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躍東
站在湘西南城步縣的巫水碼頭上,我苦吟著一副隱字聯,思緒跟河水一樣,綿延不盡地流向了遠方。
城步是全國第二個成立的苗族自治縣,處在湘桂邊界的層巒疊嶂中。我很詫異這個縣名,曾問當地友人肖君,是不是意指在城外散步。印象里苗族人走動不大,他們遠離了主流文化的輻射,好像有點寂寞。當我第一次來到城步,肖君就陪我到城外散了一次步,讓我緊張得邁不開腳!
縣城四面青山,綠水穿城,城郊平地稀少,多在石山坡地耕種。背山的綠蔭間,有一座青磚黑瓦的民居,槽門上有翹檐石刻。肖君說,這是清代一位肖姓秀才的老宅,你是文人,你把槽門上的隱字聯對上啰。走近一看,上面刻的是:宅近青山□□,門垂碧柳□□。門楣沒有橫批,是一副百鳥朝鳳的石刻圖。我知道李白寫過“宅近青山同謝脁,門垂碧柳似陶潛”的詩句,隱字聯去掉三字,淺顯曉暢。我心里有些感知,但就不能一下對上來,低頭沉吟半天,心里反而惆悵了。肖君說,無數的人到過這里,還沒誰對得妥帖過,前幾年還搞了全國性的征集活動,也沒發現眼明心亮的。城步苗地不可小覷啊!肖君見我陷入苦思,就說去河邊走走,那邊清涼幽靜。
河水發源廣西的群山,自南向北,蜿蜒而去,古來被稱作巫水,流進沅江,通達洞庭,匯入長江。抬頭望去,河岸上邊就是留存的老城門,名叫“利濟門”,拾級而上就入城了。站在城門回望,遠山含黛,斜暉脈脈,江面十分開闊,水流并不急,應是深流。我感覺進入了充沛的氣場,一種勢持衡著江岸的靜謐,讓我許久無言。肖君說,城步處于巫水的上游,古來舟楫穿梭,文人騷客商賈走卒,都在城邊的碼頭上來去匆匆,現在河岸的石壁上還刻著很多的古代詩文呢!又是石刻,我不敢吭聲了,但又好奇哪些高人上過這個碼頭!
仰著頭慢慢看過去,石墻上刻的多是古人的詩文,記錄著風情見聞和往來感遇。看著看著,突然“王昌齡”的名字跳入眼里,他竟還留了墨跡!欣然看去,是一首七絕,《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好詩好詩,我連連嘆服詩的意境,詩里寫的武岡就是城步古時的稱謂,現在的武岡市處在城步縣的東北。肖君不無得意地說,王昌齡這首詩給偏僻荒蕪的城步增輝不少,尤其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一句,不知撫慰了多少旅途上的疲憊心靈,好像那種溫暖的力量是從城步傳出的!
可我對王昌齡的這首詩沒有什么印象,一種痛楚又涌上心來。王昌齡是西安人,年輕時躍馬河西,寫出熱血沸騰的《涼州詞》、《從軍行》。我年輕時也曾行軍西北,我沒打過仗,只能在古涼州的漠野上捧讀他的詩,倍覺意氣風發,雖燕然未勒,卻也感受了武功軍威。但是王昌齡壯歲被人殺害,以致現在很難買到他的詩集,因為內容遠不夠印行一個單冊,只得屈與他人合集。王昌齡是不幸的,想不到我卸甲多年后,竟在偏遠的湘西深山遇上了他!
我問肖君,王昌齡怎會寄情城步一隅呢?肖君說,王昌齡貶到一百公里外的龍標縣當縣尉,就是現在的洪江市,他的朋友柴侍御要來城步,他前往送行,舟行千重山水,分離贈詩,城步有幸入了他的詩心,有了文光,行得遠呢,你看,碼頭的水都流到唐朝了!
