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戰+徐一龍+劉智勤+楊玉豪+鄭浩鵬
摘 要:南海西部油田的潿洲油田A1H井具有井斜大,裸眼穩斜段長和井壁穩定性差的特點,導致井眼清潔困難,易憋漏地層及增加了卡鉆的風險。文章結合南海西部海域的北部灣盆地的潿洲油田的某大位移井,分析了該井各井段的施工工藝,各井段鉆井液的技術要點及相應措施,并探討了井眼軌跡控制技術,鉆具組合優化設計,水力攜巖分析,井壁穩定性分析等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對潿洲油田中最大水平位移A1H井鉆井難點的克服,對今后類似井的作業具有很好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大位移井;長裸眼井;泥球;井眼清潔;水平井
中圖分類號:TE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1-0052-02
對于埋藏淺、水平位移大的儲層,大位移水平井使油層得以開采,并使油層段泄油面積增加,油井產量提高。大位移井的井斜角大、穩斜長度大,導致管柱摩阻和扭矩極大幅度增加及井眼清潔困難程度增加;測深大,鉆井時間長,裸眼受鉆井液浸泡時間長,容易引發井下復雜和事故問題。
潿洲油田位于北部灣盆地2號斷裂帶的中部,油田構造主控斷層F1為漸新世潿洲組發育形成的斷層,是2號斷裂帶的一條分支斷層。地質情況復雜,給施工人員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其中最大水平位移A1H井鉆完井工程實施難度大,在南海西部及東部自營井中均無先例。在沒有前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整個作業從設計前期至現場具體作業,均在一步步摸索中總結經驗,潿洲A1H井的成功經驗對以后大位移井的作業具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1 潿洲A1H井概況
潿洲油田共有7口水平井,均為生產井。A1H井是一口水平井,為最大水平位移井(水垂比:2.92,水平位移2955m),且A1H井接近高水垂比大位移井。
該井實際完鉆井深3485m,垂深1012.20m,完鉆方位76.76°,完鉆井斜89.10°,井底閉合距2962.91m。第1靶點斜深2870.13m,垂深1002.63m;第2靶點斜深3477.09m,垂深1012.07m。
淺層大位移井通常由三段構成,即:高造斜率定向井段、很長的大斜度穩斜延伸段和水平儲層段。本井工程實施難點在于淺層造斜段(A1H井二開444.5mm井段以4°/30m的狗腿從24″樁管鞋深度140.3m至1123m連續造斜)和大斜度穩斜段(A1H井311.15mm以大于80°的穩斜角鉆進長度達1700m的裸眼段)。見圖1。
2 前期工程準備
制約實施大位移井作業的主要是對鉆井設備及工具能力極限的挑戰。本次選用油盛號平臺作業,作業前在塢修適應性整改。主要為:增加一臺主機,提高動力系統能力;更換新頂驅,提高旋轉系統及提升系統的能力等。
3 定向井技術
A1H井的二開444.5mm井段為全力造斜井段,使用大彎角馬達從160m開始以3°/30m造斜至10°,260m開始連續以4°/30m造斜率造斜到844m,后穩斜穩方位鉆進。
三開311.15mm井段裸眼長1712m,采用旋轉導向工具,由于裸眼段長,鉆進及倒劃眼短起過程中采用大排量(4000lpm),高轉速(150rpm)鉆進,確保具有良好的環空返速,A1H井本井段鉆進至1869m、2617m及本井段至下套管深度2831m后,分別倒劃眼起鉆至13-3/8″套管鞋內,完成了該井段的作業。
四開215.9mm井段全長656.87m,穩斜鉆進,該井段選擇旋轉導向工具和隨鉆測量和隨鉆測井工具,僅用一趟鉆就順利完成了井段全部作業。
