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2010年以來,中國企業出境并購高達1800筆,總金額超過4.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從蹣跚學步到越行越穩,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正在通過海外并購獲取新的技術和市場,并重塑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
6月27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在瑞士巴塞爾宣布,完成對瑞士農業化學和種子公司先正達的收購。中國化工和先正達于2016年2月達成協議,以4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先正達,后者是分別在瑞士和美國上市的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種子公司,先正達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兩萬多名員工。如今,這一創下中企海外單筆金額最高紀錄的并購已經落下帷幕。
然而,對于旨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拓展業務的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而言,這一收購遠非謝幕,而更可能是一場全球并購浪潮的開始。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中國企業出境并購高達1800筆,總金額超過4.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還有正在進行之中的,從已經完成和過戶的情況看,總金額亦超過一萬億元。
從所涉及的行業來看,涵蓋了航空、農產品、技術產品經銷商、工業機械、電影與娛樂、石油天然氣勘探與生產、多領域控股、應用軟件、綜合類行業、多元化銀行等幾乎所有行業。
在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當中,國有企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2至2015年,在中國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財務投資者)海外并購交易金額中,國有企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到了2016年,民營企業才首次在交易金額上超過國企。
除了中國化工等大型中央國有企業外,地方國有企業也正在積極地“走出去”。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消息顯示,山東企業海外并購投資加快,2016年海外并購交易總額為2015年的七倍。其中國有企業并購交易金額達到1292.9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近4.9倍。鼓勵國企混改、集團內重組及國企“走出去”等政策,為山東國有企業的并購活動提供持續動力,成為山東省并購活動的新增長點。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也給中國國有企業提供了更多參與全球市場以及并購的機會。上海電力日前宣布,擬以17.70億美元收購巴基斯坦KE公司66.40%股權。KE公司是卡拉奇地區主要電力供應企業,2015財年實現凈利約17.33億元人民幣。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電力企業海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593.7億美元,同比增長30%,未來幾年電力設備企業海外市場空間有望達千億美元。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成為電網公司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化戰略的重中之重。
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海外并購,還面臨后期能否成功整合、非理性收購、能否適應各國文化差異等一系列風險。這些年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失敗案例不在少數,不少企業甚至是國有企業,在海外并購上都已經付了不少“學費”。不過,隨著企業“出海”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以及監管部門對包括國有企業海外并購監管的完善,中國國企的海外并購正走上理性和成熟的道路。
在監管深化、細化的同時,中國國企“走出去”的思路也正在轉變,從原先的單純擴大生產規模到如今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兼并重組。在全球制造業的價值產業鏈上,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正在通過海外并購來獲取新技術與新市場,并向附加值高的產業發展。借助海外并購尤其是高質量的并購,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的深度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社科院報告指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行業結構不斷優化。熱點行業出現顯著轉移,由原來產能過剩的能源、礦產、化工等領域轉為互聯網、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以及金融業和先進制造業。境外并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高水平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一種重要方式,對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服務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發達國家走過的歷史來看,由商品輸出為主逐步轉向資本輸出和服務輸出并駕齊驅是歷史趨勢,過去單純的商品出口已經不能滿足今天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國企業以并購的方式“走出去”,是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的動能,中國企業通過海外并購主動參與國際市場分工,是中國經濟轉型一個必經的過程。企業可以借助高端的海外并購做大做強主業,創造出世界一流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