看著得意的肖君,我就故意問他,李白給貶落至此的王昌齡寫過一首詩你知道嗎?肖君說,那不就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乘舟到龍標要經過辰溪、酉溪、巫溪、■溪和沅溪,五溪逶迤千里,那要經停多少碼頭,涵詠多少詩文!肖君說,真是青山有幸,李白雖沒有來過這里,被貶至夜郎因獲赦沒有成行,但他帶著明月,飛過五溪,心靈抵達了碼頭。王昌齡心有戚戚,不但在龍標的芙蓉樓旁捧出了“冰心玉壺”,還把一輪明月送給了柴侍御,即使再深的憂傷,也被明月清輝潤開了。
碼頭流水到唐朝!多么靈妙,多么悠遠。城步就這樣跟唐朝攀上了文緣,讓我這外縣人竟有了嫉妒。我順著肖君的得意不住地遐想,這條巫水逶迤而去,跟下游很多的河流相連,那也讓無數的文人官宦到達各個碼頭,然后留下詩詞文章。韓愈曾在藍橋寫下“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可知碼頭驛館文事的繁盛了。這成了傳播詩文的一個重要渠道,河流運載的分明是璀璨的文化啊!一江浪花那么耀眼,那是詩文的另一種顏色呢!
人的生命有限,但詩文的生命是無限的。湘西的河水就流得遠了,以至于到了洞庭邊上,余光中稱之是“藍墨水的上游”。文化的承傳和繁盛就是這樣,小溪有水大河漲,江湖相連通海洋。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從小地方發展形成的,小地方的文化為大地方的文化提供著養分,國家的文化就是區域文化的自然融合。如此,河流經過的地方是多么的幸運,不說先人講的黃河文化、長江文化,連一條巫水都能以文化人流向唐朝,怎不令人驕傲!
千年文運,湘西五溪都流向了盛世唐朝!由此俯望,宋元明清,這片水系岸芷汀蘭、文光燦爛。古時的人就不去比較了,僅看近代以來,河流上飄過的那些身影——熊希齡、沈從文、丁玲、謝冰瑩、翦伯贊、周揚、周立波、黃永玉……他們與河流有著特別的關系,離開了河流,他們的人生就不是這般的圖景。
比如沈從文,他小時候不喜歡在學堂上學,經常逃課到水邊玩耍,另外讀著一本大書。他十五、六歲起,就在當地軍隊當兵,跟著隊伍坐船到山外。他常去的地方就是巫水的下游沅水,途經辰溪、瀘溪、沅陵、桃花源、常德等,經常跟船夫、水手、小販、菜農、屠夫、廚師、巫醫、石匠、妓女這類人打交道,了解到社會底層的真實,心里刻印較深。后來他在很多作品里寫到這些地名和人物,生動有趣,感情充沛。在水上漂泊幾年后,沈從文決定還是上岸,去讀其他沒讀過的書。在北京停留多年,他日夜想念這條河流,又坐著船回到家鄉。他在來回的水路上走走停停,文情大發,寫了很多散文和書信,有時一天要寫三篇,后來結集出版,就是我們有幸讀到的《湘行散記》。這是他最有湘西味道的一本散文集,現在不斷重印,年輕人都喜歡讀他水上的文字,干凈通透,柔情似水。
水充滿了生命的智慧。沈從文說他一生向水學習,其他人也對河流一往情深。丁玲二十七歲寫出轉型小說《水》,晚年念叨,要是有可能,再回到那爿水邊去;黃永玉說,最愛的是文章,近年寫了一部回憶少年生活的長篇小說《無愁河上的漢子》……他們腳步寬廣,飽經滄桑,但最不忘的還是在熟悉的碼頭邊盡情游弋,蕩起千種浪花。
河流與文化總是纏綿悱惻。水流得緩,船行得慢,一個人就有遠思、有鄉愁、有惆悵,愁腸百結,發酵于心,得用文字傳輸出來。李商隱在長江邊寫下“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羈旅難眠,心有寄望,情滿巴山。這樣的文字,是孤旅清唱,天籟心音,不含雜質,成為佳品。從河流想到,人不能走得太快,速度快了,沒有眷顧,沒有沉吟,心靈無以抵達。河流緩慢,流水潺潺,卻有詩意。
