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崇濤
五年級下學期開學不久,兒子的語文老師在班內推行“一人一句分享活動”,即每天第一堂語文課上,指定一名學生登臺分享一句名言或警句,須說明句子的作者,厘清關鍵字詞,扼要闡述個人理解與感受或分享理由。班里幾十位學生,一個學期“掐頭去尾”,人人有機會;而每次分享,時間不拘長短,師生要品評互動,每周末還要總結并評出“最佳分享”。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頗高。
周四這天,兒子即將登場。頭天晚上,他早早完成了家庭作業,本打算要去公園玩“天梯”等健身器械,一想到第二天還有分享任務,便決意留在家中推敲打磨“解讀稿”。在學習方面,兒子的自律性還是比較強的,這倒讓我們做父母的感覺欣慰、省心不少。
草擬好“解讀稿”,兒子便一個人在臥房里讀稿件、背稿件,最后在客廳里“模擬演說”,忙得不亦樂乎!
孩子用心準備的是魯迅先生的名言:“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
通過抓關鍵詞“失掉”和“沒有”,句義的理解與把握基本不成問題。兒子自感困惑之處,在于“板書名言時,關鍵詞語以何種形式凸顯更為妥當”。
兒子抓耳撓腮之時。妻子走近孩子,與他共同探討可行的最佳方案:
“將這倆關鍵詞語寫得大一點,不可以嗎?”妻子問。
“不可以的。因為我打算這句名言雙行并排豎寫,‘大寫關鍵詞語確實能起到突出的作用,卻不利于版面的整體美觀。”兒子答復說。
“哦”,妻子表示認同:“那在黑板上謄寫好名言,能不能用彩色粉筆將關鍵詞語圈畫出來呢?”
“也不妥!”兒子說,“‘圈畫關鍵詞語,可能會使版面有凌亂感呢。”
“直接用彩色粉筆書寫關鍵詞語,來突出強化,你看如何?”妻子追問。
“嗯,這個辦法倒不錯!既不破壞版面整體美感,還能有效凸顯關鍵詞語,這個辦法妙!”兒子兩眼放光,興奮不已。
有人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當孩子遭遇困惑,家長適度的陪伴,與他(她)一起思考、商榷,啟發而不代替、誘導而不包辦,讓孩子“身臨其境”去經歷慎思與明辨,自主作出判斷與抉擇,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的縝密、判斷的果敢乃至創造潛能,往往能帶給我們驚喜。
從外面散步回到家,妻子向我津津樂道這些,倒引起了我的無限好奇,內心里不禁思忖:兒子具體分享的啥內容,究竟演說情況如何呢?心中不免產生“一看究竟”的沖動。
周四清晨,兒子早早起了床,竟趁著飯前又在客廳里演練了一把“脫口秀”: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名言是:“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魯迅”。請同學們跟我讀……
魯迅,原名周樟壽,浙江紹興人,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這句名言中,“失掉”和“沒有”是一對近義詞,更加有力地說明了把握好當下的重要性;相反,把握好現在,也就成就了輝煌的未來!
我為大家分享這句名言的原因是:時間,就是生命。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拋棄他。把握好時間的人,生命才會更加絢麗多彩,給自己的生命不留遺憾!過去不可挽回,未來不可預測!讓我們腳踏實地,好好把握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吧!請大家跟我再齊讀一遍:“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魯迅”……
兒子演說得有條不紊,不緊不慢,氣定神閑。我則端坐沙發上聽得饒有興味。聽完,我禁不住鼓掌說道:“你的演講不磕巴,聽起來很流暢,內容上簡潔、具體、到位,整體感覺挺好!想不想錦上添花?自己覺得有沒有要修改完善的地方呢?”
經我這么一問,兒子站在那里瞪大了眼睛,似乎在等“金玉良言”。
我稍事停頓,語重心長地說道:“比如魯迅的這個原名,一般都知道他原名周樹人,你的這句介紹‘魯迅原名周樟壽,會不會引發聽眾的質疑呢?”
