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縣域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大,涵蓋地域廣,居住人口多,且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整個國家層面的發展水平。那么,地方政府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應扮演什么角色,發揮什么作用?筆者認為,地方政府應扮演好“服務員”“引導員”和“保障員”的角色,才能真正推動縣域經濟實現創新發展。
“服務員”:由發展型向服務型轉變
圍繞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總體要求,地方政府要以行政機關內設機構行政審批職能歸并為核心,以行政服務中心為操作平臺實施配套改革,按照人本性、公共性、有限性、高效性的原則,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健全服務體制,提高行政效能,促進公共權力依法規范運行。
——建立“批管分離”體制。將分散于多個部門辦理的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歸并,統一建立一個窗口受理,分散到部門督導辦理、全程代理服務,實現審批簡便規范、監管到位有力。
——理順內設機構職能配置。行政機關內設機構的行政決策、執行、監督職能的界定要更加清晰,內設機構間分工明確、溝通順暢、銜接緊密。行政審批、執法監管職能相對獨立又相互制約,對行政審批的內部監督以及對被審批人的批后監督加強,行政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提高。
——形成高效順暢的審批運作機制。健全聯合審批高效運作機制,政府各部門間在行政審批操作平臺上的協調更加通暢,涉及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的會審會辦、聯合踏勘程序簡化,互動能力和牽頭部門的協調能力會大大增強。
——完善行政服務中心整體功能。行政審批及相關公共服務實現一個門進出,行政部門基本實現一個窗口對外,實現“兩集中、兩到位”,即:一個行政機關的審批事項向一個科室集中,行政審批科向行政服務中心集中;進駐行政服務中心的審批事項和審批權限到位。
“引導員”:推動企業由制造向創造轉變
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企業由制造向創造轉變,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地方政府要通過政策創新,為企業創造寬松發展環境。
——通過“三個傾斜”,以激勵促創新。一是政策傾斜。要擴大企業在創新決策中的話語權。要圍繞高新技術項目引進、股權收益、科技成果及科技人員獎勵等方面,出臺配套扶持政策,全面下放創新成果處置權、使用權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以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二是資金傾斜。要設立科技開發、科技風險投資、企業技術改造、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等多項基金,重點用于支持企業完善內部研發機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技術開發中心,資助企業科研項目等。三是考核傾斜。地方政府要通過制定進步目標責任制,把科技創新工作納入機關崗位目標責任制,把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列入重點工程,年終統一考評,并與干部獎懲使用掛鉤,以有效調動各級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通過“三個引導”,培育創新龍頭企業。一是引導創新深度。對規模大、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引導其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構建原料基地—加工環節—終端產品的產業鏈條,打造規模和市場優勢。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型企業,引導其迅速膨脹規模,積極打造知名品牌。二是引導創新廣度。對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骨干企業,引導其建立完善內部研發機構、加強產學研合作,增加產品系列,做大產能,形成規模優勢。三是引導清潔生產。要健全項目質量評價體系,以投資規模、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建設周期、產業方向、投資與地方稅收比重的“六定位”作為項目入駐必須的門檻,以綠色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新亮點。同時,將減排指標作為項目建設環評審批的先決條件,卡住污染源頭,把減排指標作為項目建設環評審批的先決條件。
——通過“三個平臺”,打造創新服務載體。一是構建創新服務平臺。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人才,通過互聯網形成遠程科技咨詢平臺,免費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診斷和評審論證等網上服務。二是構建重大專項推進平臺。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企業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創新,全力推進高端技術研發。三是構建創新示范平臺。要通過培育自主創新示范企業、建設成果轉化基地、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等措施,加大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的力度,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保障員”:著力打造民生保障平臺
——強民生之基,大力支持教育事業發展。要優化教育布局,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水平。要通過建立一系列各類教育保障機制等有效舉措,制定惠及廣大學生和百姓的教育政策,讓人們深切感受到民生理念,享受到民生工程帶來的實惠。
——強民生之依,大力推進社保事業發展。通過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農村60周歲以上老人養老金、發放失業救濟金和發放困難企業失業補貼金等多項“便民、惠民”的舉措,構建社會保障網,形成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地方社會保險事業的穩步發展。
——保民生之本,大力推動城鄉統籌就業。要通過搭建“三個平臺”,構建“三個體系”,營造城鄉統籌就業的良好氛圍。一是搭建服務平臺,構建以人為本、精細真情的就業服務體系。二是搭建培訓平臺,構建多層次、市場化、社會化的就業培訓體系。三是搭建網絡平臺,構建覆蓋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網絡體系。在發揮勞動力供求主渠道作用的同時,要通過構建鎮區街、社區職業介紹工作平臺,形成輻射全市的就業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