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湯國水++王東++劉寶勇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7.14.247
摘 要:我國工程教育已經實現國際多邊互認,標志著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分析了傳統的工程教育缺乏對學生人際關系、團隊合作、終身學習等綜合能力的訓練和提升,以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為目標,提出在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及工程倫理教育方面的實現途徑,對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持續保障方面給出了相關建議。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對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專業認證 交往能力 團隊合作 終身學習 倫理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5(b)-0247-02
2016年6月2日,國際工程聯盟大會在吉隆坡如期召開,大會上接受中國成為國際本科工程學位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會員,這標志著中國工程教育邁出了走向世界的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我國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認可了我國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這是無數中國工程教育工作者多年來共同努力奮斗的階段性成果,為未來中國工程師的國際認證奠定了堅實基礎。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吳巖曾說:“我國傳統的工程教育更加注重畢業生的工程知識和技術能力,對于交流溝通、團隊合作、工程倫理等方面的教育程度重視還不夠,還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隨著中國工程教育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工程教育的靈魂要回歸工程主體,培養學生的大工程觀,國際工程教育主流觀念要逐步改造傳統的中國工程教育。”我校采礦工程專業分別在2009年、2012年、2015年連續3次參加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且連續3次順利通過專業認證專家組現場考察。在工程認證有效期內不斷完善教學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改善實驗條件等,與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平穩銜接。
1 采礦工程專業傳統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工程教育推進實施過程中,學生、教師、課程都是關鍵因素,學生無疑是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工程教育應當以學生為中心,缺少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任何教育資源都無法正常發揮作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系統地體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制度、體制和機制。“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確立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1]。在我國,“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取向一直是服務于黨或政府的政治、經濟等目標,并為在此基礎上服務于培養目標而確定的,對學生個體成長和未來發展往往是忽視、排斥、甚至完全不顧及的。”這種問題在工程實踐脫節、工科課程體系陳舊落后、工科教師教學方法保守等,忽視了教育發展規律,忽視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成為阻礙學生能力培養的痼疾。
按國際化工程教育總體要求而言,采礦工程專業要以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為根本目標,主動適應國家礦產資源開發戰略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明確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構建適應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的工科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要面向礦產資源開發開采工程實踐,設置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上要嘗試并綜合使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拓展采礦工程教師專業發展渠道,全面提升教師的工程教育理論素養和工程實踐教學能力。該文重點探討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升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加強倫理工程教育,以滿足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對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要求。
2 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綜合能力提升途徑
2.1 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指人們成功完成信息和情感交流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2],大學生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其步入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際交往能力主要包括表達理解能力、人際融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人際交往的核心是合作與溝通。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在入學教育的第一堂課就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告訴學生要具有理解他人,關心他人的積極心態。日常交往活動中,要主動積極地與他人交往,避免消極或羞于面對,尤其是要敢于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人,要有英雄不問出處的勇氣。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各類社團活動,如采礦工程專業15級、16級新教育活動之一——大學生校園禮儀講座,學生在入學伊始就注意社交禮儀,積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膽走出校門,消除恐懼,加強交往方面的積累,在實際的交往生活中去體會,把握人際交往中的方法和技巧。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在學習階段重點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強自我修養,充實自身內涵,擴展興趣愛好。鼓勵學生通過學習豐富知識,欣賞藝術作品提升品味;二是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學生通過第二課堂的學習獲得自信而真誠的笑容、樸素整潔的儀表、專注耐心的傾聽、淡泊優雅的談吐以及活潑有趣的話題;三是提升個人的性格魅力,大學里的成長氛圍、生活環境及專業知識的傳授會影響大學生的性格養成,建議學生應積極提升自身的性格魅力,摒棄性格弱點,養成建康向上的個人形象;四是要懂得換位思考。人際關系的建立過程中懂得換位思考是至關重要的,換位過程中會發現他人的價值,學會尊重和信任他人,同時也能以另一角度去理解和容忍別人。
