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楊
由東方娛樂原創出品的大型戲曲文化類節目《喝彩中華》正在東方衛視熱播。《喝彩中華》接棒《詩書中華》,是東方娛樂集團“中華系列”原創節目第二彈。該節目第二期CSM媒介研究35城收視率0.79%,同時段排名第四,截至8月7日,微博#喝彩中華#主話題閱讀量2560.2萬。
在《喝彩中華》節目中,觀眾不僅看到了豫劇、晉劇、布袋戲、木偶戲等傳統戲曲劇種,還看到了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演繹現代京劇、搖滾大鼓、京歌等新穎的戲曲表達形式。在節目的致敬經典環節,昆曲大師蔡正仁、京劇界“鼓王”王玉璞等國寶級老藝術家登臺表演更提升了節目的藝術性。
《喝彩中華》節目引入“喝彩人”的概念,以每位喝彩人登臺表演戲曲節目,講述自己的戲曲人生故事,并結合戲曲文化科普的形式,實現對戲曲藝術的喝彩。該節目由演員徐帆、京劇演員王珮瑜、90后青年歌手霍尊、主持人程雷組成觀察團,與現場300位觀眾一起為舞臺上的喝彩人喝彩。節目通過類達人秀的電視表現手段,旨在讓更多的年輕觀眾發現戲曲的魅力,關注戲曲、喜歡戲曲。
研發著眼戲曲推廣 選角立足戲曲傳承
“《喝彩中華》節目的研發階段,我們一直在梳理這個節目要展現什么、表達什么。”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中心、東方娛樂獨立制作人《喝彩中華》總導演王昕軼表示,“中國戲曲的傳播現狀是熱愛戲曲的戲迷對此非常專注,但是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戲曲,更不知道中國戲曲多好看。綜合考慮東方衛視的收視群體是普通觀眾而非戲迷票友,最終我們明確《喝彩中華》節目就是要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這個節目接觸戲曲、觸摸戲曲、了解戲曲。”
如何找到吸引觀眾的喝彩人,是《喝彩中華》導演組面臨的第一個考驗。導演組通過電視宣傳片和網絡通道征集喝彩人的同時,還派出十幾個選角組負責征選節目選手。選角組尋找選手主要有三個渠道:在互聯網上,通過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尋找戲曲相關的熱推;邀請地方院團推薦人選;導演直接到地方院團蹲點尋找。“表演京歌《少將軍》的‘00后魏天澤就是選角組在網絡熱搜發現的,節目中呈現的很多戲曲絕活都是導演們在地方院團深挖邀請來的,有些戲曲絕活甚至即將失傳。”《喝彩中華》節目執行總導演李韻華介紹。
才藝精湛,故事感人是導演組挑選喝彩人的標準。“喝彩人的才藝表演是否精彩,能否表現戲曲之美,這是我們選角的第一要素。然后我們才會深入了解選手的人生故事,”《喝彩中華》節目執行總導演羅曉輝說。《喝彩中華》節目中,蒲劇演員姚飛龍的舞臺表演和人生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他曾因訓練時的意外事故導致顱骨碎裂,幾近癱瘓,但仍堅持夢想,最終重返舞臺。在羅曉輝看來,姚飛龍的才藝和人生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的戲曲導演到山西蒲劇團挑選手,姚飛龍由于才藝、絕活很獨到,被導演看中。當時,姚飛龍并沒有提及他曾經的經歷,細心的戲曲導演發現姚飛龍頭上有一處沒頭發,于是聊出了他的戲曲人生。”王昕軼強調,“選手的故事必須和戲曲有關才會在《喝彩中華》的舞臺上呈現,且故事要有正能量,體現中國精神。”
