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傳琦
摘 要: 針對MOOCs這種新興的遠程教育方式,分析我國傳統醫學:中醫對其的適應性。在MOOCs基本特征、中醫多元化教學方式、中醫遠程教育表現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和探討。多門中醫藥線上課程大受歡迎,讓人們看到了中醫對MOOCs等遠程教育的適應性較強,但是由于中醫藥某些方面的特殊性,也存在諸多不適的因素。借助于一些新技術,能讓中醫藥在MOOCs等遠程教育的道路上克服不適,為中醫藥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
關鍵詞: MOOCs; 中醫藥; 遠程教育; 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7)08-55-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aptability of MOOC, a new approach of distance education, to 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OOC,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of TCM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CM distance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Many online courses of TCM are popular, so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tance education is suitable for TCM, such as MOOC. However,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in some aspects of TMC, there are many uncomfortable factors. With the help of some new technologies, the distance education such as MOOC can overcome the discomfort in TMC teaching, and provide a new way for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MOO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tance education; adaptability
0 引言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從2007年出現以來,呈井噴態勢普及,自2013年進入中國以來,國內很多大學已經或正在與edX、CourSera、UdaCity三大平臺展開合作。2013年5月21日,edX(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發起的在線教育平臺)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線課程項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已經與之簽訂合作協議。國內多數985大學緊隨其后宣布攜手打造“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以期推進大規模在線教育,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提高教學質量,并聯手服務于中國高等教育和社會,引領中國的MOOCs發展。如此迅猛的發展自然也波及到了中醫。
上海交通大學的核心通識課程“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2013年12月2日在CourSera發布,成為上海高校首批亮相于全球的MOOC之一,該課程內容是中國傳統醫藥特色理論、思想及其產生、發展的自然和社會文化背景。此課程僅一期課程選課人數就高達15399人,其中活躍的學習者11000人,視頻下載及瀏覽超過14萬人次,由此可見中醫藥的受歡迎程度和MOOC的巨大能量[1]。其他中醫藥課程包括“走近經絡”、“杏林探寶——帶你走進中藥”、“中國功夫與經絡”等也陸續的上線,均受到了好評。
1 中醫藥對MOOCs基本特征的適用性
通過中醫藥類線上課程受歡迎程度可以看出,借助于遠程教育平臺我國傳統醫學得到了很好的傳播。中醫藥能否更好的扎根于這片土壤,下面從MOOCs的大規模、開放性、在線性三個方面對中醫的適用性進行分析。
1.1 規模性分析
MOOCs中的M(Massive)表示大規模。中醫課程學習人數的規模是巨大的。①目前全國有32所中醫藥和民族醫藥高等院校,52所綜合大學設有中醫藥院系或專業。其中,2010年,僅高等中醫藥院校招生數就為100687人,畢業生數為81094人,在校生數為353963人[2]。②中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顯示,2013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億人[3]。中醫在保健養生上的獨特優勢,使得中老年人對其關注度較高。另外,亞健康的龐大人群,也是中醫施展拳腳的土壤。③孔子學院在全球范圍開設,也使中醫文化更多的被認識和關注。這位中醫課程的海外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 開放性分析
MOOCs中的第一個O(Open)表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的要求度較低,不必要求學生必須參加課程考核,學生來去自由。作為中醫課程來說,面向的既可以是青少年,也可以是中老年。既可以是國內的,也可以是國際的。其部分的課程不限年齡層次,知識層次,地域環境,受眾人群廣泛。而且大部分來學習中醫的人,并不是為了成為醫生,只是為了了解中醫相關知識,因此MOOCs的開放性十分的適合中醫。
1.3 在線性分析
MOOCs中的第二個O(Online)表示在線性。發達的網絡以及電子產品的普及為網絡課程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計算機或手機已成為家庭必須品,普通人掌握移動設備已無障礙。因此通過在線觀看的方式學習中醫知識是可行的。
2 中醫課程對MOOCs等遠程教育的適用性
