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福
一、規范程式,促成有效的匯報
1. 規范分工,明確任務
合理建立學習小組是一項“藝術工程”。一方面,教師要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等多個方面的情況下,按照“均衡發展”原則,根據每個學生的能力、興趣等強弱不同,合理構建能力相仿的學習小組。如不然,容易造成個別小組成為課堂霸主的現象,打擊其他小組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每個學習小組的分工要相應規范和完善,也需要教師敢于“放權”。能力較強的組員可以擔任組長這一個職務,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和匯報,有權力分配小組成員的學習任務,其他組員分別負責記錄、朗讀等任務,用學習任務驅使學生開展討論和匯報,讓學生明確“匯報什么”、“怎么匯報”。
2. 規范內容,梯級提升
匯報環節中,許多學生因為能力差距,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匯報項目。不知道“匯報什么”阻礙了匯報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在匯報前規范匯報的內容。匯報的內容要緊密結合預習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設計,盡量做到內容難度要有梯級設計,從易到難,要讓所有的學生有話可說,避免個別學生成為主角,從而失去了“所有學生是課堂主人”的意義。這樣,既照顧到學識薄弱的學生,又喂飽了能力較強的學生。
3. 規范語言,轉變角色
匯報時,教師要規范學生的語言。教師在日常教學時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規范用語,如“我評價,我認為”、“我欣賞”表示學生正在互相點評;“我補充”、“我不同意XX的理解,我認為”,這些語言用于表示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的情況;“我糾錯”、“我建議”表示學生互相糾正、提醒。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學生能夠運用規范的語言開展匯報,說明他們傾聽了其他同學的匯報,并沉浸于自主思維的活動中,為匯報中的“自由辯論”環節做好準備,一定程度上也是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的表現。因此,規范學生的匯報語言,有益于匯報的有效性并幫助學生逐步轉變課堂中的角色。
二、提煉預習,推進高效的匯報
談及預習,很多教師都很費腦筋,比如小學三四年級甚至更低年級的學生預習時都是照著教輔材料做批注,若要學生自主預習時便“一時不知所起”。筆者曾經看到過有的老師為了充分幫助學生落實預習,制定了一份“預習學習單”。試想,學識儲備和家庭條件不一的三年級學生面對如此復雜的預習怎么能做到“自主”而不抄寫教輔材料呢?
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扎實地預習,一股腦地把眾多項目都推給學生預習,反而事倍功半。鑒于此,教師不妨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試著改變預習的方式和內容,簡化預習,讓學生能夠有自主發揮的空間。例如,課前預習對于第一課時的學習由其重要,而第一課時的預習基本目標在于打通字詞的認讀、熟悉課文。因此,為了課堂的高效匯報,我們不妨嘗試利用現有的智能移動端軟件——QQ、微信、主題APP等開展預習,構建集體學習的空間。每個學生在家里預習時可在上述軟件進行朗讀匯報、聽寫匯報等環節,組建班級的“朗讀達人榜”、“聽寫達人榜”,逐步落實課前預習中的字詞認讀和熟悉課文等環節。這樣,課堂上用于交流預習字詞、朗讀課文的時間減少了,老師和學生可以把其他教學目標落實地更充分一些,課堂教學效率也隨之提高。
三、及時生成,構建有“料”的匯報
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的長期引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有自主的空間。然而,有些教師卻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引發了課堂無序和效率低下的問題。需要明確的是,小組合作學習倡導把課堂的主人角色還給學生,并非完全否定教師的存在意義。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放手的“度”,扮演好“穿針引線”的角色,亦即教師要學會及時地把握學生匯報時的思維導向和深度,結合教學目標強化匯報的引導。
抓住亮點,及時促使生成。匯報學習是學生思維之間的博弈戰,往往也是課堂精彩之處。此時,教師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火花,結合課堂的教學目標逐步引導、深化,把學生的思維亮點放大,幫助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有所生成,學有所得。
綜上所述,學生開展小組匯報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小組成員走上講臺拿著預習本或者其他教學用書照本宣科地念出答案,而是一個有詳密的組織、有明確的目的和有一定成效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行為。因此,有效的小組匯報學習,可以圍繞合理組建小組、規范匯報程序和語言、簡化并提煉預習內容、加強教師引導和及時幫助學生生成并習得五個要素進行構建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