“魯迅原名周樟壽,‘周樹人是后來改的名”,兒子解釋著,“要不,就改成這樣介紹吧——魯迅,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孩子補充說。
“哎!這樣一補充完善,內容就更加具體和易于聽眾接受了。”我面露笑色,以示贊賞。
“你再思考一個細節,”我繼續說,“假如你是一位聽眾,聽另外兩人演講,前者像你一樣,登臺后直接開講;而后者登臺,掃視全場向聽眾鞠躬致意后,再開講。就演說的開場而言,你認為哪一位表現得更好呢?”
兒子遲疑片刻,若有所悟般笑道:“應該是后者吧,好像后者表現得更有禮貌、更成竹在胸。”
“對呀,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哦。”我順勢回答。
“臺上必須鞠躬嗎?之前同學們都沒有呀?”兒子貌似有些為難。
“這是基本交往禮儀哦!登臺演講前先向臺下鞠躬致意,立正姿勢上身前傾約30度即可;演講結束,再鞠躬致謝。細節決定成敗嘛。人無我有,才能更加凸顯你的出色不是?”
“嗯,好吧。”兒子乖巧點頭予以認可。
“還有一點,”我趁熱打鐵,“你所分享的名言中的關鍵詞語,已經用彩色粉筆突出了。當你領讀名言,或介紹其中關鍵詞語時,要不要側身向黑板,一面指示強調一面口語表述。”我邊示范邊解說著。
“嗯,這個體態語好!就像我們老師平時講課,或電視臺主持人‘天氣預報時一樣,這樣顯得更親切、自然、從容。這點應該留意!”兒子的小腦瓜點得如雞啄米。
中午放學回家,兒子心花怒放,興奮異常:“老爹、老媽,今早上我的名言分享‘意想不到的火爆——老師和同學都說我演講得好,很受歡迎呢!郭老師在辦公室告訴我,她從來都沒懷疑過我的能力,說我很優秀,要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她說我的這次演講有三大優點:第一,介紹細致全面,表達流暢,口齒清晰,進步明顯;第二,用彩色粉筆突出名言中的關鍵詞語,手段新穎;第三,演講時的體態語恰當、自然。”兒子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你咋進的老師辦公室?是郭老師叫你去的嗎?”我疑惑不解。
“當然是我自己去的啦!——我感覺自己演講得還不錯,課下就去找郭老師,請她點評唄。如果演講得不好,誰敢去找她?躲還躲不及呢!”兒子笑說。
望著兒子一臉得意神色,我在心里被他的“狡黠”逗樂了。所謂“尾巴翹上天了”,情形大概就是如此吧。這就是孩童——童真童趣,忘乎所以!
周五中午到家,兒子再次向我們“播報”:“嘿嘿,老爹、老媽,我的演講今天被同學們一致推為‘本周最佳,而且是本學期以來最出彩的一次!今天M同學的分享明顯是在模仿我,但她講得‘超級爛,稿子記得不熟練,身體搖搖晃晃,一眼便知底氣不足,點評時同學們都說她講得不好;我忍無可忍,于是舉手站起來告訴M——‘模仿也是需要實力的!……”
看兒子講話時的神態,我能想象到他在課堂上的“張狂樣兒”,不禁啞然失笑。前幾次學生家長會,老師們還一直反映兒子在課上表現不夠積極,后來班主任告訴科任教師:“鹿之峻就是個偏內向的孩子,他不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并不代表不會,而從面部表情可以猜測他其實都會!”
我想,這位班主任老師還是很懂孩子的,她的理解應該是對的:兒子的性格有些隨我。記得我當年上學時,有段時間確實也不想舉手發言——不是不會,而是不想“湊熱鬧”。當然,作為家長我們也想引導孩子“積極點”,只在等待一個契機而已。
某種程度上講,語文老師組織的“一人一句分享活動”,便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作為一種綜合性實踐活動,它鍛煉學生信息搜集、篩選與處理能力,書面表達與口語交際能力;它激發出學生一種強烈的想要展示自我的欲望,以及由此而表現出來的專心致志,進而在實踐中體驗成功、培育信心,“煥發”孩子自我……兒子這次“自信心爆表”,恰恰是受益于這樣一種“看似單純其實深邃”的有效的活動。
由此,筆者不禁慨嘆兒子的語文老師的睿智與果斷。能遇見這樣的好老師,真是孩子一輩子的福氣!
(作者單位:山東微山縣特殊教育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