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
在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它從起伏的低山中陡然抬升數百米,這就是曾家山。
曾家山北依秦嶺、南俯巴蜀,位于秦蜀時期的白羊古棧道上,有川北“小西藏”之稱。古時名為“萊山”,相傳古蜀國開國國王杜宇之妻曾莉娘娘在此治理水患,使得蜀北一帶風調雨順,人們為感念她的恩德,把這里改名叫做“曾家山”。
曾家鎮處于曾家山的核心地帶,這里山勢起伏,峰巒疊翠,溪谷幽深,古木參天,高山流水相映成趣,川北民居隱約其間,構成了蜀道亞高原自然而古樸的獨特生態。
該鎮緊緊圍繞“蜀道亞高原、康養曾家山”戰略定位,依托高寒山區綠色生態農業、喀斯特地貌原始生態自然資源、古羌原生態的人文氣息三大優勢,加快農旅文深度融合發展步伐。
綠色農業走俏市場
行走在曾家鎮的鄉間小路上,黛綠色的闊葉林、針葉林延綿起伏;山腳下大大小小的地塊里,甘藍、辣椒等高山露地綠色蔬菜生機勃勃;獨具川北特色的民居依山而建,掩映在滿眼綠色中……
近年來,曾家鎮充分發揮獨特的氣候、地理等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品牌為核心,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著力點,堅持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思路,突破性發展高山露地綠色蔬菜產業,按照“一村一品”“產村一體”發展模式強力推進,基地規模達到3.5萬畝,年產15萬噸,遠銷成都、重慶、西安、廣州、上海等地,實現產值4500萬元,人均增收近5000元。
高山露地綠色蔬菜基地成功創建為四川省首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辣椒、甘藍、馬鈴薯、蘿卜、萵筍等5個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馬鈴薯、甘藍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創新培育發展山葵、茶葉、梅花鹿等特色產業,作為助農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
生態康養受追捧
曾家鎮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既有南方的濕潤氣候特點,又有北方爽朗的氣候特征,冬寒夏涼,夏季平均氣溫23℃,森林覆蓋率85%,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1.8萬個,是全國十大避暑勝地之一,擁有云海、林海、石海、草海、雪海五大獨具特色的景觀。
7月7日,小暑。隨意走進曾家鎮的一家農家樂,都能聽到操著各地的口音的游客,或三五人品茗閑談,或對弈廝殺,或閉目養神。
近年來,曾家鎮依托山水森林、田園民居,圍繞建成自然景觀優美、文化內涵豐富、生態環境良好,集特色餐飲、農耕體驗、民俗文化、地質景觀、生態養生、休閑觀光為一體,設施完善,服務一流,特色鮮明的旅游經濟特色集鎮。先后建成川洞庵地質科普園、全川第二大滑雪場、響水寨生態旅游度假村、漢王洞文化遺址區等重要景點。
短短數年,昔日貧窮落后的高山小鎮如今變得“夏季避暑一房難求、冬天滑雪熱火朝天”。為了聚集人氣,該鎮還通過一年一度的“避暑節”和“冰雪節”,以節氣聚人氣,以人氣促發展。
隨著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該鎮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通過招引旅游企業落地、發展農家樂民宿、培訓轉移勞動力輸出、農副產品銷售等形式,強化了貧困群眾自身造血機制,使村民從過去單純的農業生產者轉變成了旅游經營者、旅游從業者,有力增強了扶貧成效。
目前,該鎮建成鄉村酒店5家,星級農家樂20余家,民宿接待200余家,日接待能力近10000人。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有力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據統計,2016年,曾家山共接待游客14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0億元。
民俗文化彰顯特色
夜晚駐足曾家鎮場鎮,“小青瓦、吊腳樓、穿斗架”風格的民居在燈光的映照下,格外古樸而端莊;青石板鋪就的街上游人熙熙攘攘。
文化是旅游的內核,旅游以文化體驗、文化消費為目的。曾家鎮在科學開發自然資源的同時,保護和開發吊灘河先秦白羊棧道遺址、唐代貴妃墓、白蓮教遺跡,望月臺紅軍遺址等文化資源;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麻柳刺繡”“李家獅舞”“平溪儺戲”等地方特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積極發揮川北民居風格原生態村落在生態康養旅游中的作用,投資8600多萬元,開發出集休閑、購物于一體的“四川省特色商業步行街”,琳瑯滿目的特色民俗文化產品、農副土特產品、生態健康美食令游客流連忘返。
經過幾年的發展,曾家鎮已成為春踏青、夏避暑、秋賞葉、冬玩雪的休閑康養旅游勝地,先后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西部生態養生基地、全國綠色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
如今的曾家鎮,正著力打造以避暑養生、運動休閑、療養度假、生態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山地生態養生休閑度假旅游精品集鎮,努力建成川陜甘結合部生態康養旅游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