2.2 團隊合作能力
在課堂教學方式上,可先由教師主導講解,再推動學生團隊討論和交流學習體會,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或者由教師規劃指導,學生團隊自愿接受委托,團隊成員相互分工講解課程知識,有準備、有計劃地完成部分課堂教學。相較而言,低年級適合前一種方式;隨著專業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后一種學生自主性更強的方式,可逐步在高年級推行[3]。這類教學方法在專業課程“井巷工程、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的授課過程中得到了很好應用和推廣,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有了明顯改善。
在實驗教學方面,應倡導學生以團隊形式完成課后作業。傳統的課后作業都是由學生單獨完成,難以提升團隊合作能力。當然,要求學生以團隊形式完成的課外作業,必須是依靠成員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較復雜的作業,如“巖體力學”中巖石物理力學參數的測試要求學生以團隊形成,各有分工協作完成壓、拉、剪等測試項目。
2.3 終身學習能力
為了保障自身的職業和事業的穩固性,大學生就必須盡早培養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積極關注最新學術和科學發現,從而了解最新動態,掌握最先進的資訊和技能,來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綜合能力。終身學習不僅是縱向貫穿大學生的整個人生,也是橫向延伸到學習的各個層面,各個空間,是具有多元性的整合體。終身學習是一個長遠的目標,它需要分階段進行,而在每一階段又需要有系統性的計劃和指導。因此,提升大學生對為什么學,學什么,該怎么學的認識和理解,提高策劃能力,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展開引導。
一是針對采礦工程專業知識的延展性,要了解專業知識的發展歷史及其前景,在專業課程中加入更多相關學習內容,使終身學習的橫向發展得到加強,如“礦業科技攻關動態、專題講演”等課程均要涉及采礦工程專業領域的最前沿知識,拓展知識面,促使學生不斷了解和掌握采礦工程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理念。二是注重現代化工具的使用,知識體系全球化的時代對大學生的英語、計算機、科技創新能力均提出更高要求,要在學習中融入對現代化工具的使用引領和指導。三是鼓勵大學生制定個人學習計劃,并及時對學習計劃進行修正和完善。
2.4 工程倫理教育
根據采礦工程專業教學特點,教學方法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工程倫理教育。一是實例法,就是通過真實的案例來分析采礦工程中的工程倫理和道德問題。具體實現方法如下:教師將搜集礦山企業的相關工程案例,構建道德倫理問題,讓學生運用工程倫理的專業理論知識進行道德推理、思考解決方法。通過實例法可鼓勵學生結合安全積極表達自己的道德觀和倫理觀,認識更加深層次問題,并做出有效判斷。二是教材資料實時化,采礦工程活動具有實踐性、多樣性的特點,需要具有實時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和案例,因此采礦工程專業各教學團隊要積極開展倫理教學材料建設積累工作,通過真實、鮮明的案例切入展現倫理教育知識。三是利用新媒體技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興起,新媒體手段得到廣泛應用。因此,在工程倫理教學過程中,積極利用云平臺、虛擬現實平臺等手段。通過搜集教學素材、建設教學資源網站,輔助教學的開展[4]。
3 綜合能力提升的持續保障建議
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大背景下,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建議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以下幾方面來持續保障。
一是更新教育觀念。學生的綜合能力立足于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作學習上,從專業認證的角度出發,就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主體的地位和參與程度,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將學生的個人活動與小組活動結合起來,重視課堂教學、理論教學與課外活動及社會實踐相結合,重視并強調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作用和功能。
二是改善教育手段。大學教育的重點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會學習、會生活、會創造。這就需要教師改變教育手段,由原來的維持性教學轉變成預期性教學、創新性教學,注重學生主動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知識的主動探求者,真正使大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培養自己。
三是創新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主要是教給學生知識,教師上課時根據教材進行授課,付出大量的體力活動。而工程教育認證視角下的教學方法則強調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例如啟發式、小組和座談討論式、輔導式、案例式等。注重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考察方式也可以靈活多樣,以達到檢測學生是否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明.專業認證視域下的國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反思[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8):83-90.
[2] 趙倩.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分析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實證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3] 孫永正,勾麗,田甜.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培養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5,15(5):106-110.
[4] 蔣忠海,張國學.交通土木類專業的工程倫理教育探索[J].高教學刊,2016(1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