為保證節目質量,《喝彩中華》導演組會反復討論選手的情況。有選手報名或導演挖掘到選手,選手導演首先會整理選手的基本資料,內容包括:選手的基本情況、表演的節目內容以及選手之前的表演視頻。其他導演就選手的看點,作品有沒有包裝升級的余地,適不適合在這個舞臺上呈現等方面展開討論。
《喝彩中華》主創團隊致力于將中國戲曲打造成可以全民欣賞的流行藝術,所以該節目的重點不在于喝彩人之間的PK,而是觀眾是否接受喝彩人的戲曲表演,是否喜歡喝彩人的戲曲表達。導演組將喝彩人能否晉級的評判權交給觀眾,由觀眾投票決定誰能登上最終的“夢想之夜”舞臺。同時,每位觀察員有一次一票直通的特權,代表自己的審美和對藝術的引領,讓自己喜歡的喝彩表演直通“夢想之夜”舞臺。為了解90后觀眾觀看戲曲的切入點,導演組特別邀請了90后歌手霍尊為觀察員,“我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接觸戲曲,霍尊作為90后代表闡述年輕人對傳統戲曲的觀點和看法,這很重要。”王昕軼解釋。
電視化適度包裝傳統戲曲多元素跨界融合
王昕軼認為實現現代電視手段對傳統戲曲的時代表達,令其更符合當下審美,是《喝彩中華》節目要解決的難題。
“《喝彩中華》不是展現戲曲最高表演水平的節目,但它是電視化包裝下呈現出的一種很吸引人的戲曲表現形式。”王昕軼介紹,《喝彩中華》的節目創新體現在:首先,導演組就戲曲音樂、戲曲舞臺呈現進行了新穎的包裝;其次,節目突出了人物塑造,以共通的情感將喝彩人與觀眾相連接;再次,節目中潛移默化地科普了戲曲知識。
《喝彩中華》對節目的包裝是有選擇且適度的。“傳統的戲曲,例如絕活、小劇種的戲曲我們基本上是不包裝的,讓它們以原始的、原生態的狀態呈現;我們包裝的是戲歌類。例如京歌《少將軍》,它既有傳統唱腔,又有現代的元素,我們就可以用現代的舞臺呈現方式去展示它。”李韻華介紹。
此外,《喝彩中華》還對傳統戲曲音樂進行了多元素跨界融合和詮釋。例如,用西洋樂、管弦樂、電聲樂演繹傳統戲曲等。王昕軼介紹,阿卡貝拉這個節目導演組整整交流修改了一個月。阿卡貝拉之前的表演更偏向音樂的形式,表現的京劇唱段比較少,《喝彩中華》是戲曲節目,要把戲曲元素放大,同時又不失阿拉貝拉的味道,導演組就要考慮哪些戲曲選段適合用阿卡貝拉表現,同時,選用的唱段還要令觀眾耳熟能詳。經過反復斟酌,節目選用了《經典現代京劇串燒》。
針對不同的喝彩人,節目組會為他們量身打造舞臺呈現。王昕軼以蒲劇演員姚飛龍為例介紹,按照傳統戲曲表演的要求,姚飛龍是需要畫紅臉的,但是導演組考慮到他要講述自己的故事,如果畫上臉譜,觀眾就看不到他的表情;服裝上,如果穿便裝蒲劇表演的精彩度又會衰減。最終,走上舞臺的姚飛龍沒化面妝,但是卻穿了全套的戲服。
“為了達到傳播和推廣戲曲藝術的目的,《喝彩中華》采用了電視綜藝化的呈現方式,這樣會‘犧牲一些藝術性,但是我們保證不去傷害藝術。”王昕軼解釋,“戲曲是需要鋪墊、需要起承轉合的表演藝術,但是電視節目開場就得下猛料,且全程高能。所以,電視呈現的節目時長比現場錄制的時長要短很多。《喝彩中華》希望精心編排、剪輯的戲曲精粹節目會成為拋磚引玉的一個‘鉤子,吸引觀眾去自發搜索原版戲曲,從而喜歡上戲曲,熱愛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