和趙海城、周寶林等幾位副總經理親自帶隊,兵分五路,在兩天內前往成都、重慶、濟南、天津、廣州、深圳、鄭州、長沙、哈爾濱、沈陽等10個重點票倉城市推介影片,讓影片拿到足夠的影院排片。為了招徠年輕人的關注,《建軍大業》甚至在海報中打出“中國版的漫威”這樣的字眼。
青年演員的淬煉與洗禮
《建軍大業》再次開啟了“數星星”觀影模式,明星云集,媒體口中的“小鮮肉”扎堆。黃建新透露其實他們曾經準備過另外一個方案,由一批35歲到40歲之間的更成熟一些的演員出演,但劉偉強的一句“青春是無法表演的”一下子把黃建新說服了。
粟裕19歲,林彪19歲,鄧小平20歲,聶榮臻24歲,周恩來29歲,葉挺30歲,毛澤東年齡稍大也才33歲。革命先輩們當年都是熱血青年,因此《建軍大業》精選了一大批年齡相仿的演員,來詮釋先輩當年青春激蕩的風采。
選角的過程慎重而嚴苛。黃建新介紹,導演組把革命領袖們當年的照片找出來,他們當年都非常帥氣,氣度非凡,用現在的說法全是“小鮮肉”。然后再把現在的年輕演員未經修飾過的照片也都貼在墻上,每一人物貼五個候選演員,確定合適的就立即發出邀請。
《建軍大業》發出的邀請得到了熱烈反饋,很多年輕演員不計報酬參演。黃建新說,這與影片題材有關系,飾演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是非常有魅力的事情,對于任何一個演員來說都很難拒絕。
“通過制作這部影片,我們扭轉了對年輕演員的一些不良看法。”喇培康說,“以前我們覺得他們演技差、耍大牌、要價高。但拍攝這部影片,年輕演員們都經過了極為嚴格的軍事訓練,片酬很低,毫無怨言。”
電影開拍前,片方特地組織年輕演員在八一電影制片廠的訓練場上進行專業級軍事訓練,當時平均氣溫35攝氏度以上,年輕演員就在太陽底下曬著,騎馬、打槍、匍匐前進等一項項訓練著。
在以往的諸多主旋律影視作品中,人物臉譜化、黑白分明是常事。但在《建軍大業》中,這些年輕演員展現了歷史人物的另外一面——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看過影片后,很多觀眾覺得朱德形象很顛覆,與以往影視作品中忠厚長者的形象大不一樣。劉偉強表示這其實符合歷史史實,“朱德、周恩來等人都是留過洋的,很時髦,他們身上有一種很厲害的魅力。”
影片中加入了很多領袖人物的生活化場景。比如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前與楊開慧分別時的兒女情長,周恩來與革命戰友的擁抱,葉挺親自下廚做飯犒勞一起拼殺的兄弟等等。
“一個沒有青年的事業是沒有前途的事業,中國電影不可能不給青年人留出上位空間。他們不是媒體命名的小鮮肉,是中國電影亟須的青年演員。”正如張宏森在朋友圈發文中所說,要相信中國電影,相信中國年輕的電影人。劉偉強說,看見這些年輕演員就覺得他們是中國電影的新希望,“年輕人就要磨煉,他們不能用替身,臺詞要念好,拿出拍戲的精神出來,這是我們要訓練他們的東西。”
文武戲都要“有勁兒,有力量”
劉偉強將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加入影片后,又用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秋收起義三場著名戰役將整部電影串聯起來。影片以大篇幅描繪了三場戰役的過程,僅南昌起義一場戰役的拍攝鏡頭就近3000個,最終整部戲的戰爭戲份占全片近40%。
《建軍大業》上映后,很多觀眾對影片的戰爭場面印象深刻,紛紛表示超越了以往國產戰爭片的場景。黃建新表示,這次的拍攝團隊并非拍攝戰爭片的團隊,但他們不斷學習總結經驗,創造出新的手法。“我們最傳統的拍攝戰爭片的團隊是八一電影制片廠,這次因為特殊原因劉偉強希望起用一支新團隊完成他對戰爭場面的美學追求。因為方法不一樣,可能結果也不同,導演追求的就是這個。”
為了達到想要的視覺效果,劉偉強和攝制組不斷創新,力求用工業化的制作水準完成一部高質量的戰爭片。“以前電影看過的點我就不拍,拍過的場面我就不拍,要讓觀眾看到他們從來沒有看過的東西。”劉偉強說。
在影片中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南昌起義一戰爆炸后火焰躥升至三層樓約十余米高的鏡頭;還能看到劉偉強絞盡腦汁,設計出攝影機、搖臂、航拍器、GoPro等11個機位,全方面多視角呈現的激烈戰斗場面。另一場三河壩戰役中,劉偉強創下單鏡頭200炸點的紀錄,200個炸點同時炸飛,帶來強大的視覺沖擊和內心震撼。
“我希望改變一點點,就是讓觀眾看起來有勁兒!不單單是武打,文戲也要有‘炮,要看起來非常有力量。”劉偉強用“有勁兒”這個通俗的詞匯概括他對影片的追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點評說,從場面來看,劉偉強采用了比較夸張的手法,用大強度的爆炸、大場面烘托了氣氛,在傳遞歷史真實的同時,也對當下年輕人很有教育意義,告訴他們如何從歷史中獲得激情,獲得力量。
拍攝如此宏大的戰爭場面需要動用的人力資源也是驚人的。黃建新介紹,《建軍大業》一共拍攝了4個半月,場次147場,動用人力十幾萬人次,片尾字幕上至少有2000個人名。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都是主旋律商業大片。黃建新說,好萊塢大片同樣有“主旋律”的概念,弘揚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大家很愛看。“所以‘主旋律本身沒有問題,關鍵是要把電影制作水準提升上去。中國電影進入工業化時代才十年時間,要相信中國電影,給中國電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