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吉林省公主嶺市中醫院,吉林 公主嶺 136100)
淺議婦產科急腹癥臨床治療
張 燕
(吉林省公主嶺市中醫院,吉林 公主嶺 136100)
目的 分析總結婦產科急腹癥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16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治療組患者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緩解疼痛、控制感染、緩解病情等治療手段給予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婦科臨床治療急腹癥。明確診斷。根據病情對癥治療,治療效果滿意。
婦科急腹癥;手術治療;治療效果
急腹癥是婦產科急癥,臨床上比較常見。患者出現劇烈腹痛,或者腹痛在原來疼痛基礎上持續加重為婦產科急腹癥。急腹癥有移位妊娠、輸卵管囊腫、卵巢黃體破損和盆腔炎等。急腹癥臨床表現發病速度快、病情進展快和突發性特點。臨床表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和白帶過多等癥狀。發病后沒有及時治療,會導致女性不孕。各個醫院治療急腹癥的方案較多。效果不是很理想。治療時間長、療效不明顯、停藥后容易復發、反復治療等缺點。婦產科急癥必須給予有效治療,保障患病女性身心健康。本組病例分析總結婦產科急腹癥的臨床資料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6例急腹癥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8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為31.3±4.6歲,病程0.5~6年。其中急性盆腔炎22例,輸卵管卵巢囊腫12例,移位妊娠16例,卵巢黃體破裂10例。對照組58例,年齡20~71歲,平均年齡為32.1±3.5歲,病程0.6~7年。其中急性盆腔炎23例,輸卵管卵巢囊腫11例,移位妊娠14例,卵巢黃體破裂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16例患者診斷為急腹癥,對照組患者58例應用常規治療。常規藥物治療,同時治療感染、活血化瘀、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病情。治療組患者應用常規治療基礎上手術治療。對異位妊娠、盆腔腫瘤、黃體破裂等疾病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并實施治療感染、活血化瘀、緩解疼痛,改善病情。兩組患者治療同時進行病情監測,患者發生藥物過敏等不良反應,立即停藥給予治療,保證患者生命體征安全正常范圍內,實施合理治療。患者同時并發腹部腫瘤,及時手術治療,治療效果不明顯或者無效,更換治療方案。治療同時給予合理護理,指導患者合理進食,手術后康復,做好健康教育。記錄好生命體征指標,做好記錄,比較治療效果。1.3 臨床治療效果判定
治愈:患者經過治療腹痛等癥狀消失,各項指標正常,沒有并發癥。顯效:患者經過治療腹痛等癥狀明顯好轉,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治療后腹痛等癥狀減輕,身體各項指標好轉,并發癥較輕。無效:患者治療后腹痛等臨床癥狀沒有改變,各項指標沒有改變,并發癥較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通過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婦科臨床上患者發生持續劇烈的腹痛,或者在腹痛疼痛基礎上加重為婦產科急腹癥,婦產科急腹癥有異位妊娠、輸卵管囊腫、卵巢黃體破裂和急性盆腔炎等。
婦產科急腹癥發病速度快、病情進展快突發性強。臨床表現為劇烈腹痛、惡心、嘔吐和白帶過多等癥狀。各個醫院治療婦科急腹癥的方法較多。治療時間長、療效不顯著、容易復發等缺點。婦科急腹癥治療不及時,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危險。臨床上有多重治療方案治療婦科急腹癥,改善患者病情。
育齡婦女是婦產科急腹癥高發人群,發病原因是生殖器破損和盆腔內出血導致。特點是發病速度快、病情惡化和突發性強。患者在就診過程中,表現腹部劇烈疼痛,有陰道流血或盆腔積血等情況。治療不及時,危害女性健康。本組資料經過比較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婦產科急腹癥,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有針對性配合手術治療,能夠提高治愈率。臨床上婦產科急腹癥治療,要明確診斷根據病情對癥治療,會得到滿意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借鑒應用。
[1] 高樹娟.婦產科急腹癥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31):132-133.
[2] 鄭振麗.婦產科急腹癥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33):68-69.
[3] 徐正芳.婦產科急腹癥的臨床治療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25):138-139.
[4] 趙麗巖.婦產科急腹癥臨床治療效果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3):71.
[5] 柳林君.婦產科急腹癥臨床治療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2,(33):14-15.
本文編輯:李 豆
R71
B
ISSN.2095-6681.2017.17.34.01