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吉尼·瓦伊迪安納森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新聞媒體沒有關注他真正的政策議題,例如工作、經濟、邊界,以及所謂的“伊斯蘭國”。
“在某個時刻到來時,假新聞將被迫討論我們杰出的就業數、強健的經濟、在打擊“伊斯蘭國”及邊界議題,以及其他很多事上取得的成功!”特朗普在推特上說。

特朗普上任六個月,他在這些議題上表現如何?他在推特上提到這些重點政策多少次?
1. 工作
在競選時,特朗普宣示會在10年之間創造2500萬個工作機會,并成為“史上創造最多工作機會的總統”。
過去他不相信美國的失業率數據,稱實際的失業率應該超過40%。現在他是美國的總裁,他擁抱過去他稱為“假”的數據。
所以,工作數量有如同他在推特上聲稱的那般“好”嗎?
是的,就業市場看起來很健康,從總體趨勢來看,失業率正在下降。
特朗普對于有更多工作機會的聲稱也是正確的,在6月,22.2萬個工作機會被創造出來。
雖然就業數以穩定的速度成長,但從奧巴馬時代到現在,這個穩定的經濟表現并沒有發生顯著改變。
其中一項不符合成長的是薪資,社會上有呼聲要特朗普總統處理這個問題。
他的另一項承諾是將更多的工作機會從海外帶回美國,這項保證為他的支持基礎加分。
在他當選后沒多久,他說起他如何為總部在印第安納州的空調公司開利保住1100個工作。幾個月后,其中的600個工作機會依然被轉移到墨西哥。
其他公司像是福特則是將制造移往海外,而不是留在美國。
即使總統保證他會扭轉他形容為海外“工作小偷”的情況,但事實證明很難。
2. 經濟
從最近公布的、特朗普上臺之后的經濟成長數據顯示,今年首三個月的GDP成長了1.4%,但和上季度的2.1%增長率相比則是下跌。
這是近一年來最差的,但對特朗普來說不一定是壞消息,因為經濟學家表示,第一季度的數據時常較低。
總體來說,特朗普形容美國經濟“強健”是正確的。趨勢顯示,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已經趕上且呈現增長。
白宮將經濟成長目標定在3%,但目前看來是個挑戰,因為自從2001年以來,平均只有少于2%的增長率。美國國會預算局日前預估成長率大約1.9%。
特朗普經常夸耀自從他上臺后,股市如何增長。他確實可以夸耀這一點。
一些股市上的增幅可以歸功于對于特朗普和共和黨承諾減稅的預期,對于管制的去除也將實施。
但特朗普還是沒能讓稅收重整法案通過。
3. 打擊“伊斯蘭國”
在競選期間,談到所謂的“伊斯蘭國”時,特朗普的語氣從不保留。他最出名的是用粗話來形容他將會對所謂的“伊斯蘭國”實施多少轟炸。
他并說:“我會轟炸這些混賬。我會炸毀管線、炸毀煉油廠,我會炸毀每一寸土地,那里什么都不會留下。”
當時特朗普對于細節的透露很謹慎,但他保證他有個“秘密計劃”。入主白宮后,他要求了一份美國對“伊斯蘭國”政策的回顧。
雖然他批評前任對于軍隊的處理(“他是“伊斯蘭國”的創立者”),特朗普對“伊斯蘭國”的策略則與前任高度相似,包括持續空襲、針對性襲擊,對當地武力提供更多支持,凍結“伊斯蘭國”操縱的資產。
目標也是一樣的,控制由“伊斯蘭國”控制的重要據點,例如敘利亞的拉卡,伊拉克的摩蘇爾。聯合部隊已經在摩蘇爾取得成功。
但在策略上有一些關鍵差異。一項是決定讓敘利亞的庫爾德族持有武力來協助占領拉卡,盡管該決定受到土耳其政府反對。
第二項是對“殲滅”“伊斯蘭國”戰士采取更強硬的立場。跟隨這項決議而來的是在阿富汗投擲“炸彈之母”打擊極端武裝勢力,但造成平民傷亡人數上升。
今年稍早,特朗普批準對敘利亞化學武器工廠實施空襲,他表現出如果有需要,則不會害怕使用武力的態度。
這顯示出他和前任奧巴馬的關鍵差異——奧巴馬承諾過這些行動,但沒有實行。
4. 邊界
確保美國的邊界是特朗普競選的核心議題。在造勢游行時,他承諾會打擊在美國的非法移民,特別是罪犯。
他經常提起凱特·斯坦因案,這名來自西雅圖的年輕女性被有五次遣送出境紀錄的非法移民所殺。
在6月底,特朗普介紹了“凱特法”,該法案將加重曾被遣送出境而再次入境美國的移民的刑罰。法案已經在眾議院通過,將送往參議院。
在特朗普就任滿100天時,已經有超過4.1萬人因為有非法留在美國的嫌疑而遭到逮捕,數量和去年相比增加。當中約有1.08萬人沒有被定罪,去年的人數則是4200人。
但雖然特朗普在此議題上措辭嚴厲,他實際遣送出境的人數和奧巴馬的第一個100天內所遣送的人數相比來得少。
在特朗普的第一個100天內,有5.4564萬人被遣送出境,奧巴馬第一個100天內遣送出境的人數則是6.2062萬人。
別忘了,特朗普還計劃強化邊界,他的旗艦政策“蓋一堵墻”正在進行。到9月前,想參與的公司可以提出模型。日前在愛荷華州的集會中,特朗普說這堵墻可以是能夠自給自足的“太陽能墻”。
在過去數個月,特朗普擬訂的旅行禁令被法院阻止,無法成為法律。
根據美國最高法院在6月出爐的結果,旅行禁令部分有效,但不極端。從指定的六個國家來的旅客,如果和美國有真正的連結,就仍能入境美國。
(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