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展
7月28日,由陳奕名擔任總制片人,青年導演李印執導,李幼斌、施京明、劉金山、劉威、米學東、張光北、魏一等主演,中國廣播影視音像出版中心等單位出品的抗戰劇《決戰江橋》順利收官。該劇講述“九·一八”事變后在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的帶領下,黑龍江省軍民同仇敵愾,齊心協力打響抗日第一槍的故事。
《決戰江橋》并非大制作,演員陣容除老戲骨李幼斌外,也無一線明星加盟,但自開播以來該劇收視率穩步提升,CSM媒介研究52城平均收視率排名第6,截至8月7日網絡總播放量12.6億次,微博#決戰江橋#話題閱讀量98.1萬次。陳奕名表示,該劇資金主要投放于制作階段,并未刻意做宣傳,微博上的話題、鬼畜視頻等都為網友自發制作。
這樣一部質樸的抗戰劇究竟為何贏得觀眾青睞?“關鍵在于主創對人物細節的把握。” 陳奕名說。
基于歷史打磨人物
《決戰江橋》在網絡播放時,彈幕中的許多網友將李幼斌飾演的馬占山與李幼斌在《亮劍》中飾演的李云龍做比較。對此李印認為,相較李云龍,馬占山更加接地氣,“一是因為他不是正規的軍校出身,本人只有170左右,精氣神兒像鷹一樣,騎馬挎槍打天下;二是他充滿東北人身上特有的義氣,在劇中與下屬稱兄道弟,和老百姓一起蹲在田間地頭聊天等,都與他本人的氣質相符合。”這些抗戰英雄身上的鮮明特點,也是制作方決定重點展現該人物的原因。
陳奕名告訴《綜藝報》,主創在人物塑造方面著力較多,拍攝階段李印還在一次次調整劇本,“不僅是主角馬占山,其他角色也都進行了細致打磨,一些人物是靠導演在二度創作的過程中變得深入人心。”
劇中人物許三響被設定成一個會唱二人轉的抗戰者,他與孫大江日常嬉笑怒罵,像一對“歡喜冤家”。他曾承諾孫大江,勝利后要為其唱二人轉,當得知孫大江犧牲后,許三響悲戚的二人轉聲響起。“拍攝這場戲時,很多在場的工作人員都哭了,”陳奕名說。
李印表示,“拍抗戰戲不是拍戰爭場面,而是怎樣在戰爭背景下去創作人物,把人物的每個特點細化,進而打動觀眾。”
“真實感”賦予“主旋律”深刻內涵
當被問及主旋律作品如何“取悅”觀眾時,陳奕名解釋道,“很多老百姓對于‘主旋律有誤解,認為就是‘假大空。其實并非如此,如何讓大眾深刻領悟到主流三觀,是要通過劇集的真實感去展現的。”
李印表示,自己擅長拍攝戰爭中某個人物面對生死離別時的真實狀態,而這種狀態往往會傳達給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抗戰題材是為了反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從而讓人們意識到和平年代的可貴,從內心深處反思戰爭帶來的傷痛。
《決戰江橋》中展現了兩個立場不同的年輕女性——愛國名將壽山之后海蘭和日本女孩櫻子,如果沒有戰爭和國家層面的矛盾,兩人本可以成為要好的朋友,最后卻因戰爭而成為悲劇。“海蘭這個角色在網上很招‘黑,但她是個普通人,并非睿智的特工,只是不巧被人利用了,網友對此的看法過于偏激。”李印說。
陳奕名表示,“恰恰因為有很多人判斷一件事經常停留在非黑即白層面,才讓我們感受到肩上的責任,希望能通過作品表達、傳達更深刻的思想內涵,引發大家思考。”
戰爭不只會給普通人帶來傷痛,同樣也會給經歷戰場洗禮的軍人留下心理創傷。劇中設計了一條學生兵的情節線索,李印表示,“可能一些年輕人在沒上戰場前都在喊棄筆從戎、報效國家,但當真正上了戰場,槍響之后,看著身邊曾經同窗的熟悉身影忽然倒下,沒有經過生死考驗的新兵內心會瞬間崩潰。我拍這場戲就是為了讓人們意識到戰爭的殘酷。”
《決戰江橋》投資成本5000多萬元,制作環節占比最大,宣傳投入很少。陳奕名認為,做電視劇依然是品質為先,好作品一定會得到觀眾認可,“流量演員和小鮮肉不是制勝法寶,找到對的演員演對的人物,做有品質的作品才是硬道理。”
對話《決戰江橋》導演李印:歷史真實與藝術加工的平衡術
《綜藝報》:作為導演,如何豐滿劇本中人物?
李印:在拿到一個劇本之后,我會根據人物的不同身份,去揣測人物的整體行事風格和思維邏輯,比如土匪、高級知識分子和士兵出身的將領指揮策略和待人接物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除此之外,有歷史依據的戲,還是要尊重歷史真實,比如《決戰江橋》中雖然馬占山是主角,但是不代表馬占山就是天下無敵、打不死的神。
《綜藝報》:《決戰江橋》這部作品在處理歷史真實和藝術加工的平衡時,有沒有經驗可以分享?
李印:編劇崔富強負責歷史真實部分,劇本總監馬德林負責藝術加工,增加可看性。崔富強是江橋研究所的一名文職人員,《決戰江橋》的劇本他寫了十幾年,有一定歷史積淀。但是他的劇本更偏向于單線時間的敘事,趣味性、豐富性比較弱,要把文字變成觀眾能夠感興趣的視覺化影像就需要藝術加工,對每個事件的節奏和發展進行把控,對此,馬德林貢獻了更多力量。
但即使是進行藝術加工,創作團隊也沒有天馬行空地想象,而是落到實處翻閱很多史料,我們也和馬占山將軍的后人進行溝通,了解到一些歷史書籍中記載不到的故事,加了其他的人物線。
《綜藝報》:除了魏狗子、趙仲仁這些真實存在的人物,有沒有虛構的人物?
李印:當然有完全戲劇構想的功能性人物,比如在劇中飾演暗中監視馬占山的女性臥底馮雪茹,這個女性角色在歷史資料和書籍中是找不到的,但趙仲仁的行事風格和立場,歷史中有詳細記載,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會在馬占山身邊安插自己的臥底。而馮雪茹和趙仲仁之間又有一種脅迫關系,這會增加情節的可看性。
《綜藝報》:片中的戰爭場面是否用了特效?
李印:為了保證戰爭場面的逼真,大場面上沒有用特效置景,我們是1:1還原真實場景的。最后搭好的戰爭場面有兩個足球場那么大,光挖戰壕就用了一個月時間,每個碉堡都是真正的磚瓦壘起來的。當然,在拍攝過程中,因為群演的數量、環境的展現空間等局限不能完全還原真實歷史中的戰爭場面,難免有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