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敏
行人在斑馬線上享有“特權”嗎?
■ 郭 敏
目前,“斑馬線前的讓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隨著討論的深入,公眾對斑馬線讓行背后的問題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斑馬線上,機動車和行人的路權是如何分配的?行人在斑馬線上享有“特權”嗎?

人行橫道是供行人在車道上橫穿的通道。通道是具有沖突特征的交叉點,針對這種交叉點,首先要分析它的路權。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車讓人”或“人讓車”的理念,以推動社會形成共識,但在實質安全的處理上,仍然應該以交通工程措施的處理為主,在時空上消除沖突,以期得到良好的結果。
在道路交通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人行橫道存在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即路權的分配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對人行橫道的路權分配有如下明確規定,其中第四十七條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第六十二條規定:行人通過路口或者橫過道路,應當走人行橫道或者過街設施;通過有交通信號燈的人行橫道,應當按照交通信號燈指示通行;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人行橫道的路口,或者在沒有過街設施的路段橫過道路,應當在確認安全后通過。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給予行人優先權,這是合理的。然而,由于車輛和行人到達的隨機性,行人優先的路權分配方式會形成川流不息的現象,有時會使駕駛人變得急躁而不愿遵守交通法規。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條規定了另外一種路權分配方式,即由信號燈控制的路權分配方式。畢竟,人行橫道不是某一類道路使用者獨享的通道,路權的分配需要兼顧社會公平。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針對路權的分配方式,需分以下三種情況進行討論:
設有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上路權分配規則是什么?由于信號燈配時應該解決正常車輛和行人之間可能發生的所有沖突,并有足夠的間隔余量,所以,雙方只要遵守信號燈在路權上的分配規則,就可以在各自享有路權的時段里安全通行。因此,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路權分配規則是:行人、車輛均應遵守信號燈的指示,在紅燈時,停在各自規定的區域及后方安全位置;在綠燈時,通過交叉口。由于我國存在寬馬路和信號燈配時不當等情況,在設置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時,仍需對道路交通條件進行改進,避免在車輛和行人遵守規則時,仍然有危險出現的情況。此外,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無論在交叉口還是路段,必須對行人通行時間進行核算,并充分考慮行人隨機到達的情況、行人行走的時間以及等待區域設置的合理性等。
無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上路權分配規則是什么?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在無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上行人具有所有時段的優先通行權。但行人享有優先通行權有兩個前提:一是行人有意愿要橫穿道路;二是行人有責任觀察周圍以確保安全。第一個前提意味著在交通工程措施里,在人行橫道斑馬線的端部,應設置地面標識或標志,供行人站立明確表達出過街的意愿。第二個前提要求行人在過街前需停下來觀察。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給予的路權,是確保行人安全正常行走的優先路權,而非無視安全大搖大擺過馬路的優先路權。所以,無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的路權分配規則是:行人和車輛同時出現時,均應在人行橫道前停下來,行人應站在過街等待位置觀察,清晰判斷安全后才能決定是否通過;而車輛駕駛人看到行人在過街等待位置附近時,必須停下來等待行人過街。車輛只有等到行人完全到達安全場地后才能繼續移動。多車道的人行橫道會增加觀察和判斷的難度,因此,在多車道路段,人行橫道與車輛停止線的間距應視車道數而增大,以方便行人觀察其他車道的車輛,也方便車輛駕駛人觀察行人的過街情況,同時也會增加意外沖突的間隔。此外,多車道的人行橫道需設置路中的行人安全駐留區域,這樣可以減少駕駛人和行人的觀察范圍,從而減少意外事故發生。
設有黃閃控制的人行橫道上路權分配規則是什么?黃閃雖然被標準法規列入信號燈序列,但它是一種沒有路權分配功能的信號燈,因此,基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的無差別規定,路權分配規則可認為與無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上路權分配規則相同。此外,黃閃的設置應簡潔,避免形成對車輛、行人的干擾,有些黃閃或者黃燈利用突起路標顯示,無論采用哪種形式,均應清晰簡潔。
采用什么樣的路權規則設置人行橫道,與行人、車輛流量相關,與道路條件,例如速度、寬度也相關。我國存在大量寬馬路,使人行橫道路權規則的設置更為艱難,組合也更多。
一般而言,無論是行人流量還是車輛流量較大的人行橫道,都應選擇信號燈來控制,避免行人犯錯。流量較小的人行橫道,可選擇黃閃或無信號控制方式。
路權規則是通過人們熟記的法律規則和交通設施來施行的,因此,交通設施應根據路權規則的改善而進一步優化,以便于識別、理解和遵守。
交通設施的改進主要體現在人行橫道標線形式的多樣化、車輛停止線的間距、人行橫道標志的可視性、人行橫道的照明、行人信號燈形狀和燈色等方面。通過逐步提升交通設施設置的合理化程度,方便道路使用者辨認、理解,從而減少行人犯錯。
(作者為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