我想著漫長的巫水上,那一座座泛光的青石碼頭,它們承載了無數青衿長紗的沉重步履,卻使多少文心停止漂泊,上了江岸。碼頭是游歷者的方向,有了碼頭就有了根系,有了樹干樹枝,還有綠葉和果實。碼頭成了一個宗,一個人畢生的顛簸,其實都在尋找一處的碼頭。這已滲入日常習性,就是尋訪一位行家名望,人們都要稱為拜碼頭呢。
俯瞰巫水依山而去,我想起先前的隱字聯,覺得不必去苦想了。這本是出自李白的詩句,旨深意遠,空余二字,不是叫人意會么。置身青山碧柳,心境該如何,山下的巫水都流向了唐朝,那么曠遠,那么悠然。
從雪峰山湘黔故道下來,一路山勢逼仄,你要抬起頭,才能看到山上的藍天。越過江口、月溪,到平溪潭口,兩山猛然掙著靠近,想要蠻橫擋住什么一樣,不料一條清溪從洞口一般的谷底悄然擠出,山口豁然開闊起來。兩邊青山如漏斗口一樣綿延張開,中間變為一片平疇,一江清水從中淌出,流出不遠又與西邊一溪水交匯,形成一洲,洲上林木蔥蘢,炊煙裊裊。因為山中洞口的江水深綠成潭,有人就叫為洞口潭,潭下是個鎮子,往來旅客把此地稱為洞口,聲名遠播,后獨立成縣,直至如今。
洞口人把這條綠溪叫平溪江,江水夾雜山風逸氣一路直下,滋潤了兩岸人家,楊柳一片青青。洞口人說,山野之氣,淋漓酣暢,不可以就這么散失了,便在溪水下游修建了一座寶塔,命名“文昌塔”,鎮住這片靈氣,以“應斗匡六星以厚扶輿之積,啟來秀而蔚人文也”。塔為一地之標,要倡揚什么,恪守什么,就不言而喻、自不待言了。
文昌塔立,洞口一地氣場豐沛。氣場一足,胸襟變得開闊。外地人經此評說,此地人杰地靈,氣勢非凡。戴宗槐、陳與義、方以智等名士來過此地,現今的洞口人每談故梓,必引外人詩句為己增輝。打旗不必拉大樹,本土詩文璀璨,底氣十足,他們幾人落魄潦倒、逃命至此,還不恭維主人幾句,倒是洞口磊落大度,容其留身生息。要說有見地,誠是方以智也發現洞口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他隱居山下,吟讀數年,洞口就有處“讀書巖”,注:“明方以智讀書處”,清人劉紀廉曾作《讀書巖記》。
當然,洞口先人自有一本賬,什么才氣、靈氣、英氣、俊氣,概為文氣之表,修身齊家平天下,全靠文章墊底。百十年來,洞口一域“四會”成流風,即會讀書、會喂豬、會砌屋、會種谷;猶以讀書修文為訓導,富家窮家皆舉財力供送子侄苦讀,使得文昌塔氣焰節節高漲,含英咀華之士層出不窮,行事屢屢成就大手筆。
山野之人性情坦蕩,讀了書有見解,行事就更不囿于規矩方圓,膽子大得沒缽載,敢反封建皇帝。這人是護國名將蔡鍔,他是洞口山門人,十二歲高中秀才,后到長沙讀新學,身材單薄,其師梁啟超認定他是文弱秀才。1900年他參加漢口起義失敗,毅然更名為鍔,意為利劍。1905年,蔡鍔留日歸來,曾游岳麓山,作《登岳麓山》七絕感懷:“蒼蒼云樓直參天,萬水千山拜眼前。環顧中原誰是主,從容騎馬上峰巔。”毛澤東很欣賞這首詩,1925年他登岳麓山作《沁園春·長沙》感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二人想到一處了,后來都成就了大事業。可曾想到,英雄原本是詩人。
自從鍔公起了頭,洞口將士百出,多為儒將,上馬擊胡,倚馬可待;文壇亦多出武將,筆底驚云,猶見風霜。近些年來,洞口子弟在家鄉讀書考名校,多在外埠成得大業,但是難成霸業,事業再輝煌、聲名再顯赫,只是丞相才能幕僚命,大多脫離不了文人意氣的根子。這些人呢,恃才傲物難抱團,三句不投就打架;走到哪里,嘴里吐不出一句錦繡言,骨子里死硬死硬,事情做得扎扎實實。外人均言,想說愛你不容易,想說棄你不愿意。
此中原委道不盡說不明,你就站到洞口回龍、伏龍兩洲中間的平溪橋上,對著雪峰山口望一望,轉身看一看河邊的文昌塔,親近一下山野之風、柔情之水,你就意會此地文運久昌、鐘靈毓秀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