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平
四川省會東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有全國烤煙第一大縣、蠶桑生產基地縣、中華塊菌第一縣、華山松第一大縣、黑山羊生產大縣等美譽。但大并不等于強,強化農業公益性服務有效供給機制和實現形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拉長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由大向強的內在轉化,這是農業發展所面臨的迫切和現實的問題。
在體制機制上奠基礎
“青蛙一跳過三丘”,這是會東農業經營模式的生動寫照,20世紀80年代農村包產到戶后,會東農業經歷了“吃不飽”到“有富余”的轉變。但傳統的小農經營模式也導致了農業生產破碎化以及勞動生產率不高的問題。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386199”情況日漸加重,農業勞動力弱化的情況日漸凸顯。農村的發展,催生了農村體制機制更新的必要和迫切。進入新世紀以來,會東加大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的農村發展經營模式。到2016年末,會東有農業龍頭企業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75家、家庭農場1030家,專業大戶1360家。農村經營模式的轉變,催生了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以家庭農場為細胞的農村集約經濟發展模式出現。2015年會東出臺了家庭農場認定辦法,凡是農民有創建家庭農場的意愿,可由幾家或數家以親戚、朋友為紐帶,通過轉移、轉營等方式組建家庭農場,形成規模經營,這樣就為農民分工分業奠定了產業基礎。在此基礎上建立以家庭農場為細胞的專業合作社形成產業鏈,發展到一定基礎,形成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的發展取向,推動農村體制、機制方面新機制的形成。
在培養“匠人精神”上做文章
會東縣姜州鎮徐順金夫婦是地地道道的農民,20世紀90年代,夫妻雙雙外出務工,學到葡萄種植技術后自創了一套生態綠色種植模式,并流轉土地52畝,建立生產“姜州香”牌葡萄,實現了致富,產品創立了品牌。嘎吉鎮官田村婦女王斗香,流轉土地500畝,建立了集釀酒、養豬、豬糞處理還田、種植作物養豬的精品農產品微循環生產方式,為調結構、促增收探索了一片新天地。由此,會東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在全縣打造農產品品牌。
一是圍繞市場需求,依托高寒山區、二半山區、河谷地區“三帶經濟”,優化品種結構,增加適銷有效供給,拓展特色高效供給,加快農業特色產業開發步伐,持續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三品一標”創建,進一步提高特色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全力打造會東華山松籽、“紫玥”核桃、野租泉燕麥酒等68個農特產品品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開發系列產品,開展精深加工,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到2020年,地理標志產品達到5個,省級馳名商標數量達到5個,建成核桃產業基地100萬畝、華山松產業基地70萬畝、中藥材及特色農產品種植30萬畝,達到“雙百萬”的基地建設目標。
二是借助中科院青州煙科所等科技平臺,開展區域、煙農、煙田“三優化”,實現26.95萬畝計劃指標向基礎條件好、種植水平高的姜州鎮馬許村、嘎吉鎮響水村等鄉(鎮)轉移,著力打造烤煙種植“千畝村、萬畝鄉”。“十三五”期間,全縣穩定年種煙面積25萬畝以上,收購煙葉70萬擔以上,努力實現“規模最大、結構最優、競爭力最強”的“三最”目標,煙農年收入穩定在10億元以上,實現財政稅收2.6億元以上。
三是大膽創新實踐莊園經濟模式。通過確權頒證,實現承包權、經營權、所有權“三權分置”,積極引導社會能人和民營資本,以租賃、轉讓、購買土地使用權等形式,集中流轉規模土地,以市場為導向、以生態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以效益為目的來發展特色農產業,通過資本多元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制度化。在“十三五”期間,力爭培育一批國家A級旅游景區和四川特色鄉村旅游景區。積極舉辦鄉村文化旅游節、花卉(果類)節等節會活動,重點打造姜州古鎮、新華水庫、老君峰、兩岔河、夾馬石高山牧場生態旅游區、大崇亞熱帶風情旅游度假區、大龍溫泉休閑度假村,舉辦金沙江旅游文化節、小壩油菜花節、野牛坪枇杷節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動,實現農業與生態的結合、資源與產業的結合,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目標。
在推進產業化中尋突破
近年,以工業園區為主要形式的新型工業化在全國遍地開花,出現了“一縣一園區、一縣多園區”的局面,為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工業園區化的成功模式為農業園區化提供了經驗,農業園區化的核心就是把農業當做工業來做。會東縣農業資源豐富、特色產業發展頗具規模,我們可以借鑒工業園區的成功模式,在農業方面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創新。為此,會東縣依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培育了以松杍經營為主體的省級龍頭企業“山松農業”,以松露經營為主體的州級龍頭企業“地金源”公司,以燕麥為原料的州級龍頭企業“拉瑪酒業”,并獲得了相關許可和認證。加之原有龍頭產業形成的煙草、蠶桑、糧油收儲等企業和項目,會東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群體,并突出產業模式創新,推動農林牧立體化、循環式發展,不斷探索農、林互補模式,初步形成“家庭農場為細胞、專合組織為紐帶、龍頭企業為支撐”的農業現代化產業發展格局。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依托優勢資源,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建立“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同時,積極推動“三園一體”平臺建設。“三園”充分利用農業產業園、電商園、創業園平臺,逐步形成農業產業集群,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一體”則是指田園綜合體,規劃在小壩、姜州、鲹魚河鎮37個行政村,打造集循環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于一體 “川滇錦繡田園綜合體”。
在新村創建中實現整合發展
會東縣把“四好新村”建設分成三種類型,貧困山村以改變為主、傳統村落以傳承為主,條件較好的村以康養新村建設為主,著力打造集各種多元素的特色新村。為此,會東縣一方面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加快農業綜合開發和土地整理,大力實施農村道路交通、電網建設、安全飲水、污水處理和危房改造等基礎改善工程。另一方面,遵循“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設理念,全域規劃、分片實施,抓好、抓實河長制工作,營造和諧水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到2020年,全面完成318個村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同時,按照“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積極探索“四好村”建設模式,示范引領全縣群眾加快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力爭到2020年全縣60%的村建成省級“四好村”,80%的村建成州級“四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