中醫作為我國傳統醫學,歷經了千年的發展,濃縮了先輩們的智慧精華。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人已經很難通過現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去理解、認識中醫的價值。中醫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其包含哲學、養生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倫理學,以及各種傳統學術相互融會而構成的其他理論,構成了中醫學的文化背景和知識基礎。另外中醫臨床醫學以個體或群體的經驗,在實現醫學現實價值的同時,補充和強化著中醫文化體系;而文化背景和現實臨床的結合,便產生出獨特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由此,文化價值、基礎理論、臨床實踐是組成中醫學體系的三大板塊[4]。
下面從中醫文化、基礎理論、臨床實踐、養生保健這幾類課程出發,分析MOOCs與中醫各類課程的適用性。
2.1 中醫文化類課程
中醫文化類課程是目前開設的比較多,也是十分受歡迎的。比如:前文提到的上海交通大學的核心通識課程“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和清華大學在edX平臺上推出的課程“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其中介紹了針灸銅人、經絡學說等內容。這類課程借助MOOCs平臺有三個優勢:其一,大部分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感興趣;其二,課程學習基本上沒有門檻,專業性不強,十分適合MOOCs這種受眾人群多樣化的情況;其三,授課內容比較靈活,通過引經據典,采用豐富的事例,邊聽故事邊學習,能吸引人,不會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具有良好的效應。這類課程以講為主,從傳統的教學方式轉換為MOOCs的教學方式比較的方便,對于遠程教育的適應性較好。
2.2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
中醫基礎概論、中醫診斷學、醫古文、方劑學、中藥學、傷寒論、溫病學等課程都是專業性比較強的課程,需要學習者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及中醫藥基礎概念,學習這些課需要一定的循序漸進過程。這些課程授課內容大多比較抽象難懂,也相對枯燥一些,適合于中醫藥相關專業的在校學生或者參加成人考試獲取學歷/學位的人,而對于社會大眾來說,接受的難度相對比較大。因此理論性強的課程對于遠程教育適應的人群較少。
2.3 臨床實踐類課程
針灸推拿、護理類課程等實踐性強的課程,由于需要學生動手操作,遠程教育中無法保證學生動作的標準、規范。臨床中各種病癥的醫治的演示,也無法直接通過遠程教育展現。這類課程的考核也不能僅靠做題完成。如果是為培養相關專業合格醫生為目的的話,這類課程不適合通過遠程教育的方式進行,如果僅是大概了解,簡單嘗試的話,剔除考核部分,進行遠程教育也是可行的。
2.4 養生保健類課程
養生保健類課程也是能較成功的移植到MOOCs平臺的課程,其優勢有以下幾點。一些受眾人群基數大。養生保健一直是熱門話題,另外“亞健康”、疾病低齡化、“治未病”等名詞被熟知,使得各年齡段人群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健康,中醫藥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自然而然得到了人們的重視。二是互動性強。和電視講座、網上公開課相比,MOOC更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這也讓由自身病癥與中醫名師的講述產生共鳴的人們,有了一個交流的渠道。三是考核要求低,不苛求學生必須參加及通過課程考核。
從MOOCs角度來說,中醫文化類、養生保健類課程較適合現在的模式。而中醫理論、中醫實踐類課程相對來說不太適合,一個是表現較抽象、理解難度大,可能會導致規模較小;一個是考核難度大、無法保證操作規范。
3 中醫遠程教學表現形式的思考
對于前面分析的適應性較差的課程我們可以探討其他途徑,下面就中醫遠程教學的表現形式進行一定的分析與思考。
⑴ 真人講授。MOOCs為擴大影響力,利用名校名師效應,吸引更多人關注。中醫不缺乏大師級人物,除了一些高校、醫院的著名專家教授,更有享譽盛名的國醫大師。他們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把枯燥的理論化為生動的語言,吸引更多人來學習。
⑵ 動漫形式。遠程教學的受眾人群良莠不齊,知識基礎程度不一,對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課程中的文字部分理解能力較差。這時候可以使用動漫的形式,方便人們理解和接受中醫知識。
⑶ 新技術應用。各類新技術及其衍生產品有可能彌補中醫遠程教育課程中測試、交流互動的不足。比如:通過虛擬人技術、觸摸屏技術的結合可以進行認穴、點穴的操作;虛擬人技術、遙感技術、遠程控制等技術的結合也許可以解決針灸推拿課程中的操作問題;更有通過全息影像、三維成像等技術讓學員置身于虛擬環境,當一回醫生的創意。當然這都需要軟硬件等條件更加成熟才能實現。
4 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中醫藥借助MOOCs等遠程平臺進行成人教育、社會普及教育的適應性較好,而對于中醫的某些課程由于技能性要求較高,需要教師現場指導,所以無法通過遠程的方式完成教學。中醫藥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學模式,比如:醫學流派傳承、隨師抄方、藥材采摘辨識,臨床實習等,這些都是對遠程教育的限制。在未來研究中,要著重考慮結合一些諸如虛擬現實、情景重現等科技手段,讓不適合變得適合,實現中醫藥遠程教育無障礙。中醫藥是屬于全人類的財富,理應讓更多的人接觸它、認識它。通過研究中醫對MOOCs的適應性,讓中醫能夠更好的借助這種新穎的遠程教育模式,使之成為社會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的一種手段和專業教育的一種補充。讓MOOCs成為中醫普及、中醫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宮玉玲.組建MOOC課程推進混合式教學[J].中國遠程教育,2014.1.
[2] 喬旺忠.對我國醫學生培養目標的反思[J].中醫教育,2012.4.
[3] 李培林,陳光金,張翼.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 王旭東.中醫文化價值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目標[J].醫學與哲學,20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