4 鉆井液工藝技術
4.1 主要技術難點
該生產平臺的井口區為外掛井槽結構,采用4×4的布井方式,且井槽中心間距只有2.20m,各井之間容易竄易漏;一開隔水導管是由打樁法錘入,下深受到限制,入泥僅達到55m。海床面附近的地層松軟,連通性較好,導管鞋處容易發生漏失;二開淺部松軟地層,造斜及井眼清潔困難;三開裸眼段長,角一段純泥巖厚層(斜厚400-500m),成巖性差,鉆進過程中易出“泥球”現象,堵塞高架槽、振動篩跑泥漿,在井內聚集時會導致憋泵,ECD增加。對井眼清潔、井壁穩定、井眼漏失都會產生很大影響,易出現復雜情況。
4.2 鉆井液應對策略
(1)針對609.7mm隔水導管管鞋處的地層薄弱,容易出現井漏和井槽間竄漏的問題,利用常規鉆具鉆到609.7mm導管鞋,觀察井眼狀況,若出現井漏問題,則起鉆下光鉆桿打堵漏型水泥漿,利用簡單的水泥漿施工工藝進行堵漏。
(2)降低鉆進摩阻。井眼清潔與井壁穩定是二開444.5mm井段鉆井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持鉆井液的分散性、攜砂能力、良好的潤滑性能,保證安全和快速鉆進。三開311.15mm井段下套管前為降低下套管摩阻,井眼內墊入潤滑性強的封閉液以保證下套管到位。
(3)井眼清潔。預防泥頁巖水化起泥球及井壁失穩問題是三開311.15mm井段鉆井液施工工作的重點之一。在鉆進過程中加強鉆屑返出量、鉆井液的循環當量密度(ECD)和鉆井液性能的監測,了解井眼狀況及鉆井液性能,控制鉆速,進行適當的中途短起下鉆或倒劃眼,確保井眼清潔。
5 下套管及固井
二開444.5mm井段作業時間很短,井眼干凈,下套管和固井作業很順利。三開311.15mm井眼使用PLUS-KCL鉆井液體系,井眼干凈,井壁穩定,下套管和固井作業順利。四開215.9mm井段下177mm篩管,鉆進過程中采用高排量高轉速參數鉆進保證了井眼清潔,下篩管前倒劃眼清砂并通井到底,保證了作業的順利完成。
6 施工效果及總結
(1)三開井段采用大井斜,長裸眼穩斜的方法來進行鉆進,由于在該區應用相對成熟的PDF-PLUS/KCL鉆井液,采用合理的鉆井液密度,井壁失穩風險小,難點在于井眼清潔,此次作業摸索出了較為適合鉆大位移井的鉆井液配方、維護辦法和鉆井液性能范圍,較好地解決攜砂難、易漏、摩阻大等難點。
(2)四開井段,使用PRD鉆井液,滿足井壁穩定、井眼清潔及儲層保護需要,效果理想。
7 結論
(1)提高鉆井液的包被性、抑制性、攜帶性、潤滑性,保證井眼清潔、井壁穩定是潿洲油田大位移水平井施工的關鍵技術。
(2)三開311.15mm井段地層角一段的泥巖易水化起“泥球”,對鉆井液性能影響大,井眼不清潔,且易造成憋漏地層、卡鉆等井下復雜情況。保證井眼清潔,解決攜砂難、易漏、摩阻大等問題。
(3)A1H井的成功完鉆克服了大位移井鉆井作業的諸多難題,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作業模式。A1H井創下北部灣水垂比新紀錄(水垂比2.92),為北部灣乃至整個南海西部海域鉆淺層大位移井積累了寶貴經驗;三口大位移井鉆進、起下鉆、下套管作業均未發生任何復雜情況,對比以往相似井有明顯提高。通過這次實踐,進一步認清了大位移井作業的特點,摸索出了鉆大位移井有效的鉆井工藝配套措施。
參考文獻:
[1]馬開華,劉修善.深井超深井鉆井新技術研究與應用[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5.
[2]蘇長明.水平井鉆井液技術研究報告[R].1995-04.
[3]范維慶,蘇長明.大斜度定向井水平井泥漿技術[J].鉆井液與完井液,1995,12(3):45-48.
[4]相玉輝,屈展.大位移井鉆井工程優化設計與應用[J].石油機械,2006,34(10):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