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彬
在影市炙熱的暑期檔,8月4日登陸全國院線的《龍之戰》在幾部國產主旋律戰爭片中略顯“特別”。影片沒有大牌明星,沒有炫酷特效,由“老戲骨”劉佩琦領銜“跨界演員”曹云金及一眾非流量演員,演繹晚清時期的民族英雄馮子材率領“廣西狼兵”,在各種不利條件下頑強抗擊法軍,最終取得重要勝利的故事。
《龍之戰》取材自中國近代歷上著名戰役“鎮南關大捷”,是這場戰役首次被搬上大銀幕,也是制作方CCTV-6電影頻道首次邁向院線之作。
一直以來,改編自歷史著名人物的影片很難讓觀眾滿意。馮子材是晚清時代的傳奇人物,為達成對其更好的銀幕呈現,此次電影頻道歷經10多稿劇本打磨,歷時3年完成,耗資4000萬元,以扎實嚴謹的態度展開制作。在今年第二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傳媒關注單元,《龍之戰》獲得最受傳媒關注男主角及組委會特別榮譽。
用故事情節“立人物”
對于《龍之戰》導演高峰來說,在這部塑造中國近代民族英雄馮子材的影片中,人物是劇本創作的重中之重。劉佩琦在片中飾演的“萃帥”馮子材,是治軍有方、性情堅毅果敢的老將軍。“手握倭刀的他一身戎裝、滿腹豪情,誓將外寇逐出神州大地,同時也深諳官場之道,是很有光芒也有復雜性的人物。”
高峰介紹,《龍之戰》劇本創作時并未按照同類型影片慣例先給人物定位,而是反常理“出牌”,用故事情節推動人物性格塑造。高峰認為,“在情節推動過程中,讓人物的心理支點合理后,人物塑造自然就出來了。”為了讓馮子材的形象立起來,主創團隊前后經過兩年時間打磨劇本,最終給這個人物設置了“三斬”來展現他多元化的性格——一斬北非雇傭軍,為消除老百姓認為法軍不可戰勝的恐懼心理;二斬貪官,以祭軍紀;三斬愛子,亦為整頓軍紀。高峰強調,“設置這三斬,并不是要表現馮子材的清廉和秉公執法,而是因為情節推進必須要讓人物這么做。”“斬子”前后對“洋火”的態度變化等細節也都增加了這個人物的層次性。
影片中另一個亮點人物是虛構角色——馮子材之子馮相賢。作為相聲演員,出演馮相賢的曹云金雖然之前出演過一些影片,但大都為戲份不多的喜劇配角,此次是首次出演正劇角色。他飾演的“萃帥”之子能文能武,有智謀有膽識,舉手投足間投遞出傳統氣質,有質量的表演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他與劉佩琦對手演繹的中國古典式父子情深頗具看點。高峰告訴《綜藝報》,讓自己意想不到的是,曹云金在拍攝現場還給導演、服化道組“上歷史課”。“他學習過曲藝等傳統文化,知識面很廣,給我們講解了不少清朝待人接物、禮儀、穿衣著裝等知識。”
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結合
作為戰爭片,戰爭場面拍攝尤為重要。高峰告訴《綜藝報》,《龍之戰》的三個主要戰斗場景,包括爆炸場面和溶洞中水上水下的戲份,基本都是現場拍攝完成。因為時間原因,鎮南關遺址已無法取景,為了讓觀眾更真實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歷史環境,影片中的鎮南關喀斯特地貌、溶洞以及各關卡設置等很多場景,都是根據史料記載按照比例在影棚內還原搭建的。
拍攝戰爭戲份時,劇組一般都是“先確定劇情需要什么樣的爆炸效果,6個機位架好之后,讓炮火炸一遍,然后根據反饋進行調整,再炸一遍”。除了爆炸效果以外,有大量演員出演的戰爭場面,更強調各部門協同作業。“用真實拍攝的內容加上每一個細節都一遍遍反復過,力求扎實,確保體現出戰爭大片中壯烈場面的視覺震撼。”監制董瑞峰舉例,“影片最后是一場大規模的肉搏戰,清朝萃軍及淮軍這一部分,都是大量群眾演員實際出演的。”
影片在戰爭道具上也力求高品質。拍攝之前,廣西鎮南關博物館為影片提供了大量參考史料。劇組在充分研究資料之后制作了道具。高峰介紹,“片中30多門大炮都是道具組根據當時的歷史史料設計制作的,基本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包括機關炮、四連炮、連阻槍等。”董瑞峰表示,影片中法軍的服裝、戰斗中使用的大象元素都是由美術部門認真研究歷史之后設計的。
細節扎實與整個劇組的創作態度分不開。高峰告訴《綜藝報》,為拍攝銀幕上僅出現了幾分鐘的溶洞戲,劇組花了一整天時間。“溶洞里不通風,為拍攝水下水上的戲,需要點很多柴油火把。拍攝完成后每個人的臉上和身上都是黑的,有人帶了三四層口罩,最后口罩也全都黑了。”
歷史題材影片常見的一大難點是如何把握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間的關系。《龍之戰》既有真刀真炮的實戰戲份,也有在酒窖內燃起“火龍”的藝術化處理。高峰表示,這種亦真亦假的故事情節,能讓觀眾在觀影時潛移默化接受其“真實性”,“只要把細節做好,支撐住情節發展,就能讓觀眾一點點被感染、被代入。”
找到與主流觀眾的情感共通性
電影頻道作為唯一的國家級上星電影頻道,需要承擔社會責任,之前拍攝的眾多電視電影都以革命歷史題材為主。作為電影頻道制作的首部院線影片,《龍之戰》雖是主旋律類型,為爭取更多觀眾進入影院,也需要“進行類型片的包裝”。拍攝時,《龍之戰》的定位首先是戰爭動作片,然后再強調歷史史詩格局。“劇本中加入了很多類型片的元素,”董瑞峰表示,“越是主旋律影片,越要跳脫出常規的敘事模式。”
對于主旋律影片如何爭取年輕的主力觀影群體,董瑞峰認為,需要尋找與年輕人現代思維相同的精神內容才能打動他們。“馮子材在鎮南關面臨的敵人太強大了,對他來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他還是抬著棺材上戰場。對于現在的年輕人而言,能從這種面臨困境的挑戰中找到感情上的共通性。每個人在人生中,都可能面臨一場鎮南關之戰。”董瑞峰稱馮子材為清朝“CEO”,“為了打勝這場仗,他必須要整合各種資源,包括敵人、家人、朋友、同僚、上級、朝廷”,影片希望用現代人的思維模式,讓年輕觀眾在觀看時能代入到影片所講述的人物思想中去。
《鳴梁海戰》2014年在韓國上映時取得1350億韓元的成績,董瑞峰將《龍之戰》對照這部影片做了分析,“《鳴梁海戰》成功的原因在于金融危機之后,整個韓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所有人,與影片中李舜臣面臨的困境相同。”影片中李舜臣面對強大的日軍之所以能取勝,靠的是頑強不屈的精神。《龍之戰》也力圖“找到這樣與年輕觀眾心意相通的創作點,以此打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